李忠杰:从深层次上把握治国理政的大思路-米乐m6平台

李忠杰:从深层次上把握治国理政的大思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55 次 更新时间:2017-02-02 23:40

进入专题: 国家治理  

李忠杰 (进入专栏)  

面对可以利用的重要机遇,面对非常严峻的重大挑战,未来10年、20年……,如何对中国实行治理,如何把各种问题处理好、把中国治理好,不仅关系13亿人口的命运、关系中华民族的命运,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关系着世界的命运,关系着人类的未来。

中国共产党执政已有60多年,围绕如何治国理政的问题,在实践中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有经验,也有教训。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归结起来,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然,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大国治国理政,始终是一篇大文章。面向未来,还有很多课题需要我们研究,许多任务需要我们完成,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我们治国理政的水平也要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因此,无论作为执政党还是领导者,都要注意研究和探寻治国理政的深层次规律,从时代的高度掌握治国理政的大思路。

治国理政的道理、经验和路数很多。但往深层次里挖掘,恐怕越来越需要注意一个最基本的社会运行机制问题。我把这种机制提炼概括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这一机制,是认识和解释当今中国和世界各种社会问题的一把钥匙,是评价鉴定治国理政效果具有公理性的基础标准,也是洞见治国理政规律、提高治国理政水平的一条捷径。掌握了这一根本思路,当前中国社会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能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有了根本的方向,不至于人云亦云,更不至于忽左忽右、或东或西。


一、动力和平衡是任何社会赖以运行的两种最基本机制


研究宇宙空间、地球万物,我们可以发现,一切运动着的物质,都离不开动力和平衡两个要素。无论星球运转,还是原子运动,都有其特定的动力,同时也需要保持一定的平衡。纯粹的自然如此,人化的自然也是如此。

火车运行,首先要有动力,即蒸汽机、内燃机或电动机。没有动力,它就寸步“不”行;但与此同时,它还需要有至少四个轮子、两条铁轨,以使它能够保持平衡。如果没有,列车刚一启动,就会失去平衡,从而寸步“难”行。

一个“不”行,一个“难”行,都是说对于万事万物,两种机制不可缺少。宇宙如此,自然如此,社会也同样如此。

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和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它有没有通过一定的制度和体制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而这种机制,又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动力机制,一个是平衡机制。动力机制,提供和传输着社会运动、发展、变化的能源和能量亦即动力;平衡机制,维护和保持着社会各部分及各种力量之间的协调、稳定和平衡。

社会需要动力。在一定的动力作用下。社会的每个成员或群体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从事以生产劳动为主的社会活动,创造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整个社会才能不断发展进步。

社会也需要平衡,每个成员或群体都按照一定的规范各处其位,各得其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稳定的状态。

没有动力机制,社会就会像一潭死水或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而没有平衡机制,社会又会像一堆杂乱无章的零件或一匹脱缰狂奔的野马,陷于混乱、动荡的状态。一个社会的成熟程度,关键就是要看这两种机制能否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配合,协调稳定地发挥着总体功能。

动力机制的社会表现和衡量尺度之一,是效率。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作为社会整体,则集中表现在发展上。平衡机制,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表现,是资源配置的结构比例和财富分配上的公平公正。在人的社会关系上,主要表现为平等。作为社会整体,则集中表现为有序和稳定。

效率与公平,是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面临的一对重要矛盾,也是需要解决的一个中心课题。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关系,往往突出地表现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

一个社会的成熟程度,不仅要看这两大机制各自的状况,而且关键是要看这两种机制能否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配合,协调稳定地发挥其总体的功能。

这个道理,非常平实、非常简单,一听就懂。但如同数学中的公理,越是平实、越是简单、越是一目了然,就越是其他一切定理、命题、推论的基础,越是可以解释其他各种纷纭复杂的现象。


二、两种社会制度长短优劣的比较分析


用动力与平衡机制的理论框架来考察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古往今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类型的社会和国家,都可以从动力和平衡机制上找到它们的长短优劣及其深层次原因。

为什么资本主义如马克思所说:“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为什么资本主义几百年来发生过多次危机,但至今却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原因是什么?往深层次挖掘,主要在于它的动力机制。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条注释,曾为资本描出了一幅活灵活现、入木三分的图画: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这幅图画描绘的是资本的贪婪性,实际上也是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依赖的是物质利益原则。它通过普遍存在的竞争规律,对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产生强大的压力。这些成员时时、处处都感受到生存的危机,同时,又有着一定的发挥个体创造性的自由,于是,不得不自动地、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其结果,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化的发展。

但是,在对应的平衡机制上,至少就其原始形态来说,资本主义却存在着致命的弱点。一是社会资源的配置机制是不平衡的,二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和生活资料的分配是不均衡的,三是社会成员的条件、机会和地位是不平等的,四是单体效率与社会效率的关系是不平衡的。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所有批判,现在加以归结,实际上都集中在平衡机制上。

当然,今天的资本主义已经不是当年的资本主义了。在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比起原始的资本主义来说,确有许多变化、发展,不能与一两个世纪前的资本主义相提并论。如果从社会运行机制的角度来看,千变万化,首先和最大的,还在于平衡机制上的调整和完善。所有各种变化,说到底,都是在减少平衡机制上的种种弊病。由于这样的调整,过去资本主义社会平衡机制的四大弊病逐步地有所抑制和改进,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它的不良反应。

当然,即使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动力与平衡两种机制也不能说是完全结合了起来。

我们经常看到,西方国家的执政党,总是在左翼与右翼之间轮换。何以如此?说到底,其实就是因为整个社会总是在动力与平衡之间不断摆动。一段时间左翼上台,比较强调平衡机制,于是便奉行凯恩斯主义等等,主张国家干预,并维持和发展社会福利政策,把重点放在满足中下阶层人们要求上;平衡改进了,但效率又下降了,动力上似乎有了问题,于是,一段时间又会是右翼上台,重点解决动力机制问题,在政策上就选择了自由主义、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等等,把重点放在提高效率和促进发展上。如此而已,效率与平等,动力和平衡,总是互相交替,彼此轮换。顾此又往往失彼,顾彼又往往失此。几年河东,几年河西,总是处于两难之中。这,就是今日发达国家两种机制的矛盾仍然没有解决的表现和证据之一。

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从社会运行机制的角度来说,社会主义出现的直接原因,就是为了校正资本主义在平衡机制上的弊病;而社会主义所要解决和初步解决了的,正是社会平衡机制上的问题;社会主义最大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也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相对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新的平衡机制。其表现:一是社会主义以不同方式将所有单个的生产者和生产要素组成了一个统一有序的整体,二是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在客观上奉行的是平等的社会政策,三是社会主义改善了人的生活质量,更为全面地满足了人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四是社会主义还给人类带来了一种新型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的革命性改造,主要集中在平衡机制上。在动力机制方面,当然也有革命和创新。如,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地调度和配置生产要素,加强社会主义大协作,从而产生一种新的生产力。人民群众从被剥削、被压迫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产生巨大的革命热情,因而以昂扬的姿态从事社会生产和建设。这些,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

正因为这种改造,所以,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曾出现过大规模社会变革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其成就世界瞩目,不可否认。

但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发现自己的体制上存在着一些弊病。后来,我们逐步将其概括为高度集中、平均主义、思想僵化等等。其实,现在看来,按照社会运行机制的理论,根本问题还是在机制上。集中到一点,就是当我们注意解决平衡机制的时候,却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动力机制。发展生产,提高效率,宏观上,主要靠国家的指令和计划,微观上,主要靠生产者的精神、觉悟。至于内在的、长久的、自觉的动力是什么,缺乏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对物质利益所起的动力作用,不仅没有重视,而且长期持批判态度。全社会都吃国家的大锅饭,企业和个人的行为,都要等国家来安排,缺乏自身的责任,也缺乏内在的动力。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之所以赶不上发达国家,根本原因就在于动力机制的欠缺。时间长了,与人家一比较,问题就出来了。

正因为如此,传统体制虽然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与社会主义本来蕴藏的极大可能性是不成比例的,而且还曾经付出过高昂的代价。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这种模式的内在矛盾逐渐暴露,并不断向人们发出警告:如果不改革旧的僵化的体制,社会主义没有出路。


三、改革开放的内在逻辑及当今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


针对传统体制的弊病,社会主义改革的潮流随之兴起。1978年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把世界社会主义改革的潮流推向了高潮。改革开放,实际上是社会运行机制的大调整。从资源和动力配置来说,是从国家统筹包办转向焕发自主动力,从政府行政调配转向主要由市场调节,从单一的机械的平衡机制转向建立新型的动力机制并实现动力与平衡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增强了活力。从改革开放一开始,我们常用的一个词,就是“搞活”。30多年来,中国社会一个最大的变化,恐怕也就是“搞活”了。当代中国的所有进步变化,归结起来,都是由这个“活”字而来。用社会动力和平衡机制的话来说,就是动力机制增强了。

迄今为止我们所有的改革,不管已经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主要解决的,都是以往动力机制上的缺陷。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利润、奖金到工资改革,从承包责任制到权力下放,从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到发展多种所有制,从价格改革到金融、财税改革,从破产下岗到人才流动……,在某种意义上,其实都是在试图寻找或者构建一种新型的动力机制,其实质,就是将每个人每个单位的行为与其物质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和活力,使其能够自动地、持久地促进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相应地,在思想观念上,动力机制也突出地表现出来。比如,人们的自主意识进一步增强。过去,什么事都要由政府安排,一切依赖政府。但现在,人们普遍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无论是从事经济活动,还是一些社会事务,都能够自主谋划、自己努力,从而增强了社会运行的动力;人们的竞争意识进一步增强。市场经济要求按经济规律办事,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的结果大不一样。因此,人们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竞争中去,在竞争中展示自己的能力、才干,在竞争中获取自己的利益;人们的效率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不再吃大锅饭了,一切经济活动都要讲效益,讲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其他活动也要讲运用时间的经济性,讲效率的高低。因此,整个社会运行的节奏大大加快;人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越来越认识到,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无论科技的进步、知识的增长,还是体制的变革、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人们从许多过时、甚至陈腐的观念、教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大胆创新,为各个领域带来了生气。

但是,随着改革的发展,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城乡,区域,贫富,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现象。社会舆论把关注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到公平等等问题上。老百姓的不满也逐步表现出来。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仍然出在动力与平衡机制问题上。

一个是,当我们致力于加强动力机制的同时,平衡机制上的问题又开始凸现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动力机制的转换,整个社会的动力和活力解放了,人们活动和流动的空间扩大,积极性得到空前的发挥。但社会的组织程度相应降低,社会矛盾相应增多,社会的不平衡性也明显加大。于是,城乡不够平衡了,区域不够平衡了,收入不够平衡了,经济与社会不够平衡了,人与自然不够平衡了,等等。这就说明,当我们的动力机制调整之后,新的平衡机制还没有及时建立起来,于是出现了诸多不平衡的现象。

再一个是,由市场和利益而产生的动力,具有两重性,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这种动力,如果由法律、道德等限制在“善”的范围内,对发展生产力是必要和积极的。但如果失去限制和制约,往“恶”的方向发展,就会刺激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狭隘功利主义等等,造成相当严重的危害。比如,走私、贩毒、制假、售假等等,都是属于这种动力向“恶”的方向发展的表现和后果。

如资本论中所说,资本如能获得10%的利润……300%的利润,就会有不同程度的动力。实际上并不仅是资本主义的特点。任何市场经济都有这种情况。

通过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增强内在动力,客观上必然会有“善”与“恶”两种动力指向。我们不能因为有“恶”的可能,就不要这种动力,退回到吃大锅饭的机制中;但对于这种出现“恶”的可能性,也决不能有任何忽视、麻痹,甚至怂恿支持。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尽一切可能把人们的内在动力往“善”的、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引导,同时采取一切措施,如法制建设、道德约束、加强管理等等,阻止、堵塞通往“恶”的、错误、不良方向的通道。

所以,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都是在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协调和平衡上。

针对这种病因,治疗的办法就是两个:一是在解决动力问题的时候,还必须同时注意平衡;再一个,就是对动力加以规范。规范的办法,一是法律,二是道德,三是管理。归结起来,解决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基本的思路,是进一步把握好动力与平衡的关系。


四、健全社会运行机制,从根本上提高治国理政水平


治国理政,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动力与平衡的关系,建立健全能够将动力与平衡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运行机制,并在实践中提高正确处理这两种关系的能力和水平。

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最大的课题是如何将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既有协调平衡、又有强劲动力、两者融为一体的总的社会运行机制。而且这种结合,应该是有机的结合、长远的结合。

社会主义,将所有单个的人组织成了统一的整体,其力量,因此而可以开天辟地,移山填海。这就是邓小平一再说的,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也就是组织的力量,合理的结构、体制和机制的力量。

社会主义对平衡机制进行了调整,同时也应该建立一种动力机制,使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单位,都能自觉地、不断地、甚至拼命地去提高效率、去改革创新、去发展科技、去创造新的生产力、去推动社会的进步。

虽然,世界上并没有绝对完美的东西,动力和平衡两种机制也不可能有那种静止的、绝对的完美结合,但不断地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应该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为此,要努力建设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机制。这种机制,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动力机制。

第一,它应该以人的物质利益为中心,以适当的分配形式,把社会成员的物质利益与其经济行为及其社会价值联系起来,通过物质利益的驱动,增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同时,又高度重视人的精神状态、精神境界的能动作用,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做到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的统一;

第二,它应该既充分发挥人的自身内在的自觉动力,又辅之以外部的教育、管理、纪律、法规的约束乃至生存竞争的压力,做到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的统一;

第三,它应该既充分发挥社会每一个成员的个体动力,又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国家、集体、社会的整体动力,使它们在不同层次上发挥不同的作用,做到个体动力与整体动力的统一;

第四,它应该既注意利用由当前利益体现的短期动力,又充分挖掘和强调具有根本性、持续性的长远动力,做到短期动力与长远动力的统一。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机制,既不能像传统体制那样只强调精神和国家的力量而忽视个人物质利益的作用,也不能像资本主义那样把个人的物质利益乃至金钱作为唯一的动力,而要把各种机制的长处结合起来,努力动员和利用社会全部领域、全部主体、全部层面上的力量资源,构建一个新的综合性、系统化、立体的、统一的动力系统。

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平衡机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构建起新的符合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要求的平衡状态。这样的平衡机制:

第一,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与动力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保持强劲动力的前提下实现平衡,在讲求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平等、公平,在调动千百万人积极性的同时保障每个人的利益和全社会的稳定。

第二,它既不象资本主义那样自由放任、盲目无序、在试错基础上趋向平衡,也不象传统的高度集中体制,以行政手段勉强实现主观色彩浓厚的平衡,而是要在客观条件基础上发挥主观指导作用,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平衡。

第三,在手段上,它既发挥国家和社会的宏观调节作用,又利用个体成员的自我调适及相互间的调谐制约作用,既发挥法律、法规和行政干预的硬性强制作用,又利用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的软性约束作用。

第四,它要实现的是全面和综合的平衡,而不是片面和局部的平衡,它要使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协调发展、全面进步,使社会全体成员都在政治权利上平等、社会关系上融洽、经济生活上共同富裕,而决不是只顾某个领域的发展而造成整个社会的畸型、也不是只顾少数人的富裕而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

治国理政必须始终从根本上把握动力与平衡两方面的关系。提高执政能力,根本上应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五、深刻领会和辩证把握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精神内涵


按照动力与平衡机制的理论,我们就能够比较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

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我们已经越来越深入地触及到如何将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结合起来的问题。如,正确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既实行破产兼并、下岗失业等制度,又制定最低生活保障线,帮助解决再就业问题,等等。在政治领域,在发展民主自由的同时,加强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在社会领域,维护稳定,打击犯罪,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要使两种机制能够互相协调和保持平衡。

当然,在实践中,这两者的关系并不是都处理好了。如经济秩序还存在着相当的混乱,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还没有完全消除,而贫富差距却又在拉大,这些都表明了在两种机制及其相应的体制设计上还有改进的必要。

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动力和平衡机制上的问题。

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根本上就是要形成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社会运行机制。

一方面,要“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为此,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各方面人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另一方面,又要保持各方面的平衡。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央和地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各方面的关系,保持总体的平衡。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妥善解决各种利益矛盾等等。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根本上就是要把激发活力与保持和谐结合起来,形成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社会运行机制。注意动力、活力的时候,别忘了还要有平衡、和谐;在注意平衡、和谐的时候,别忘了还要有动力、活力。两个方面,哪一个方面都不能偏废。虽然两种机制的关系永远是动态的,绝对的协调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努力的方向,必须是使它们尽可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协调、统一。

比如,征税问题,几乎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内部经常争论的一个大课题。原因就在于,它是处理动力与平衡的一个关键环节。多征税,有助于实行福利制度,保障社会平衡;少征税,有利于调动发展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西方国家的大选,经常为这类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最近,我们国内也开始讨论要不要减税的问题,或者进行税制改革,增加或调整某些税收问题。无论是非对错、结果如何,这种争论本身都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意味着如何掌握税收的力度和方式,已经成为我们处理动力与平衡关系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再比如,目前出现的招工难、保姆荒、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就是动力与平衡关系处理欠当的一个反映。对中下阶层人们的利益必须给以高度的重视和关心,保持他们基本的生活水准和人格尊严。但是不能鼓励任何人躺在政府身上不思进取。不能企图缩小任何差别而致使人们失去创业、奋斗的动力。要把重点放在鼓励人们创业上,而不是放在鼓励人们索取过高要求和坐享其成上。在各种利益主体之间,在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和工人的收入保障之间,必须保持合理的平衡。如果对企业管理欠缺,对工人关怀不够,就会损害工人群众和其他中下阶层的利益,使社会矛盾加剧,引发各种冲突。但如果超越阶段,作出很多不切实际的许诺,使企业的负担过重,就会使企业失去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也使得社会的进取和创业精神大大下降。整个社会的发展动力势必大大削弱,甚至回到过去那种重吃大锅饭的停滞状态。

近年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不同方面的人们、包括理论界,对改革评价、收入分配、区域差距、效率公平等等问题,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意见,甚至发生了比较激烈的争论。社会舆论以及一些人的思想上,形而上学现象非常严重。之所以如此,基本的原因是,一些人只注意到动力及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而忽视了平衡和稳定机制的要求;另一些人则只注意到平衡以及现实中的很多不平衡现象,而忽视了动力和活力机制的要求,两者都没有全面认识和掌握好动力与平衡的关系。所以,解决这些争论的关键,是大家都向对面看一看,看重动力和发展的同志,应该想一想车子开快的时候怎么防止翻车;看重平衡的同志应该想一想怎么使社会保持动力和活力。只要全面认识和把握动力与平衡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能够比较清楚了。

因此,说到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注意把握动力与平衡两方面的关系,着力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深化改革,要从这个方向去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根本上是要提高掌握这两方面关系的能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上,是要形成一种既有协调平衡、又有强劲动力、两者融为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运行机制。

(摘自李忠杰《走向未来的中国与世界》一书第二篇)



进入 李忠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国家治理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298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米乐m6平台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米乐m6平台的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米6米乐体育app官网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