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米乐m6平台

宿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214 次 更新时间:2023-04-24 18:04

进入专题:  

宿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只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然而近代以来,中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导致科技弱、国力弱。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改革开放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我国科技事业迈出改革与探索的坚定步伐,向世界科技前沿奋力追赶。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实基础和良好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为加快实施这一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明确战略要求、战略部署、战略任务、战略保障和组织实施。党的十九大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为新征程上我们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立足我国当前发展大局、面向未来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战略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不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我国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牢牢掌握发展战略主动权的“先手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的关键一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足、成色更足、底气更足。

新时代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始终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坚持科技创新的问题导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而要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我们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趋势,找准我国科技发展现状和应走的路径,把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统筹起来考虑,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

加强基础研究。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要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在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基础研究作为“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武器装备发展的原动力”,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牵住“牛鼻子”,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薄弱环节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选准突破口,加强预先研究和探索,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持续发展增强后劲。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就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壮大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性领军企业。要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各类创新要素深度融合,用系统观念推进企业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

培养创新型人才。尊重人才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诗经》载“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汉书》曰“汉之得人,于兹为盛”,讲的都是我国古代因重视人才而国势强盛的成功经验。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国的科技队伍规模在世界上是最大的,但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

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我们强调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一定要坚持开放创新,只有跟高手过招才知道差距,不能夜郎自大。”搞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先进,更不能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我们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努力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从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中找差距问题、找突破方向、找创新资源。要在开放合作中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并有效维护我国的科技安全利益。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来源:《解放军报》2023年4月24日第7版

    进入专题: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30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米乐m6平台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米乐m6平台的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米6米乐体育app官网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