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涉及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全过程和多方面,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增强统筹协调性,主要是:增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统筹协调性,做到以“国内大循环”撬动“国际大循环”,以“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经济更强劲更可持续发展;增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统筹协调性,要在把经济循环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作为整体推进,以及把“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总要求作为整体推进同时,紧紧抓住其中的关键问题特别是核心关键问题重点突破;增强促进新旧发展格局的系统转换和动态平衡统筹协调性,要在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系统转向主要依托国内市场,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都能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同时,依据国内国际环境条件变化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做出具体安排,采取灵活措施,适时就具体方面进行动态调整,谋求整体上取得动态平衡,使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加畅通、更有效率。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格局 整体推进 系统转换 统筹协调
新发展阶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战略抉择,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习近平强调指出,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举措,是为了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是一场需要保持顽强斗志和战略定力的攻坚战、持久战”1,要“努力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2。新发展格局包含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两个不可分割方面,必须整体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新旧发展格局系统转换。然而,人们在理解和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还存在一定偏差,甚至成为搞地方保护主义、行业企业垄断或壁垒、重复建设等借口。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全面、系统、准确理解把握新发展格局,增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统筹协调性。
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统筹协调
习近平指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为的重大决策。”3构建新发展格局包含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两个方面,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循环不断深度融入国际大循环,逐步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以国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这一发展格局不仅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的资金、物资等短缺问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而且较好发挥了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价格低廉和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等优势,逐渐变成世界工厂,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不仅基本解决了国内物资、资金等短缺问题,居民收入得到大幅提升,内需规模和潜力不断扩大,而且科技也由长期处于“跟跑”状态,逐步在越来越多领域进入“并跑”乃至“领跑”水平。然而,近年来我国劳动力等资源价格低廉和人口红利等传统优势逐步削弱,国际经济环境趋于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日渐盛行,不仅发达国家经济加快全球收缩,而且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贸易、科技等领域不断强化对我打压力度,加上2020年以来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断链”“断供”等安全风险持续加大,传统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发展格局的可持续性问题日益突出4。因而转变“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传统发展格局,构建和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强烈的紧迫性。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首要任务是将以国际大循环为主体的传统发展格局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所谓“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立足国内统一大市场,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更好发挥国内市场和内需优势,使国民经济循环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需要充分利用我国当前科技、经济等领域取得的进步和优势,努力克服和对冲传统优势逐步弱化和资源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等不利影响,更加注重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释放改革红利,积极推动经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重塑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新优势;有效发挥我国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充分释放内需潜力,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更加富裕,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加快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快科技自主创新、产业自主可控、经济自立自强,从而更有效应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复苏乏力和下行压力加大等带来的挑战,更好地化解和消除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日盛带来的风险和造成的破坏性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一步强调,分工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分工越丰富,社会生产力越发达。随着国内分工向国际分工的延伸和拓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融入国际市场,通过参与国际大循环获得了巨大好处。“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5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把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更不是关起门来搞封闭运行或回到单一的国内循环,而是使我国对外开放大门越敞越开,更深入参与国际分工和融入国际市场,从而持续从中获取更多更大益处,这就需要推进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互联互融并相互促进。所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就是把国内大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协作等,既要在国内外经济技术等交流合作中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等,使国内国外资源禀赋和经济技术等比较优势得到更充分发挥,也要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通过竞争机制的倒逼作用,加快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管理水平的改进和提高,从而不断提升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水平及效率效益。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新发展格局的两个不可分割方面。习近平强调,“在实践中,我们要注意防范一些认识误区:一是只讲前半句,片面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主张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度收缩;二是只讲后半句 ,片面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不顾国际格局和形势变化,固守‘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旧思路”6。因而,两个方面不可偏废,必须统筹兼顾。总的来讲,就是要以“国内大循环”撬动“国际大循环”、以“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7国际大循环是国内大循环发展的海外延伸和拓展,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层次和质量效益,最终是由其国内大循环水平决定的,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层次和质量效率,就必须要做实、做优、做强、做活国内大循环,要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高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实现国民经济自立自强等基础上,积极融入国际大市场,加快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范围、层次、程度、水平和效益,以“国内大循环”来撬动“国际大循环”。同时,国际大循环对国内大循环具有极其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质量水平,还必须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8,加快形成对外开放和竞争合作新优势,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互融互动中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强强叠加,从而更好畅通国内大循环,更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以“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
现实中,构建新发展格局既不能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之名,排斥或收缩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搞自我封闭,什么都想自己做、什么都自己来做,也不能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名,固守传统发展格局,两眼向外,把扩大内需和依托国内市场的新要求放在一边或丢弃一旁,什么资源都要靠进口,什么产品都要靠出口。而是既要着力充分挖掘和不断扩大内需,加快提高国内供给质量,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也要积极主动参与全球分工协作和融入国际市场,不断获得国际竞争互融合作新优势,坚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动中持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韧性。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统筹协调
习近平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也要‘分其相详于下’,把握工作着力点。” 9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要从整体性上认识和把握,而且还要在战略上进行总体设计、整体推进,并找准和扭住重点进行突破。整体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总的来讲就是要把经济循环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各方面作为有机整体进行谋划和推进。具体来讲:一是需要整体推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坚持扩大内需,使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地依托国内市场,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二是需要整体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统筹和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快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得以高效畅通,助力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三是需要整体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总要求,既要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地依托国内市场,又要使“国内大循环”持续撬动“国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持续促进“国内大循环”,以战略主动赢得国际竞争合作优势,持续有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济循环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中,由于生产决定着分配、流通、消费,同时分配、流通、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因而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作为整体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高度重视生产环节的决定性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分配、流通、消费环节的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
整体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涉及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各环节的诸多方面,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和工作任务等千头万绪,必须要紧紧抓住其中的关键问题特别是核心关键问题进行重点突破,决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制约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问题,主要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存在的短板弱项或堵点,这需要重点突破“补短板”和“强弱项”问题,“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0当前,国内生产环节的短板弱项,主要是由于科技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性基础研究等严重滞后,导致生产所需的关键技术和高端元器件、设备等严重依赖海外市场,使我国产业发展面临“断链”、先进技术和高端产品等面临“断供”的风险;分配环节的短板弱项,主要是由于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偏低,不同群体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内需潜力难以充分释放;流通环节的短板弱项,主要是由于交易环节多、流通费用高、流转效率低,导致物流、商流等难以畅通;消费环节的短板弱项,主要是由于消费能力整体不高,消费结构不合理,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与此相适应,补齐短板、做强弱项、锻造长板,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堵点,需在以下方面重点突破: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可控;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提高产业、产品等供给质量水平,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产业链、供应链;健全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完善收入分配结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品质;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提高流通效率;培育完善内需体系,充分释放内需潜力等等。对此习近平明确要求,要把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和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等,作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11。这也为整体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重点突破具体方向。
尽管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存在着诸多的短板弱项或堵点,但当前的关键堵点主要是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不相匹矛盾,这也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矛盾,或者说是重中之重。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把准供给端和需求端各自存在的重点问题,并从供给和需求两端精准发力,聚力进行重点突破。目前,供给端的重点问题主要是科技发展水平和供给质量水平不高,导致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原材料、部件/器件、设备等严重依赖进口,并受制于人,面临着被“卡脖子”和“断链”“断供”等风险;需求端的重点问题主要是内需能力和消费水平跟不上,导致国内生产的大量产品不得不依靠出口,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极容易遇到日渐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冲击。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不相匹配矛盾的解决,“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12。为此,一方面需要牢牢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对标世界一流水平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供给能力水平,逐步构建完整配套、自主可控、安全领先、稳定可靠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高端化、现代化水平,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原材料、部件/器件、设备等自给及其产业发展“卡脖子”等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不断扩大劳动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调整和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不断提高内需能力和消费水平,加快释放内需潜力,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
当前,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方面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既有来自外部的因素,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排外主义、霸权主义等不断抬头盛行的影响,也有来自自身的因素,如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层次水平不高和能力不强等。其中的关键制约因素,还是我国存在的国际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够强等自身因素。国际合作和竞争能力主要取决于对外开放水平,这就需要把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进行重点突破,努力占领对外开放新高地,以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参与国际大循环。对外开放包括“走出去”和“引进来”,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水平,需要高质量“引进来”“走出去”,使“引进来”“走出去”更为高效、更为安全和更可持续。对外开放还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体系过程,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水平,还需要打造高水准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高水平参与国际分工,加快重塑和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同时,提升国际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也需要坚持底线思维,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对于对包括国际经济交流和合作等在内的“经济社会各领域面临的具体风险,要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提前制定应对预案,尽可能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13,以最大努力避免其发生。
整体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对整个社会经济关系做出重大调整,因而还需要发展方式转换、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能转换、政策制度改革等整体推进。无论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整体推进,还是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发展方式转换、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能转换、政策制度改革等整体推进,都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次整体推进落实,若仅停留于某个层次的推进落实,不可能真正意义上构建新发展格局。然而,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宏观、中观、微观各层次的职责或着力点各不相同,需要重点突破之处也各有侧重。在宏观层面,主要是进行顶层设计和提供制度支撑。其中,顶层设计的重点是从国家层次制定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规划,明确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方向、目标、任务和部署等,就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全面和长远布局;制度支撑的重点是从国家层次制定构建新发展格局指导性文件和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在中观层面,主要涉及区域(包括行政、经济等区域)和产业方面,该层次的重点主要是依据国家的顶层设计和相关政策制度,从各自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指向性方向性更为明确和具体的指导性方案及政策。在微观层面,主要是各有关企事业单位等市场微观主体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行业等规划、方案的,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行业等相关政策制度,该层次是最终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末端,对形成新发展格局具有标志性意义,是整体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层次。
现实中,构建新发展格局既不能东一锤子西一棒,走一步看一步,干到哪儿算哪儿,也决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齐头并进、平均着力。而是应当树立整体意识和强化统筹协调能力,既要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作为整体推进,统筹整体推进发展方式转换、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能转换、政策制度改革,并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次整体落实;同时,也应当从整体推进中的复杂多变工作中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从千丝万缕的矛盾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牵住“牛鼻子”、抓住“衣领子”,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从供需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集中主要力量和优势资源攻坚克难,加快突破短板弱项,锻造长板强项,不断增强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适配性。
三、促进新旧发展格局的系统转换和动态平衡统筹协调
习近平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14经济循环是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循环往复运动过程,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促进“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旧的发展格局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转换,必然是经济循环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或各子系统)系统转换,不仅要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系统转向主要依托国内市场,而且要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都要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如果不做到这一点,只是试图促进经济循环中的某个环节甚至某个环节的某些方面转换,也不可能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发展格局。实践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职能是由相关部门和企业等实体或个体来履行的,促进新旧发展格局系统转换,需要承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职能的各相关部门和企业等相互配合、协同发力。为此,各相关部门和企业等需要牢固树立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局意识、系统观念,合力和扎实促进新旧发展格局系统转换。正如习近平强调的,“要自觉把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统筹考虑和谋划,以更加坚定的思想自觉、精确务实的举措、真抓实干的劲头,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扎扎实实成效。”15各相关部门和企业等既不能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为名搞地方保护主义,搞部门、行业垄断等,使自身独立于国际循环之外,也不能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借口,不顾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继续固守“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传统做法。
促进新旧发展格局系统转换,既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方面的重大转型,也是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关系的重大调整,需要从战略上进行系统谋划和指导。习近平强调:“新发展格局战略的形成内生于我国系列重大发展战略体系中,不仅是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也是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的系统融合”16。促进新旧发展格局需要纳入国家战略体系之中,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上进行系统设计,做出系统的战略谋划,通过明确具体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部署、战略路径等,牵引和指导新旧发展格局的系统转换。战略目标方面,需着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等17;战略任务方面,需着力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水平,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体系,提升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适配性,增强我国经济的抗风险、化危机、护安全、保稳定、促发展的能力等;战略部署方面,需着力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更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更有力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更有效发挥改革关键作用,更多地培育新增长点和增长极,更好地激发国内经济发展活力,打造合作竞争和未来发展新优势,更高水平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更大程度提升国内循环吸引力和国际循环辐射力等;战略路径方面,需着力以更大力度创新重塑内生优势,以更高水平开放赢得发展新机,以更深层次改革提供强大动力。
然而,促进新旧发展格局系统转换,并非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各个方面都要同时推进、同步推进、同速推进、同等推进,而是要按照国内国际循环发展变化特点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即依据国内国际环境条件变化发展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因情施策,针对不同具体情况适时作出动态调整,谋求整体上取得动态平衡,从而使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加畅通、更有效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循环,其实质是资本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表现为国内国际资本双循环。按照马克思主义资本循环理论,资本循环得以实现,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等不同职能资本在空间上必须是并存的,二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等不同职能资本在时间上必须是继起的,需要依次转化,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在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每个国家经济都不同程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非常密切,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资本循环的完全本土化。同时,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科技和经济等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资源和经济发展都处于优势地位。即使一个国家有足够的货币资本都不可能在国内能够买到其所需要或经济合理的所有生产要素,国内生产和生活等所需的全部资源和产品也不可能都可依靠国内生产或提供,国内生产的所有产品在国内市场也难以全部销售出去,从而社会总资本的循环难以在国内得到实现。因此,促进新旧发展格局转换,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不能将国内资本循环游离于国际资本循环之外,而且需要把国内资本循环深度融入国际资本循环之中,并根据国内外资源禀赋和经济科技发展等不同状况进行动态调整,取得动态平衡。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动态平衡,就是依据国内国外的资源要素禀赋、科技和经济等发展、环境条件变化等不同状况,对国内国际供应链的关联、国内国际产业链的嵌入、国内国际价值链的分享、国内国际大市场的融合等做出动态调整,从而使国民经济循环处于最佳状态的过程18。推动新发展格局一个逐步构建和不断完善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促进新旧发展格局系统转换,并不是要对传统发展格局进行全面颠覆,也不是全面抛弃或全盘否定传统发展格局下的所有具体做法,而是依据国内国际循环的具体情况特别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适时做出动态调整,不断取得动态平衡。以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动态调整和动态平衡为例,凡是国内极度稀缺和短缺的资源,可主要依托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保障,反之则可主要依靠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进行保障;凡是短期内需要想方设法国内难以取得重大突破,供应保障较为困难的关键核心技术或关键原材料、部件/器件、设备等,暂时有必要想方设法通过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保障,但为了避免继续受制于人和出现“断供”“断链”风险,不仅需要想尽快实现突破,而且尽量将供应链留在国内,尽力保障国内需求;凡是国际市场供应规模巨大、来源相对分散且替代性强的资源、技术和产品等,则可按照国际比较优势或比较利益原则,对国内和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做出灵活有效安排;凡是被极少数国家控制和垄断。且不易替代和容易被“卡脖子”的资源、技术和产品等,就需在国内尽快尽力建立相对完整产业链供应链。
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国内国际循环动态平衡,还是一个需要通过动态调整实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演进过程。关于更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循环动态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做出了战略部署,就是要“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更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循环动态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主要依托强国内大市场的动态平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通过动态调整促进国内国际循环动态平衡,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动态平衡,因而要求主要依托国内大市场进行动态调整,实现动态平衡,而非主要依托国际市场实施动态调整,实现动态平衡。二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相互贯通的动态平衡。通过动态调整促进国内国际循环动态平衡,是使经济循环得以畅通的动态平衡,因而要求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使各环节之间能够相互贯通。三是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通过动态调整促进国内国际循环动态平衡,是使供给和需求的总量和结构趋于均衡的动态平衡,由于供给决定需求,需求反作用于供给,因而需要在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中实现动态平衡。四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动态平衡。通过动态调整促进国内国际循环动态平衡,要求把促进国民经济循环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总而言之,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需要通过动态调整促进国际和国内、供给和需求、积累和消费、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等平衡,不断实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现实中,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既要防止各地方各部门等各自为政、画地为牢、各行其是、各行其道,也要防止完全搞绝对化、一刀切,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甚至通过“运动”方式推动一边倒和一步到位。要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出系统的战略筹划和安排,促进新旧发展格局系统转换,使我国发展格局总体上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同时,还应当按照包容性、灵活性、持续性的要求,依据国内外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条件变化等变化特点,对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具体环节的不同方面进行动态调整,不仅要打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淤点、堵点、卡点和断点,而且也要利用和发挥好国内国际循环的比较优势,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经济运行整体效能和经济发展质量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