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这个主题的设定很有创意,笔者体会它至少包含三方面的意义:一是凸显出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性,二是强调和谐世界要从个人做起,三是个人要从正心开始。这个主题不仅体现了佛教重视“心”的功能、作用的传统优势,而且与法律、制度规定等对人的外在规范相比较,佛教的“正心”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和调适,是内在的、第一位的,“从心开始”有助于从根本上确立世界和谐的思想基础。
“从心开始”,也可以说就是从认知开始,就是从树立“正见”开始。
“见”是对事物的见解,有正见、邪见、恶见等的不同。“正见”是对事物的正确见解。为什么说“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而“心”又要从树立“正见”开始呢?具体说是:“见”是主体意、口、身活动的支配者,“正见”是支配意、口、身活动,决定主体各种活动、行为正确方向的主导思想。佛教有“八正道”之说,“正见”为“八正道”之首,就含有以“正见”统帅后面七项的意思。这种安排是释迦牟尼对佛教徒八项修持活动相互关系所作的正确分析,可见“正见”在修行中的重要,由此也可见心立“正见”的重要。佛教“正见”是对宇宙、社会、人生的见解,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感悟、体验,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特定智慧结晶。其丰富的内涵对人类社会建设与发展的走向,对建设和谐世界,都有值得借鉴之处;历史事实证明,在中国,佛教不仅没有发动过战争,而且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大融合、社会秩序的稳定、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乃至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等方面,都发挥过积极作用,这是与佛教具有思想文化方面的“正见”直接相关的。
如果“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而“心”从“正见”始的提法是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又如何树立“正见”呢?笔者以为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做两件事:一是关注和分析人类社会矛盾的实际情况,明确有哪些不和谐之处;二是着力结合社会实际阐扬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使佛教“正见”在建设和谐世界中发挥作用。
二、关注的焦点
建设和谐世界,需要和谐思想。佛教的“正见”对于建设和谐世界无疑具有理论的借鉴意义,而要真正实际发挥佛教“正见”对和谐世界建设的作用,其前提性的条件之一是要力求密切地关注和把握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矛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对话,进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人类社会矛盾形形色色、错综复杂,然而归结起来,主要是三类基本矛盾: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群体(他人、民族、国家、社会)的矛盾以及人与自然的矛盾。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以全球化为特点的知识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各类矛盾带来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导致了人类社会矛盾的新发展。
上述矛盾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是利益的不同,二是制度的差异,三是观念的缺陷。如在思想观念方面,面对如何看待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群体(集体、民族、国家)利益的关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明、文化、价值观念的关系等问题。如何调适思想观念,以缓解乃至化解人类社会的矛盾及其根源,以建设和谐世界,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正是在这一方面,佛教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我们认为,佛教的命运决定于对社会的关怀,佛教的现代价值决定于对当今世界的作用。如果佛教能直面社会,揭示社会的焦点问题,指出问题的症结,阐扬有助于建设以和平、发展、合作为特点的和谐世界的积极理念,就能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作出自身的独特贡献。
三、切入的重点
当代人类社会存在的三大矛盾、问题,为具有宇宙整体观念、追求生命超越的宗教人文精神的佛教思想、佛教“正见”,提供了调整人的心灵,进而调适人与群体的矛盾、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空前的历史契机。
我们认为,在丰富的佛教思想文化资源中,对于人类社会矛盾、问题的“正见”就是佛教哲学思想精华。汤用彤曾说,佛教是宗教,也是哲学。佛教哲学是佛教对宇宙、社会、人生的基本看法,佛教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人生观可以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社会、人生的借鉴。在佛教哲学体系中,我们认为当前应当着重把阐扬其理论基石缘起论,以及在缘起论基础上形成的核心性的哲学范畴,诸如缘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圆融等,作为推动人们在心灵深处树立“正见”,关切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切入点。
缘起 这是佛教最基本的观念,最根本的教理。缘起论认为宇宙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聚合而生,因缘散失而灭。这一学说是在既反对“无因”论,也反对“邪因”论(如神创说)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对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变和世界的本来面目的合理的论说。缘起论自身包含着两个重要的理念:“关系”和“过程”。缘起思想是论定事物是诸多因素的组合,凡事都是一种关系;既是关系组合,就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也即凡事都是一个过程。无疑这是深邃的哲学思想。佛教缘起论为和谐世界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缘起论的万物由因缘聚合而生即缘起共生的思想,逻辑地肯定世界的多样性,肯定世界的多极格局,由此也必然提倡多边合作、和谐共赢的主张,也必然否定自我中心和单边主义的思维。当前世界不同国家的经济上的互相依赖越来越深,正如有些美国学者所说的,没有中国的支持,美元也许已经暴跌,美国经济即使不出现萧条,或许也已经陷入衰退。又如世界性难题南北贫富差距,是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长期处于被剥削的地位,无法分享全球经济繁荣成果直接相关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加强国际合作,采取措施促进世界经济秩序合理化,尤其是发达国家要保证发展中国家平等利用资源和分享财富的权利,帮助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再如环境恶化、自然灾害、某些疾病的爆发性流行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也只有各国通力团结合作才能妥善解决。我们认为,世界各国尤其各国领导人若能确立起缘起观念,建立缘起共生的共识,就能在行动上采取平等协商、团结合作的态度,共同解决全球性的问题。
因果 由缘起直接推导出因果观念和因果法则,即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一法则,反映在伦理方面,则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惩戒规条。佛教包括因果报应在内的因果理论,强调因果相连,要求人们的行为必须考虑带来的后果,反对各种恶因及给自身及社会带来的恶果,提倡做各种善因,以给自身和社会带来善果,鼓励人心向上,人心向善。应当肯定,这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个人道德操守、社会秩序稳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的,是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是有利于和谐世界建设的。
平等 佛教的平等观是基于缘起的学说,是建立在因果平等上的——众生与佛同具成佛的因“真如佛性”,也同能成就佛果,进入涅槃境界。由此又肯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不同类众生之间的平等,乃至众生与“无情”(山川大地、草木花卉等无情感意识的事物)之间的平等。佛教平等观体现了生命观、自然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可以作为处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等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从而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基础。和平从平等中确立,和平来自平等。因为平等意味着互相尊重,易于建立互信与合作;平等意味着互相理解、谅解,进而导致互相宽容、友爱,不致兵戎相见;平等意味着消弭嗔恨、仇视,有助于从思想观念上消除战争产生的根源;平等还意味着消除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树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佛教还以“不杀生”作为全部戒律的首戒,确立非暴力的原则。和平是和谐世界的重要特点,佛教是和平的宗教,是保卫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慈悲 这是与平等观念直接联系着的理念,是大乘佛教提倡的对众生的平等一如的深切关怀。慈是给众生以快乐,悲是拔除众生的痛苦。慈与悲结合在一起的心愿,即慈悲心是维护众生平等,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心理基础。每当某一国家、地区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时,世界各国人民慷慨解囊,给予无私援助,是人类同情心、慈悲心自发的生动体现,而佛教徒往往站在援助行列的前头,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内在慈悲心的实际表现。佛教的慈悲理念有助于化解人们的妒忌心、仇恨心、复仇心,有助于缓解弱势群体的痛苦,有助于减少恐怖主义和战争的发生。
中道 这是在缘起、平等等理念基础上形成的涉及认识论与真理论、伦理观与境界观的重要理念。中道是远离两个事物的对立状态、远离有无、断常等对立见解,这被认为是认识事物的中正之道,也被认为是反映事物的实相,即最高真理。在修持上,远离苦行与快乐两端的不苦不乐中道,被视为正确的道路,坚持中道必得解脱,由此也可以说,中道是最高境界。中道思想是佛教能够兼容并蓄、协和诸方、适应变化的方法论基础。在当前,佛教中道理念对于从思想方法上克服极端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都是有益处的,是有助于人际和谐、国际合作的。例如,贸易争端是国际冲突的根源和表现之一,近几十年来,解决这类争端的国际惯例是,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通过谈判、协商和互相妥协来解决,这是国际社会的一大进步,从思维方式来说,是与佛教的中道观相一致的。
圆融 在缘起、中道的思想基础上,中国天台宗和华严宗都着力阐发圆融的理念。华严宗宣扬本质与现象、现象与现象的圆融无碍,天台宗则宣扬空、假、中三谛同时成立,即空即假即中,互相融合。圆融是中国佛教宇宙观和真理观的重要理念,同样是能够相容和谐、调和适应的方法论基础。圆融要求尊重事物的不同因素,尊重差异各方的共存共荣。按照佛教圆融观来看待世界,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统一整体。按照圆融理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并无高下之分,也并不存在相互冲突的必然性,各自不同的文化特性,都应获得尊重。我们认为,当前地区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保护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性尤为重要,这是建设和谐世界的要素之一。
佛教具有丰富的哲学范畴体系,这里讲的六个范畴只是其中一部分,是笔者初步思考的结果。我们认为,上述佛教哲学范畴可以为建设和谐世界提供某种理论基础,这种理论基础不是唯一的,不是排他的,但它是重要的、值得阐扬的。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佛教的缘起论为和谐世界的建设提供了世界观的基石,因果论则提供人们行为规范的理论基础,平等观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慈悲观为世界和谐提供心理基础,至于中道观和圆融观则为建设和谐世界提供方法论基础。
四、落实的要点
心从“正见”始,要使佛教“正见”在建设和谐世界中发挥作用,关键是要落实,要实践。而要落实,除关注人类社会矛盾的实际情况外,就阐扬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也是要抓两件事:一是对佛教哲学范畴进行现代的诠释,并加以创造性的转化;二是使佛教哲学理念成为人们的共识。
首先,佛教哲学范畴并不能简单地搬来直接论证和谐世界的建设,若要把佛教哲学范畴与建设和谐世界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其对建设和谐世界的启导作用,就应当对佛教哲学范畴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所谓创造性转化大约有这些要求:运用现代语言对佛教哲学范畴作出当代人易于听懂看懂的表述;对佛教哲学范畴进行新的诠释,包括推导出合乎逻辑的引申义;结合社会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阐发范畴涵义;阐扬范畴中所包含的真理因素、智慧成分、合乎社会发展内容,即阐发范畴中所包含的积极的理论思维成果;提出符合客观实际、适应时代需要的新范畴。我们认为,若能如此,佛教哲学范畴发挥作用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
其次,佛教哲学理念为佛教徒所认同,但世界上还有绝大多数人信奉其他宗教或不信仰宗教,这就需要谋求共识,力求使上述佛教核心性哲学理念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不同宗教、不同文明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对话,缺乏相互尊重、理解。我们要尊重彼此文化的特性和差异性,同时要加大佛教哲学理念的宣传、阐扬、交流的力度,运用中道、圆融理念,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谋求一定的共识,并吸取其他宗教、其他文明的相关理念,互动互补,发展彼此认同的共识。在求得共识的基础上,积极实践,不懈努力,共同为建设美好的和谐世界而奋斗。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
来源:《法音》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