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玉:弗洛姆论母爱与父爱-米乐m6平台

郭永玉:弗洛姆论母爱与父爱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90 次 更新时间:2019-01-12 23:11

进入专题:    

郭永玉 (进入专栏)  

在讨论人的需要时,我们已经分析了母爱与父爱的区别极其对人的成长的意义。由于亲子之爱(love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在每个人的情感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讨论爱的情感时,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这一问题。


一个婴儿降生到这个世上,与母体的分离并不会使他感到焦虑和恐惧,尽管他会发出哭声。这是仁慈的命运的安排,他虽然离开了子宫,但他与在母体中的状况相差无几。他不能意识到自己,也不能意识到外部世界。他只感到温暖和食物的刺激,而且不会区分温暖、食物与它们的来源——母亲。母亲就是温暖,母亲就是食物,母亲就是满足和安全。他不能区分自己与外部世界,外部事物只是在满足或妨碍他的需要时才有意义。他不能意识到外部世界本身的性质和独立性。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逐渐能够区分自己的需要与母亲的乳房,逐渐能够区分许多其他的事物。他学会了给这些事物起名称,学会了把握事物的特征。知道了火是热的而且会烫人,木头是坚硬而沉重的,纸是轻的而且能燃烧。他还学会了如何去把握人:母亲的身体温暖而又舒服;当我吃的时候母亲会笑;当我哭的时候她会把我抱在怀里;当我大便时她会夸奖我。所有这些凝结成一种体验:我被爱。我被爱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爱因为我弱小无力。我被爱因为我漂亮、讨人喜欢。这种被母亲所爱的体验是一种被动的体验。我无须做任何事情就能得到母亲的爱。只要我是母亲的孩子,母亲就会爱我。或者说,母亲爱我,只因为我是她的孩子。在这个意义上,母爱是无条件的。母爱是天堂,是宁静,它无须去获取,也无须被报答。


对于儿童来说,他的情感生活主要是被爱而不是主动地去爱。根据沙利文(sullivan, 1953)的研究,到9岁左右,一种新的情感即主动地去爱别人这种情感萌发出来了。他想到要给予父母一点什么:一首诗、一幅画、或者无论什么东西。孩子从此开始不仅需要被爱,而且需要主动地去创造爱。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他逐步克服了自我中心,不再把他人看成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能够意识到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是同等重要的,并且能关注和尊重他人的需要。对于一个具备成熟的爱的能力的人而言,给予比接受更令人满足,爱比被爱更重要。通过爱,他走出了因自我中心而造成的孤独和分离的牢狱。通过爱,他感到一种新的融合、一种分享和一种合一的体验。他感到与其依赖被爱而接受,不如自己去创造爱。为了被爱,他不得不幼小、无助、乖乖的、病歪歪的;为了去爱,他就得成熟、有力量、主动而又健康。幼儿的爱遵循着这样一条原则:我爱因为我被爱。成人的爱则遵循另一条原则:我被爱因为我爱。不成熟的爱说: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则说: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与爱的能力(capacity)密切相关的是爱的对象(object)的发展。在孩子最初的年月里,他最依恋的是母亲。生物学的法则决定了他必须依赖母亲。但他一天天长大,变得越来越独立了:他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学会了探索世界,他不再完全依赖母亲,与父亲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为了理解这种转变的心理学意义,我们必须回顾已经讨论过的母爱与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母亲爱她的孩子仅仅因为这是她的孩子,并不是因为这个孩子符合任何特定的条件,或实现了她的任何特定期望。母爱是对孩子生命和需要的无条件的肯定。这种肯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保护孩子的生命和成长,去关心他、去尽职尽责;另一方面则比这种保护更深一层,就是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的态度,从而使孩子产生这种感受——活着是美好的,做个小男孩或小女孩是美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是美好的! 母亲的职责不仅仅是养活孩子,还应让孩子热爱生活。《圣经》里写到,上帝答应给亚伯拉罕及其后裔的土地(土地是母亲的象征)被描写为“到处都流动着奶和蜜”。奶(milk)是爱的第一方面的象征,是哺养、关心、保护的象征;蜜(honey)则象征着生命的甜蜜、生活的幸福和对生命的热爱。大多数母亲都能给予“奶”,但只有少数母亲能够给予“蜜”。为了能给孩子以蜜,一个母亲不仅必须是一个“好妈妈”,而且必须是一个幸福的母亲,但这样的母亲并不多。一个热爱生活的母亲,或者是一个焦虑的母亲,这两种情绪都会使孩子受到感染,对孩子的整个人格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夸张。我们可以在孩子们中间以及在成年人中间区分出哪些人只得到了“奶”,哪些人则同时得到了“奶”和“蜜”。


与兄弟之爱和性爱的对等关系正好相反,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是不对等的。在这种关系中,一方需要的是完全的帮助,另一方则给予这种帮助。由于母爱具有利他、无私的特点,因此一直被视作最高尚的爱和最神圣的情感。然而,母爱的真正实现主要不在于母亲对初生婴儿的爱,而在于对成长中的孩子的爱。实际上,只要婴儿尚小且还完全依赖母亲,绝大多数母亲是爱孩子的。大多数妇女都想要生养孩子,和新生儿在一起便感到非常幸福,而且渴望着照顾孩子。尽管除了孩子脸上的一个微笑或满意的表示外,她们并没有从孩子那里得到任何回报。母爱中包含一些本能因素,我们可以在动物身上看到许多相似的行为。但人类的母爱更多地包含着人所特有的心理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就是我们讨论过的超越需要。母亲面对她的孩子,会产生一种作为创造者的感受,一种超越了生物被动地位的人的感受。在婴儿身上她超越了自己,对婴儿的爱给予她生命以内涵和意义。男人没有能力通过生育孩子来满足超越需要,这使得他们极力通过创造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来实现超越。


然而,孩子必定是要长大的,必定要离开母亲的乳房,最终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人。母爱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也就是说,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独立则意味着分离。在这一意义上,体现出母爱与性爱的根本区别。在性爱中,本是分离的两个人成为一体;在母爱中,本是一体的两个人分离为二。母亲必须容忍分离,而且希望和支持孩子与她分离。这对母亲是一种考验。因为它要求无私,要求能够给予一切,而且除了所爱者的幸福以外一无所求。正是在这一方面,许多母亲未能完成母爱的任务。那些不能容忍分离的母亲,可能受到自恋的支配,因为孩子是她的得意之作,是她的一部分;也可能受到权力欲和占有欲的支配。孩子小的时候,她很容易满足这些需要;一旦孩子长大成人,要去创造自己的生活,她就不能容忍了。只有坚定地植根于自身存在的妇女,才有可能在孩子与她分离的时候,仍然爱着她的孩子。


母亲爱她幼小的孩子大多数妇女都能做到,自身一无所求而只为孩子成长,这种母爱最难以做到。但正是由于这种困难,所以对一个女人来说,只有她同时爱丈夫、爱他人的孩子、爱陌生人、爱人类,她才是一个真正爱着的母亲。一个不能在这个意义上爱的女人,只有当孩子尚小时,才能做一个慈爱的母亲,但她不能做一个真正爱着的母亲。这里,检验的标准是看她是否能够承受分离,并且在分离后继续爱着她的孩子。


总之,母亲是我们来到人世的源地,她是自然、是土地、是海洋,是无条件的肯定和鼓励。


父爱则不同,父亲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着人性存在的另一极——思想的世界、人造物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旅行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孩子的老师,他向孩子指出进入人世的道路。父亲的这种作用是与社会经济制度密切相关的。在私有制社会中,父亲的私有财产可以由一个孩子继承。父亲自然要寻找那最适合做他的继承人的儿子,往往是最像他的儿子,他最喜欢的儿子。父爱是有条件的爱。其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期望,因为你尽了你的义务,因为你像我”。像无条件的母爱那样,我们在有条件的父爱中也应该看到消极的一面和积极的一面。从消极的方面看,要得到父爱就得服从。如果一个人不做父亲所期待的事,父爱就会丧失。服从是主要的优点,不服从是主要的缺点。对不服从的惩罚就是收回父爱。从积极的方面看,要得到父爱就要努力,一个人能够通过努力来得到父爱,也就是说父爱是他能够控制的。母爱不需要通过努力就能得到,因此一个人能否得到理想的母爱不是他自己能够控制的。


大约6岁左右,孩子对父爱的需要发展起来。他需要父亲引导他去探索世界。母亲的作用在于使孩子感到安全,父亲的作用在于教育和引导孩子应对生活的难题。在理想的状况下,母亲不去阻止孩子的成长,也不过分焦虑以免这种焦虑影响孩子。她希望孩子长大成人,并能承受与孩子的分离。孩子的成长是她的内心愿望和生命的组成部分。父亲则用原则和期望引导孩子,他耐心、宽容,而不是恐吓、独断。他能给成长中的孩子以日益增强的力量感,使其最终成长为自己的权威,而不依靠父亲的权威。


最终,一个成熟的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他是自己的母亲,也是自己的父亲。他既具有母亲的良知,也具有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说:“不端行为、甚至犯罪都不会失去我对你的爱,失去我对你的希望。” 父亲的良知说:“你做错了,免不了要自食其果,最重要的是,如果要我爱你的话,你必须改变你的方式。” 成熟的人不受外在的母亲和父亲形象的影响,而是在内心建立起父母的形象,并且以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对待自己和他人。但弗洛姆强调,他所说的内心的父母形象与弗洛伊德的超我概念不同。个人并不是通过把母亲和父亲合为一体而建立自己的道德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立在自己的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立在理性的能力上,从而在内心建立起父母的形象。成熟的人既有母亲的良知又有父亲的良知,既有爱的能力又有理性的能力,尽管二者似乎是相互矛盾的。如果一个人仅仅保持父亲的良知,他就会变得严厉而缺乏人性;如果他仅仅保持母亲的良知,就很可能失去判断力和批判性,从而妨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当然,弗洛姆也谈到,这里所讨论的母爱和父爱的性质是在典型的或“原型”的意义上而言的,并不是说在实际生活中每个父亲或母亲都以这里所说的典型方式去对待孩子。


从母爱中心到父爱中心,最后达到二者的平衡,这是一个人实现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基础。这种发展不顺利,是各种神经症(neurosis)形成的基本原因。如果一个孩子有一个过分放纵或盛气凌人的母亲,又有一个软弱而又无动于衷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滞留在对母亲的早期依恋里,发展成一个过分依赖母亲的人。他总是希望接受、希望得到照顾和保护,而缺乏父亲的品质——原则、独立和掌握生活的能力。这样,他可能企图在每一个人身上找到“母亲”,有时在女人身上,有时则在具有权威或权力的男人身上,从而得到母亲般的温情和保护。如果他的母亲冷酷无情、感觉迟钝,他就会把受母亲保护的需要转移到父亲这边,继而转移到所有的父亲形象上,这样,他很可能发展成一个片面的、由父亲定向的人,完全热衷于法律、秩序、维护权威,而缺乏爱的能力。这些症状的病因都是由于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中的某一方面没有得到发展。


(选自郭永玉著《孤立无援的现代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120页。)


参考文献链接:http://www.personpsy.org/info/index/145?pageindex=1

进入 郭永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451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米乐m6平台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米乐m6平台的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米6米乐体育app官网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