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邓小平的历史功绩做了高度评价,要求我们学习邓小平鲜明而独具魅力的崇高风范,包括学习他的领导风范和战略思维。
邓小平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遇到过大量复杂的矛盾,处理过许多重大的事务,作出过一系列令人称奇的决策,在治国理政方面展示了高超的艺术,对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启迪和示范作用。
第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治国理政,必须遵循科学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样,才能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制定出正确的治国方略,切实解决国家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推动恢复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他强调:“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他明确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时,已经73岁。但其思想活跃和解放的程度,连许许多多60岁、50岁、甚至20岁的年轻人都自叹弗如。他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大力倡导实事求是、深入群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南方谈话中,他特别指出:“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
正是在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基础上,邓小平鲜明地发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指明了党和国家发展的根本方向。
第二,把握潮流,紧跟时代。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就必须以开阔的胸襟和眼界,把握时代潮流,瞄准世界前沿,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前列。所以,邓小平一再要求领导干部“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
正是因为始终高屋建瓴,密切关注世界形势的变化,所以,邓小平对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国际形势的走向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要求我们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以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在世界范围蓬勃兴起。邓小平敏锐观察到这些现象,作出一个重要的论断:“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他明确预见:“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要求我们紧紧跟上世界前进的步伐。在邓小平的关心和推动下,国家迅速制定了“八六三计划”,使我国的高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
第三,总揽全局,举重若轻。
邓小平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始终具有强烈的大局意识,善于从全局、战略的高度思考和确定治国理政的大思路。他总结《邓小平文选》的特点说:“不管对现在还是对未来,我讲的都不是从小的角度讲的,而是从大局讲的。”在《邓小平文选》中,简略统计,“战略”一词用了123次,“大局”一词用了62次,“全局”一词用了31次。
在几十年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涯中,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处理任何问题,都要从大局着眼,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要提倡顾全大局。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
党的基本路线,是治国理政的基本路径,也是执政兴国的战略布局。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之后,首先考虑的就是路线问题。在归结一生做的事情时,他坦言:“对国内工作的参与,确定了党的基本路线,确定了以四个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确定了改革开放政策,确定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邓小平深入思考中国100年的发展战略,首先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随后又推动确立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为指导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上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发生之后,中国面临的形势一度非常严峻。但邓小平处变不惊,异常冷静地指出,国际局势虽然有消极、严峻的一面,但也“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他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交代了三句话: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强调“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这种大气磅礴、举重若轻的治国艺术,对于应对国内外复杂局面,保证改革开放继续前进,起了巨大的作用。
第四,善于创新,出奇制胜。
治国理政,总是有一套基本的制度、规范、原则、方式和方法。但有时候也要想出一些新路子、新点子、新办法来,甚至要超越常规,另辟蹊径,采用某种出乎人们意料的高招。这样虽然会有点风险,但只要看准了、走对了,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当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从内线转向外线、从解放区转向蒋管区、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一着奇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筹划了好多个出奇制胜的新招。改革开放,按邓小平自己的说法,就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创建经济特区,这样一个大胆而科学的奇招,对于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的“窗口、试验田、排头兵”作用。1990年前后,邓小平进一步关注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问题,不仅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发展,而且有效地冲破外部封锁,带动了我国外部政治和经济环境的改善。
为了更好地解决祖国统一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出奇制胜的一招——“一国两制”。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和平统一祖国,大大超出了常人的想像之外,有力地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第五,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邓小平一再要求全党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与此同时,他又善于统筹兼顾,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如: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他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实现现代化的全过程中,都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发展很不平衡。邓小平提出正确处理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思想,强调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千万不要贻误时机。沿海先发展起来,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第六,化解矛盾,减少阻力。
治理国家会遇到大量复杂的矛盾。如何处理不同类型的矛盾,是一个领导者治国理政能力的大展示和大考验。
邓小平最大的一个思路和举措,是紧紧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确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和全国所有工作的中心,从而推动中国的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对于治国理政遇到的矛盾,要善于统筹解决。有的要快刀斩乱麻,有的要逐步有序化解,也有的可以尽量规避。邓小平的高明之处,就是并不总是跟着矛盾走,尤其不让具体矛盾影响大局发展。比如,在处理历史问题时,他提出著名的“宜粗不宜细”原则,开始很多人不理解。但邓小平指出:“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有些事要经过更长一点的时间才能充分理解和作出评价,那时再来说明这一段历史,可能会比我们今天说得更好。”
对改革开放中的新措施、新事物,人们常有不同的认识。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用以统一人们的思想,同时指出,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采取不争论的办法。“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
在国际舞台上,邓小平提出了“不当头”的原则,强调:“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这一决策,表现出了高度的远见胆识和谋略艺术,成为我们应对国际复杂局势的重要方针。
邓小平在治国理政中表现出的这些风格和特点,都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