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是当今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 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俄与北约关系急转直下,陷入尖锐的对立中,对地区局势和地缘政治环境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俄与北约之间在有关地缘政治的价值取向上存在较大差异,在需要合作的关键领域缺乏利益共同点,其关系在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善,原有的结构性矛盾不会消失,但相关领域的有限合作仍会继续,缓和的契机依然存在。
[关键词]俄罗斯 北约 俄北关系
自2014年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开始,俄罗斯与北约因乌克兰危机出现的尖锐对立已进入到第五个年头。这种对立始于乌克兰,后来逐步蔓延到中东欧、中东地区,延伸到北极地区的可能性日益增大。俄与北约对立并不意味着双方合作的终止,但持续的“冷对抗”使地区安全环境日益复杂、充满挑战。俄与北约双方在价值观念、安全利益上的尖锐矛盾不容忽略,新的共同利益尚待发掘,双方关系的正常化之路仍布满暗礁。俄与北约均认识到了改善双边关系的重要性、紧迫性。俄罗斯尽管已逐步适应常态化的“制裁与反制裁”,但明白自身需要更有效地融入国际社会并寻求战略性突破,摆脱孤立,因此积极倡导在“两大阵营”———以美国及其盟友组成的“西方世界”与俄、中主导的“泛欧亚”共同体之间寻求共生与动态平衡。在北约内部,越来越多的政治精英也开始思考破局之道,认识到单纯的制裁与施压对俄毫无作用,应该对俄适度保持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并开拓更多的沟通渠道;同时准备在危机结束后建立北约与俄之间的新型安全模式,承认彼此核心利益,以激活双边关系。这意味着俄与北约关系依然存在转机,从而为日后的“解冻”和转圜提供了契机。
1
冷战结束后,北约—俄罗斯理事会的成立一度缓解了俄与北约之间在价值观和北约东扩问题上的矛盾,为俄北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然而,冷战思维、俄罗斯的大国情结、美国的霸权理念及北约东扩的日益推进,使俄北关系发展阻碍重重,让双方积怨颇深。2014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使俄北关系跌入谷底,其负面影响至今一直在加深,这注定了近年来俄北关系“对立”的主旋律。这种对立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政治领域相互敌视。2017年,在俄与北约持续对峙的大背景下,双方在政治领域爆发的冲突层出不穷。其中,影响最大的04事件是俄被指责操控了美国及北约一些国家的选举活动,这不仅引发了美国司法机构对总统特朗普“通俄”事件的调查,也迫使俄作出报复之举,对美国在2016年利用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媒体干涉俄杜马选举的活动展开调查,几乎锁死了俄美关系改善之门。俄罗斯科学院美国与加拿大研究所所长谢尔盖·罗戈夫就表示,俄美关系像是回到了1983年,双方之间的敌意从未如此之深。尽管特朗普有意实现对俄关系正常化,还与普京在汉堡g20峰会期间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会晤,但美俄关系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新一轮的外交拉锯战却再度掀起:美俄双方从2017年7月份开始互相驱逐外交人员,暂停外交设施使用权,特朗普还迫于国会的压力,在8月2日以俄在克里米亚及乌克兰东部进行军事行动为由,签署了对俄实施新一轮制裁的法案,承诺美联邦政府机构在法案签署后180天内会根据“与俄罗斯政权的亲密程度和净财富”来“辨别寡头政客”、确定制裁名单,也间接带动了欧盟追加对俄制裁。这份法案签署后,俄方立即表态,称俄美关系改善基本无望。美国是北约的领导者,其与俄关系的恶化不可避免会损及北约与俄的关系。北约要顾及美俄关系,而美俄现在僵局依旧,特别是美国内建制派势力对俄十分反感,大幅抵消了特朗普改善美俄关系的种种努力;且由于历史原因,已加入北约的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及其他原华约组织成员国长期存在的反俄情绪,在北约内部间接掀起了一股浪潮,即改善对俄关系是一种政治上的“不正确”。而黑山在6月加入北约则进一步激怒了俄罗斯,俄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大将在4月24~26日举行的第六届莫斯科国际安全会议上表示,波德戈里察(黑山首都)的军事潜力几乎为零。但是,黑山险要的地理位置有助于加强北约对巴尔干地区的控制,北约的方针就是在俄边境地区施加影响力,并使所有新成员都受其影响。如此种种的情形使俄北关系近年来一直“封冻”。
第二,边境地区军事对峙。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北约着重加强了对俄军事压制,并积极调整在东欧地区特别是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等对俄“前沿地区”的军事部署。2016年3月,美军宣布从2017年开始将在东欧部署三个满员配置的装甲战斗队,美军步兵第四师第三装甲旅、步兵第一师第二装甲旅携带m1a2主战坦克、m2a3步兵战车等重型装备在2017年先后抵达波兰展开部署,使美军在波罗的海沿岸部署的兵力始终维持在与俄军一个装甲师对等的水平上。作为世界上首批成立的重型数字化部队,美第二、第三装甲旅长期盘踞在俄西部边界附近地区,让俄高度紧张并迫使俄加快在西部军区重建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的步伐。美国的行动得到北约及其许多成员国的回应,北约于2016年6月决定在波兰及波罗的海三国部署总数为四个营的多国部队,这批总数为1000人的部队主要来自德国、比利时、荷兰和挪威,已于2017年上半年先期进驻立陶宛,而波罗的海三国与波兰也于2017年建成了四个营的5000人联合部队,配备了坦克、步兵战车、自行迫击炮等大量重型武器,上述部队在2017年于俄西部边界附近地区参加了北约“波罗的海行动—2017”和“军刀出击—2017”大规模演习,这使俄高度警惕,绍伊古在6月俄国防部部务会议上指出,俄西部边境当前形势的日趋恶化与北约国家在东欧军事活跃度的增强有关。作为回应,俄军依照既定计划,在9月14~20日联合白俄罗斯举行了参演人数达1.27万人的“西方-2017”大规模联合军演,俄声称此次演习以联合反恐为主要目的、完全属于防御性质,但从参演人数及演习命名上看,该次演习反制北约军事威慑之意呼之欲出。此外,在波罗的海上空,俄与北约军机经常“擦肩而过”,俄军在6月16~22日的一周内14次出动战机拦截北约侦察机,这些侦察机被指用于确定俄军通信系统的无线电频率、防空设施位置及测试俄战机出勤效率等。北约战机甚至试图接近在波罗的海上空飞行的绍伊古专机,后被俄军战机驱离。如此高频率、大幅度、高风险的军事活动,反映出俄与北约在边境地区军事对峙的激烈程度,更给今后俄与北约防务合作的“封冻”埋下伏笔。
第三,舆论对攻愈演愈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身正也怕影子歪”四散的谣言一定程度上会左右地缘博弈的结果,这使俄与北约都十分重视舆论战场,并积极谋求道义优势。在乌克兰和叙利亚危机中,俄将与西方的舆论宣传战视为“混合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对外宣传,为俄谋求道义优势、占据舆论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俄罗斯国家和军队形象的塑造、传播都受制于西方对话语权的垄断,是俄“软实力”短板。为破解这一困局,俄采取多重措施,重组国有媒体,提升公共外交,打造外宣“航母”,争夺国际话语权。特别是俄重磅打造的“今日俄罗斯”(rt)新闻电视台,如今已跻身全球权威媒体行列,在某种程度上能与西方国家媒体巨鳄分庭抗礼。这让北约国家十分忌惮,并由此引发了近年来俄与北约之间层出不穷的舆论对抗。
北约针对“今日俄罗斯”的各种限制接踵而至。2017年3月,美国参议员珍妮·沙欣指责“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在美从事“间谍活动”,俄方的回应是彻查美利用cnn、voa和“自由欧洲”广播台干涉俄2016年杜马选举的活动。美参议院议员就“今日俄罗斯”问题发声后,国会2017年9月通过了一项法案,责令“今日俄罗斯”将本台身份登记为“外国代理人”。俄罗斯马上予以回击。普京于11月25日签署新法案,允许俄相关部门将外国媒体列为“外国代理人”,规定外国媒体在俄发布新闻时必须提及自己的“外国代理人”身份并说明资金来源,这将使美国媒体在未来一两年间失去报道俄欧热点问题的先机。
此外,俄与北约还频繁以军演“隔空喊话”,俄国防部长绍伊古在2017年6月份曾表示,北约在俄边境附近组织“波罗的海行动—2017”和“军刀出击—2017”大规模演习,表明西方不愿放弃反俄路线,这些不当行为也在破坏着世界安全体系。而德国国防部长冯·德莱恩则于9月7日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召开的欧盟防长会议期间表示,“西方-2017”俄白联合军演10万人的规模显示俄罗斯在炫耀武力、恐吓对手,俄国防部对此在其官方网站上予以坚决回击,称在9月6日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就演习的“纯防御性质”与北约军事委员会彼得·帕维尔少将举行通气会的前提下,德莱恩的表态是“令人震惊、缺乏常识的”。围绕舆论层面,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加剧了彼此间的不信任。舆论唱衰、政治敌视、军事对峙,2017年,矛盾、斗争主导了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双方从针锋相对到关系冰冻,形势愈演愈烈。然而,双方爆发全面冲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俄与北约都无法承受全面对抗带来的损失和代价。这也为今后一段时期俄罗斯与北约关系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2
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从表面看是欧亚大国与大型军事政治集团间的关系,内中却又包括欧、美、俄三角关系,作用范围覆盖了整个北半球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愈发显著,地缘政治格局深度变动,俄与北约关系的跌宕使地缘政治博弈形势更加复杂。
第一,俄与北约关系的持续紧张对欧盟分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俄与北约长期敌视、难寻共同利益的情势下,成员国与北约成员大多相同的欧盟不可避免地卷入北约与俄的冲突中并在北约和俄罗斯之间“选边站”。一部分欧盟国家如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历史上曾与俄有过领土纠纷及民族矛盾,因此主张对俄强硬,并且欢迎美军及北约联军入驻本国,以增添自身对俄强硬的底气。部分欧盟成员国如希腊和塞浦路斯,与俄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与文化渊源,在经济、能源、军事等领域与俄有着密切合作;之前欢迎美国驻军、部署反导系统的匈牙利和捷克因新政府的上台而在政治倾向上明显反转,对俄采取更加务实和友善的态度,极力避免卷入北约与俄的地区博弈中。这使欧盟内部难以形成协调统一的对俄政策。俄罗斯更是利用欧盟之间的内部矛盾展开外交、政治攻势,合纵连横、各个击破,营造对自己的有利态势。
与此同时,在“对俄制裁”背景下,“老欧盟”与“新欧盟”国家在“与俄合作”方针上存在尖锐分歧。在2017年6月底举行的欧盟能源部长间非正式会议上,围绕不经乌克兰和波兰、直接通过波罗的海输送俄罗斯天然气的“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欧盟国家内部再次爆发激烈争吵。该项目的主要“受益方”德国和法国认为,该项目在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还能规避地缘博弈风险;以波兰为代表的东欧“新欧盟”成员国则强烈反对该项目,认为这一举措使波兰、斯洛伐克和尚未加入欧盟的乌克兰失去数十亿欧元的天然气过境收入,还将增强俄罗斯天然气集团对欧盟天然气供应的垄断地位。这种尖锐分歧并非个例,而且从国家层面看由来已久,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北约与俄跌宕起伏的关系进一步将欧盟“绑定”,在损害俄欧关系的同时进一步放大了欧盟成员国的内部矛盾,加剧了其分化。
第二,持续紧张的俄与北约关系使众多西欧国家开始谋求在北约之外解决安全问题的新途径,导致欧洲地缘安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苏联解体后,北约作为区域安全合作组织依然存在,北约东扩的趋势仍在继续,曾经的华约组织成员国和巴尔干地区新独立的国家纷纷选择加入北约,寻求一种“抱团取暖”式的集体安全。然而,俄与北约当前持续的紧张对峙表明,“北约模式”不能有效解决国家面对的安全问题,尤其对于西欧国家而言,难民涌入导致的国内治安问题日益严峻、北约与俄关系又持续紧张,动荡的局势严重影响了优质资本向西欧市场的流动,破坏了欧洲的投资环境。
在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发达的西欧国家越来越反感卷入到北约和俄罗斯的对峙当中,而特朗普当选总统后,美国在防务问题上逐渐趋向“孤立主义”,这让多数西欧国家开始寻求以“非北约”的途径解决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奥地利《标准报》2017年12月12日的报道称,欧盟在12月11日批准了25个成员国签署的防务领域“永久结构性合作”框架,该框架将于2018年正式启动。德国是该框架的主要倡议国,德防长冯·德莱恩就认为该框架是欧洲防务合作“数十年来取得的最大进展之一”,而德国新闻电视台则称该框架让欧洲更加独立于北约。对于西欧诸国而言,这份框架只是一个开始,虽然西欧国家的安全问题依然没有脱离美国主导的北约来解决,但以德、法为首的西欧国家已着手把安全政策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依托欧盟成立新的安全组织将成为西欧国家努力的方向,而即便努力不能成功,西欧国家也将继续寻求新的办法来解决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而不是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北约身上。这将导致欧洲地缘安全环境愈加复杂。
第三,随着俄与北约关系的持续紧张,更多域外国家将不可避免地卷入俄与北约的地缘博弈之中。从当代西方与俄罗斯的地缘思想上看,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马汉的“制海权”、杜黑的“制空权”、格雷厄姆的“高边疆”理论,到以索罗金、杜金为代表的俄地缘政治学家倡导的“势力范围”“缓冲地带”观念,再到普京关于“森林中的熊”的地缘政治论述,不难发现,北约与俄罗斯秉承的地缘思想主要从“地”出发,基本沿袭了“统治哪里就可以控制地球”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内在逻辑要求博弈者拉拢盟友、排挤对手,还需要延伸博弈领域,使博弈场不断做大。
当前,俄与北约的深度对峙已经延伸到了中东、中亚、阿富汗和北极地区,而若俄北关系进展依旧缓慢,没有明显改观,则不排除将来在西南太平洋地区和东北亚地区,俄罗斯与北约集团及北约成员国会有更大规模的对峙。现阶段,这一趋势日渐凸显:特朗普虽然名义上取消了奥巴马提出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但美国在亚太地区“再平衡”的步伐始终没有真正停止,对朝态度也日趋强硬,各类军事演习依旧频繁;而俄总统普京也在2016年年底的国情咨文中强调了“向东看”的重要性,称“俄罗斯的东方政策是积极主动的,不是出自眼前的考虑,也不仅仅由于与美国或欧盟的(紧张)关系所迫,而是因为它服务于俄罗斯的长远利益,符合全球发展趋势。”俄罗斯已向世界证明,如果它在西部始终面临来自北约的战略遏制,那么俄将在北约意想不到的地方有所动作,比如在2015年9月30日毫无征兆地出兵叙利亚。随着普京在2017年12月下令撤军,俄与北约关系依然“渐冻”,下一个“叙利亚”仍将可能出现,更多的地区会不可避免地卷入俄与北约的博弈之中。如果北约持续对俄采取战略遏制,在内部矛盾无法化解的情况下,俄将有可能转向对外谋求地缘政治优势和对外扩张道路,这恰好是俄罗斯的传统优势——俄长期以来把大国博弈的焦点放在传统的地缘政治博弈而非全方位的综合国力较量上,北约国家的强烈反弹则极有可能引发周边地区的局部冲突,这会使更多国家和地区卷入到双方的博弈中,在进一步破坏国家间安全互信的同时,将大幅增加“热战”爆发的风险。
3
在长期的“冷和平”背景下,俄与北约在内政与外交上均面临多重压力,亟待“减压”,未来双方关系有可能出现缓和,然而一蹴而就式的关系转暖并不现实,要消除双方激烈对峙的惯性尚需时日。
第一,军事对峙暂时不会消失。2018年1月19日,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公布了新版《国防战略》概要,这份11页的概要指出:“‘国家间战略竞争’将取代‘反恐’成为美国新的国防战略重点,而中国和俄罗斯是美国及盟友主导下国际秩序的‘挑战者’,因此美军要在联合盟军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在陆海空天及网络领域的竞争力,重新拉大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军事优势。”美国认为,与冷战期间相比,鉴于当前与俄在欧洲的持续对峙,北约部队,特别是美军,在欧洲部署的地面力量严重不足,在波罗的海等关键区域甚至出现了“防御真空”,这使北约联军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时间应对来自俄军的“攻势”。从美军角度出发,它亟须增强在欧洲的地面威慑力量,在北约内部作出表率。
实际上,美《国防战略》概要所言早已间接体现在了美国及北约国家日益攀长的防务开支上,北约在2015年到2017年三年间的防务开支就已呈持续增长趋势,增幅比从2015年的1.8%一路飙升至2017年的4.3%,累计增加开支数达到了460亿美元,而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甚至还表示将“延续防务开支增长的势头”。在2018年,国家防务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的北约国家将达到8个,其中“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全部上榜。这实际上从侧面反映出俄与北约军事对峙的“惯性”不会很快消失,加强对俄军事斗争准备、巩固防务建设,仍是北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工作议题。
与之相对的,俄罗斯在防务建设上也毫不示弱。俄总统普京就表示,尽管俄绝不卷入军备竞赛,但为确保本国安全,俄在2017年的防务支出还是达到了46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四。俄最新公布的2018~2027年版《国家武备计划》总额高达19万亿卢布(约合3370亿美元),将以赶上北约及中国的军事技术发展步伐为目标,其中地面作战力量将得到最多的装备发展经费,核力量的现代化也将是拨款的重点。俄着重发展地面作战及核威慑力量表明,俄依然认定在可预见的将来,北约在俄西部边界附近地区将维持“常态化”军事存在并对俄产生威胁,因此需要加强针对北约的威慑与反制力量建设。尽管俄与北约均认识到彼此都不能承受“擦枪走火”付出的巨大代价,但有鉴于缺乏互信、对峙惯性的状态还在延续,因此双方仍然坚持一个“共识”即积极备战、彰显强硬姿态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是必须的,“斗而不破、备而不战”的局面将成为未来俄北防务关系上的“主旋律”。
第二,政治渗透将会增强。近年来,由于北约成员国数量逐年增多,各国利益诉求各不相同,由此在北约内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分裂。这直接导致北约国家在对俄态度上分裂成对俄强硬的“鹰派”和主张合作的“鸽派”其中后者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与美国在库尔德人和居伦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的土耳其,它在2016~2017年实现了由“对俄强硬”到“与俄合作”的重大转变,对北约的遏俄政策造成了巨大冲击。当前,土耳其与美国互相叫停了向对方公民发放非移民签证,并因难民收治的经费问题与北约其他成员国产生龃龉,这使土耳其在北约内部受到了空前的孤立,与乌克兰危机爆发前俄罗斯的“边缘化”处境十分相似。在此之后,“感同身受”的俄土双方关系迅速升温,俄在地缘博弈中也拥有了打入北约内部的“楔子”。2017年以来,俄借叙利亚问题阿斯塔纳会议磋商之机,使土耳其成为叙利亚停火协议的监督国,进一步深化了与土在经贸、能源、军事领域的合作,还在2018年伊始主动撤出了在叙利亚西北部阿夫林地区的部队,默许土军在该地区展开攻势。俄对土的战略拉拢有多层需求,当前最主要的是借土耳其之手制衡美国,防止其以组建库尔德人为主的“边境保护部队”为由深度介入叙利亚,而北约内部出现裂痕与矛盾同样为俄所乐见,对俄分化北约、拓展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将进一步驱使俄在未来加强对北约内部的政治渗透。
与此同时,北约对俄的政治渗透也在进行。2018年是俄罗斯的总统大选之年,虽然就目前来看,已经宣布参选的普京支持率依旧居高不下,但俄民众对普京麾下的俄罗斯政府却日渐不满。在普京第三个总统任期中,恶化了的经济形势已无法提供足够的政府合法性来源,百姓对俄政府的工作认可度一直在50%以下,形成了俄民众“支持普京、不认可政府”的奇怪现象,这为北约干涉俄总统大选提供了机会。据俄杜马议会2017年10月起草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防止干涉内政》报告称,美国和北约正试图对俄国内政策施加重大影响,普京也称美国及北约国家将干预俄总统大选。北约固然无力阻止普京在2018年总统大选中获胜,但也有能力影响到选举活动的顺利举行,选举结束后的俄政府重组也给北约对俄施加影响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间,这将进一步掀起俄与北约在政治领域相互渗透的波澜。
第三,能源合作有望实现突破,可能会激活双边关系。自2018年以来,俄罗斯与北约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合作释放出关系改善的积极信号,有可能突破现有的结构性矛盾激活双方相持已久的关系。2018年1月31日,由俄德奥荷法等国油气公司合作打造的“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正式获得在德国海域的开工许可,“北溪工程”的项目财务官透露,管道整体建设工作将在2018年夏天全面启动。该项目自2015年提出以来几经周折,在欧盟内部引发强烈争执,但项目有关方——德国、法国、荷兰等国,除俄罗斯以外无一不是西欧的“老北约”“老欧盟”国家。在这些国家的坚定支持下,方案目前得以顺利实施。这表明,在乌克兰危机不断发酵、对俄制裁继续施行的背景下,多数西欧北约国家已不愿承受俄与北约地缘博弈所带来的能源安全风险和自身利益持续受损,它们开始在能源领域尝试“去政治化”的合作以规避地缘政治风险,为北约国家与俄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尝试,推动了俄与北约关系“融冰”。
作为俄北关系“压舱石”的俄美关系,在2018年也不排除会出现局部层面的缓和,这同样源于双方在能源合作上的意向。对美国而言,特朗普上台后将石油视为美国能源独立的核心,他就任总统后批示的第一份报告就是以振兴美国石油经济为目标的“美国第一能源计划”,提出开发本土能源、开展“页岩革命”等诸多为美国能源工业“松绑”的举措。然而,作为如今的世界第一大石油生产国,增产不是目的,控制产能使油价上涨才能给美国经济带来红利,而在该领域,美国需要和同为产油国、同样需要油价上涨的俄罗斯加强产能协调与沟通。因此,在2018年1月29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一份完全照抄福布斯2017年富豪榜的“俄寡头制裁名单”,以这种“消极制裁”表明,即使在国会建制派和反俄游说团体的压力下,特朗普政府也不准备真正制裁俄罗斯,反而会因油价上涨的趋同目标与俄有关人士和企业展开接触。
对俄罗斯而言,普京早就表示,如果美国和北约愿意,俄罗斯愿与其在安全、能源、经贸等各领域展开合作。大选前后,用兵乌克兰和叙利亚带来的“政绩红利”已呈现“边际效应”,经济增长乏力使俄民众对政府愈发失望。因此,进入第三个总统任期的普京需要油价上涨,更需要在政绩上发掘新的增长点、取得新的突破作为“敲门砖”。有专家认为,普京当选总统后,对西方的政策是否有所调整或改变仍有悬念。纵观俄发展历史与地缘环境的变迁,俄与北约国家关系、特别是俄美关系的好转,是普京新任期内在政绩上为数不多的“突破口”。但是,在短时间内,俄罗斯与北约均难以发掘新的利益共同点,双方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在彼此熟悉且优势互补的领域展开合作,这使见效最快、收益最大的能源合作成为了俄与北约关系最主要的议题,也为俄与北约关系的改善提供契机。
综合说来,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俄罗斯与北约之间在价值取向上的巨大差异依然存在,北约与俄罗斯互相视彼此为威胁的历史观念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同时,西方世界也丝毫没有解除、抑或是放松对俄制裁的意图。但是,乌克兰危机以来,长期斗而不破的“冷和平”使俄罗斯与北约日益明白,用简单的方式来解决复杂的问题,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俄罗斯需要让北约“翻页”、与美国及北约和解,恢复正常的战略关系;而北约也需要从与俄对峙中抽身,进一步解决其成员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双方都在寻找新的利益共同点,努力营造关系缓和的氛围,困难的是各自内部促使双方关系好转的力量非常有限,在具体事项上的分歧远大于合作。因此,俄与北约的紧张对峙关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双方重返“相安无事”之路依旧幽昧险隘。(注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