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岭: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学:新学科、新体系与新使命-米乐m6平台

董春岭: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学:新学科、新体系与新使命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25 次 更新时间:2023-01-25 23:36

进入专题: 总体国家安全观    

董春岭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当前,世纪疫情影响深远,乌克兰危机与气候变化同频共振,数字经济时代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相互激荡,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经济的前沿,既是塑造国际格局、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变迁的主动力,又承受着国际制度的“东西之争”、发展权利的“南北之争”所带来的巨大反作用力,新旧两种力量的较量日趋激烈,中国的国际安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西方涉及安全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不仅难以解释和解决动荡变革期的安全问题,西方传统安全观念中充斥的现实主义思维、零和思维给世界带来新的“安全困境”和“治理赤字”问题,新的国家安全形势给我们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以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理论与话语体系去引领国际安全观念的革新、驱动世界国家安全理论体系的创新。

总体国家安全观与新学科的诞生

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国,海外利益遍及全球,如何维护海外公民和企业的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需要解决的新问题。随着“嫦娥”奔月、“蛟龙”潜海、“雪龙”极地破冰、“天宫”太空遨游,中国的发展空间加速拓展,塑造国家安全能力和手段都发生着革命性变化,如何维护“新的疆域”的国家安全成为新的时代课题。当前,我国的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涉及的领域囊括政治、军事、国土、经济、金融、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粮食、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人工智能、数据等,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内容和问题、具有多方面关联的随机、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已经远远超出了单一部门、单一领域、单一学科的认识论范畴,传统认识和理解国家安全的思维方式、知识体系、研究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必须运用系统思维加以应对,必须在吸收借鉴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军事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推动这一新型学科体系的建构,实现对传统国家安全认识论、方法论的超越。

大变局催生大思想,新时代呼唤新理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我们在新时期维护和塑造大国安全的强大思想武器。总体国家安全观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五大内涵”、“五对关系”到“十个坚持”、“五个统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安全思想也迎来了百年来最重要的历史性飞跃,诸多原创性思想超越了西方传统安全理论的局限,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先进性,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的设立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理论基础。2016年,在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2018年4月9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实施方案。2020年12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正式设立了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关键支撑,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各项顶层设计和机制建设工作任务由此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中国的国家安全学“特色”在哪里?

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审视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系统性、全面性、辩证性地加以把握。理解中国国家安全的关键在于理解“总体”二字,坚持系统观念,秉持真正的“大安全理念”,把国家安全放在一个内外统一的有机体中去审视,全面综合地研究国家安全的各个重点领域,统筹内外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打破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等学术分野的限制,以更加宏观的视角把握国家安全这一关乎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

二是以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逻辑去研究安全问题,突破西方安全理论的发展瓶颈。西方的国家安全理论研究更关注国际安全问题,相关理论发展虽较为成熟但受限于西方的思维逻辑、实践经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已缺少进展和突破,很难解释中国和平崛起等新现象。中国国家安全学立足于探索国家长治久安、世界和平稳定的基本规律,为新时期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提供学理支撑和人才储备。相较于其他学科,国家安全学是一个全新的一级学科,一定程度上缺乏成熟的知识体系和成型的学科框架体系,但在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上拥有天然的优势,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拥有巨大的自主创新空间,在形成国家安全领域独特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方法论上拥有足够的发展动能。

三是中国的国家安全学基本理论来自于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伟大实践,同时服务于新发展阶段构建大安全格局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际,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始终高度重视国家安全,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安全道路。中国国家安全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对这条历史形成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进行理论总结和经验阐释,通过“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循环往复,掌握科学规律,不断提升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国家安全学的新进展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学科体系架构基本确立。国家安全学重点研究国家安全思想与理论、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安全治理、国家安全技术及涉及国家安全的具体领域的问题,囊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关乎国家安全的问题,涉及法学、军事学、管理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工学等多个学科门类。交叉学科往往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与理论的前沿,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构建正在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以一种新的系统性方法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创新。随着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落地,多个高校设立了国家安全研究院、系、中心,首批学科博士点建设也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国防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高校和智库全面展开,正着力培养当前国家急需的具有国家安全理论基础、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实践能力的高层次理论人才、教育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是学术体系加速形成。新时代中国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知识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养料。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推动和学科建设的助力下,以《国家安全研究》、《国家安全论坛》等学术期刊为代表的专业交流平台陆续搭建,国家安全学加速探索构建学科的“元理论”,不断完善中国国家安全学科的知识体系,充分吸收中国传统国家安全思想精髓,融通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等领域,从人民安全、国家安全、国际共同安全为切入点构建中国的国家安全理论,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视角进行理论探索、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以中国国家安全的现实需求出发研究“真问题”,不断加强涉国家安全的应对对策研究,把论文写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中。

三是话语体系不断完善。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为服务中国国家安全政策话语的阐释、对外讲好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故事奠定了重要基础。新时代,我们用“人民安全至上”的话语去宣介历次海外撤侨行动、抗击自然灾害中体现出的党的宗旨和原则,我们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话语去阐释中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去解释中国的国家发展历程与治国理政经验,我们用“政治安全是首要”“数据主权”“网络安全观”等话语去有力地回击西方的舆论攻击;我们用“构建新安全格局”来统领和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我们用“共同安全”“全球安全观”“全球安全倡议”去超越西方以自身安全为出发点思考国家安全的范式,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安全困境”和美西方对我设置的“安全话语陷阱”,为全球安全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董春岭,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进入专题: 总体国家安全观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国家安全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030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米乐m6平台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米乐m6平台的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米6米乐体育app官网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