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现代文学欣赏和研究的“入门”书-米乐m6平台

温儒敏:现代文学欣赏和研究的“入门”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03 次 更新时间:2022-11-19 22:39

进入专题:  

温儒敏 (进入专栏)  


从1980年代初开始,我就在北大讲“中国现代文学”基础课。

北大中文系对本科教育历来很重视,要求基础课必须由有经验的老师来讲,年轻教员一般还没有资格上本系的基础课。我研究生毕业留校的前几年,先给外系(如几个外语系、图书馆系)上课,到1980年代末,才给本系讲基础课,每隔一两年讲一轮。与此同时,还讲过与现代文学研究相关的十几种课程,大都是选修课,也有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包括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现代文学批评史、现实主义思潮研究、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思潮、“文革”文学史研究、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文论精读等。但讲得最多的还是现代文学基础课。这门课(我作为主持人之一),在2005年还获得了“国家级精品课”的褒奖。2011年我从北大退休,被山东大学聘为“人文社科一级教授”,继续在山东大学文学院讲授现代文学课程。从1981年到现在,我讲现代文学课已经近40年。

我口才不太好,讲课一般都要有提纲或讲稿。虽然现代文学课已讲过多轮,但每次上课都会认真准备。我是南方人,有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查字典标注。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讲课内容,若有自己新的研究心得,或者参照了他人新的研究成果,都会适当融合进去。因此讲稿就不断改动,几十年下来,积累了厚厚的一摞讲稿,很难说有哪一份是定稿。几年前,有朋友劝我把讲稿整理出版,但讲课和写文章还是不太一样的,整理成文的工作量很大,始终没有去做。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有几个月“宅”在家里,有了一些完整的时间,才又想起这项工作。原想主要就是内容删节,文字上顺一顺,但做起来就不是这样简单了,许多部分几乎重写。一做就是四五个月,确实也花了很大力气。

北大的现代文学基础课原来讲两个学期,后来改为一个学期,一般安排三十多次课。这次整理没有照单全收,只是节录其中一部分,即重点作家作品的评析部分,大约占原讲课内容的一半。有关文学史的叙述,包括思潮、流派、文体,以及一般作家的评述,则基本上不收。这本书说是“讲现代文学”,其实淡化了文学史线索,重点是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的鉴赏分析。

这样来节录也是有考虑的。钱理群、吴福辉与我合作编撰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以下简称“《三十年》”),那是比较全面的现代文学史,已经出版30多年,有3次修订50多次印刷,不少大学都采用为教科书。其实我多年讲课也并不全按照《三十年》,凡是《三十年》中已经有的,我就少讲,指示学生自己去读。我的课还是偏重作家作品分析。所以本书和《三十年》并不重复,还可以互为补充,供修习现代文学课的大学师生参考。

全书共选现代著名作家26位,涉及代表性作品40多篇(部)。所节录部分基本上保持原有讲课的内容与讲授风格,但也做了许多修改和补充。每一讲集中分析一位作家的创作。鲁迅成就比较大,原来讲课也用较多的课时,本书特别安排了5讲。其中有关《朝花夕拾》一讲,直接采用了最近我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出该书单行本所写的“导读”,是面向高中生的,这里加以说明。冰心、朱自清等几课以前不是文学史学习的重点,这次整理书稿考虑他们特别受到中学语文教材的“青睐”,就各列一讲,几乎是新写的。还有些比较重要的作家,如田汉、丁西林、叶圣陶、李劼人、夏衍、何其芳、林庚、卞之琳、张恨水、孙犁等,本书没有专列章节论述,有遗珠之憾,但限于本书节录的体例,也只好如此。

这本根据基础课节录的书,是现代文学欣赏和研究的“入门”书,讲的多是相对稳定的基本内容,是那些已经沉淀下来、学术界有大致共识的文学史知识,以及对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评价,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或者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希望读者读过这本书,能对现代文学主要的作家作品有较深入的了解,对现代文学的轮廓有一个“史”的印象。

这本书可以提供给大学中文系的师生阅读参考,也适合社会上关心和喜欢文学的读者阅读。我看现在网上还有许多读者和听众在点播十多年前“超星”录制的我的讲课,如果他们有兴趣看这本节录整理的书,会发现内容变化不小。这本书更加注意显示作品鉴赏分析的“方法性知识”,也更集中,让读者找到“干货”。

本书专业性较强,但尽可能深入浅出,对于中小学语文老师以及喜欢文学的中学生,也是适合的。书中论述的名篇,几乎覆盖了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所有现代文的课文选目。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目标和大学不一样,不一定要把这本书的内容“移植”到中学语文课上,但在某些方面(比如多读书、思维训练、“方法性知识”的传授)又是可以衔接的。我在整理讲稿时有意把中小学师生当作其中一部分“拟想读者”,希望这本书对他们有些帮助。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我讲现代文学基础课》,其中一部分专门论及大学低年级的课程如何与中学课程衔接。把有关的三段话转录于此吧。

拿语文课来说,多数中学现在还是采用那种处处面向考试的很死板的教学方式,大量标准化的习题把学生弄得趣味索然。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很会考试也很重视分数,但思路较狭窄僵化。比如接触一篇作品,习惯的就是摆开架势,追求思想主题“通过什么反映了什么”之类,而且很迷信标准答案。所谓艺术分析,也多停留于篇章修辞分类的层面,很琐碎,缺少个性化的体验与整体感悟。……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大学中文系教学是不同的,中学要面对高考,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有“同情理解”,也应有所超越与省思;上了大学就要有一种自觉,摆脱过去那种“应试式”学习习惯,转向个性化的、富于创新意识的研究性学习。我上基础课一开始就注意帮助学生实现这种“转化”,把这种“转化”贯串整个课程。

“转化”的措施之一,就是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首先是读书。现在学生的阅读面与阅读量普遍都少得可怜,相当多的学生在中学时期没有完整读过几本名著,他们大量读的就是教材与教辅。基础课就必须来补救,承担培养阅读兴趣、引导阅读的任务。特别是文学课,主要依赖阅读,不读作品怎么讲?作业主要就是布置读作品。给学生开课之前,我会为学生开一份“最低限量必读书目”,其中大部分是作品,少量是研究论作。……让学生顺藤摸瓜,自己去找书来读。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阅读印象和问题来分析作品,处处强调发掘与培育对文学的想象力、感受力和分析评判能力。

我们大学老师对中学情况可能不太了解。讲基础课恐怕还是要多少了解这些应试教育环境中出来的学生的思维习惯与爱好、想法。怎样将大学的基础课与中学课程衔接起来,把学生被“应试式”教育败坏了的胃口调适过来,是个难题,但大有文章可做。关键是重新激发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包括他们的想象力与感悟力,鼓励不断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这些年我在本专业研究之余,还用较多精力参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担任全国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这个角色也提醒我,在整理这份讲稿时,多想想如果中小学语文老师读此书能得到什么帮助,想想如果中学生读这本书,可能有哪些获益。我是有这份心,至于是否做到了,做好了,那还得听读者的意见。


温儒敏

2020年7月28日写,8月28日改定


进入 温儒敏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与文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816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米乐m6平台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米乐m6平台的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米6米乐体育app官网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