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秀:2022要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米乐m6平台

韩文秀:2022要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51 次 更新时间:2022-02-06 21:36

进入专题:   十四五  

韩文秀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下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1年,我们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奋力完成改革发展艰巨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一些机构和专家预计,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超过11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划设的高收入国家门槛。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于1%,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2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实现了较高增长、较低通胀、较多就业的优化组合。我们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新冠肺炎感染病例累计控制在10万例,全国接种新冠疫苗超过26亿剂次,全程接种覆盖率超过82%。

二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组建国家实验室,制定了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方案,“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成效,“天问一号”、载人航天等重大科技成就举世瞩目。

三是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面对疫情冲击,我国出口逆势快速增长,占全球贸易份额创历史新高,中欧班列大显神威,为全球供应链稳定、抗疫物资保障、全球物价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光伏、风电等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凸显。

四是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夯实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和广州期货交易所。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取得重要成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

五是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脱贫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农业生产克服自然灾害特别是秋汛影响,粮食又获丰收,产量超过1.3万亿斤。

六是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积极推进。成功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国际对比表明,依然是风景这边独好。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困难增多、挑战上升。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消费和投资增长势头减弱,供应链受阻,企业生产面临生产要素短缺,包括缺芯、缺电、缺柜、缺工等问题。

受芯片短缺影响,近几个月汽车产量下降10%左右,电力供应状况好转,但仍处在紧平衡,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有所回落。中小微企业成本压力加大,市场预期不稳。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较多。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保持恢复性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不平衡的特点突出。受新冠肺炎疫情特别是变异毒株影响,全球生产和物流接连遭受冲击,主要国家通胀压力加大,发达国家超宽松政策退出可能产生较强负外溢性,同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上升,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

我们既要正视困难,更要增强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比如,我们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便利的基础设施、强大的国内市场、澎湃的市场活力、足够的政策空间,特别是有党中央坚强领导、百年奋斗的智慧经验。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完全有能力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我们经历了风雨,见到了彩虹,积累了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一是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步调一致向前进。2021年经济工作遇到许多新的重大风险挑战,关键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我们才能够过险滩、闯难关,稳住宏观大局。

二是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新时代的发展决不能再走粗放型发展的老路,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三是必须坚持稳中求进,防止急于求成。经济运行是一个有序演化的动态过程,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

四是必须加强统筹协调,防止顾此失彼。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要防止出现合成谬误,不把分兵把关变成只顾自己、不及其余,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起来造成负面效应;又要防止分解谬误,避免把整体任务简单一分了之,更不能层层加码,导致基层难以承受。制定和实施政策,都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实践标准,遵循经济规律,以实践效果检验政策的成败优劣。

“七大政策组合”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2022年要召开党的二十大,做好经济工作极为重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稳”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为突出的关键词。

新闻通稿中有25个“稳”字。会议强调,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努力实现2022年经济平稳开局、向好发展。

会议明确了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的政策框架和重要举措,提出了“七大政策组合”。

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宏观政策是稳定经济的重要手段,“稳健”就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有效”就是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操作性、管用性,抵御经济下行压力,使“六稳”稳得牢、“六保”保得住。

2022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

要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结转到2022年使用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等,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并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推动财力下沉,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前不久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了约1.2万亿元资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政策要有机结合。内需潜力大是米6米乐体育app官网的优势所在,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注重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结合部发力。

要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减污降碳、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集群等领域加大投入,既扩大短期需求,又增强长期动能。前一阶段一些地方发生燃气管道爆炸事故,要加强城市地下管网的排查和改造,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里子工程”。

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是政策效果的“受益者”“阅卷人”。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的支持政策,该延期的要延期,该扩围的要扩围。

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力度,实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支持科技创新和工业提质升级。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政策落地,弘扬企业家精神,振作市场主体信心。

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2021年我国制造业占比略有回升,呈现积极势头,但一定程度上也与服务业尚未完全恢复发展有关,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仍任重道远。

要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房地产业规模大、链条长、牵涉面广,在国民经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中,都占有相当高的份额,对于经济金融稳定和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系统性影响。

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近年来,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各方面政策力度也前所未有,关键是加快落地见效。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积极进展,要加快产业化应用。

当前我国生产函数发生变化,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突破一个技术,往往能够创造一个细分产业,盘活一个大行业,激发大量投资和消费需求。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继续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经济下行压力越大,越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实践证明,改革是消除短缺、释放活力最有效的办法。2021年一些地方“拉闸限电”负面影响很大,但也倒逼能源领域价格改革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比如,将市场交易电价浮动范围由10%上调至20%,高耗能行业电价上浮不受限,这就会产生积极的调节作用。

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21年以来,出口为稳定宏观经济作了很大贡献,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把短期订单优势转化为中长期国际竞争优势,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使我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的“沃土”。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将为我国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来源。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充分发挥这些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作用。要落实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

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2022年高校毕业生将达1076万人,又创新高,要着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

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支持社会力量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培育养老新业态,发展“银发经济”。

正确认识和把握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

第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全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这不是几年就要打赢的攻坚战。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互为前提和保障。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途径。要通过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好“蛋糕”,通过合理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第三次分配,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不能搞道德绑架式“逼捐”。要重视国际上的经验教训,推动共同富裕不能搞“福利主义”那一套,不能养懒汉,拉美一些国家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要引以为戒。

第二,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马列经典著作里面没有,苏联搞计划经济也没有遇到,这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资本都是要逐利的,这是资本这一范畴的根本性质,资本创造价值和野蛮生长都源于逐利性,哪一面是主流,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而有效地引导资本的行为。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遏制资本无序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要资本有序发展。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三,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

初级产品,包括农产品和能源矿产等,是整个经济最为基础的部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2021年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供给紊乱和短缺的问题,再次点醒我们,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性问题。

我国初级产品进口依存度已经很高,有的还在上升,比如,石油对外依存度77%,铁矿石81%,铜精矿78%,大豆84%,初级产品供应的重大缺口,可能演变成为“灰犀牛”事件。

特别是粮食安全,更是不容有半点闪失,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做好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工作,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

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要坚持互利共赢,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第四,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风险方面有巨大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效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考验。

目前风险隐患不少,但总体上是可控的。但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如履薄冰,见微知著,抓早抓小。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要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按照各自职责推动风险化解。要深挖风险的根源,通过改革完善体制机制防范化解风险,既治标、又治本。

第五,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来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有的搞“碳冲锋”,有的搞“运动式减碳”,这些都不符合党中央要求。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目标上要坚定不移,策略上要稳中求进。要充分考虑国内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基本国情,通盘谋划,先立后破,不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要完善能耗“双控”制度,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还要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要防止把任务简单层层分解。

要看到,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约束的一面,又有激励的一面,这两年国内几个热点产业,如电动汽车、光伏、风电等,都与“双碳”刺激效应有关系,相关产业链的国际竞争优势也在凸显。随着时间推移,激励的一面会越来越明显,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有机融合。

以上五个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是当下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又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长期性。



    进入专题:   十四五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137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米乐m6平台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米乐m6平台的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米6米乐体育app官网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