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从1985年开始探索人类教育的总规律,在中国的重庆与成都两地创办过四所培训学校。已在中国大陆出版了三本教育学的书,解答了人学、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主要的世界难题。30多年过去了,我把我亲身经历的教育经验与继承了全世界的主要教育家与主要心理学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总结成了——“美育本体论”的教育理论。
就象牛顿揭示了“力的本质是万有引力”,提出了牛顿三大定律,从而把物理学的力学由经验变成了科学;我揭示了“美是教育的本质”,提出了“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这三大教育的原理,与牛顿的三大定律一样是永恒的普遍的规律。从而把人类的教育学由经验变成了科学,使人类的教育获得了自己独立的身份。教育不为政治服务,教育也不为经济服务,教育只为人的潜能的最大化的实现与人的最大幸福值服务。教育就是教育。
我于2011年出版的《追问教育的本质》这本书,在人类史上第一次为人类建立了“美是教育的本质”与教育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人的教育理论。美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教育就是与美相遇。人类教育形成了一个“以美为本”的最优化的闭环系统,于是人类教育学就成熟了,也终结了。人类将走向“美育本体论”的教育、社会与个人生活。
一、人类教育的共同范式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教育科学化的逻辑起点,也是人类建立普通教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如果把教育比喻为一棵大树,由“树根、主干、树叶”构成,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的树根,请问人类教育的树根在哪里?这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方式进行探讨的一个基本教育理论问题;是一个有关整个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顶层设计的起点问题。人类有共同的教育本质吗?二千多年的人类教育史没有明确的答案。所以,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全世界的教育界还没有形成共识,还在继续追问之中,还在等待有人能够准确的回答。
(一)发现“美是教育的本质”
1997年1月6日的早晨,对我来说是教育研究的一个转折点。就在这天早晨,我思考了12年之久的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突然在我的头脑中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美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内容的五育结构应该是“美、德、智、体、劳”的有序结构才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于1998年1月14日写出了一篇近3万字的论文《教育本质的新视角——对当代教育本质学说的批判与超越》(1),逻辑分析地证明了“美是教育的本质”。后来,我又发现,美不仅是教育的本质,美也是人的本质与人类文化的本质以及社会发展的本质。这样,长久困扰人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几个世界难题,就有了一个明确的解答。
美是世界的最高价值;文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美;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体验美。美是什么?美是和谐、是崇高,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美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价值,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美是创造的源泉,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真是什么?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符。真是科学的美。善是什么?善是一种利已与利他合一的行为意识与行为实践。善是道德的美。爱是什么?爱是一种付出、一种给予、一种分享、一种责任、一种默默无语的操心与关怀。爱是利他的美。在此价值观的基础上,我在2011年由中国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追问教育的本质》一书里,立足“美是教育的本质“为人类教育建立了一个从“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课程·教材·教法完整结构的教育学体系,这是人类史上第一个有教育思想与课程、教材、教法内在逻辑结构的教育学体系。(2)
我的教育学研究,应该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最重大的突破,因为我揭开了人的心理之谜,将全面引领人类文化范式的革命。我发现了人的心理程序与教育程序,这是一个“先验的时空结构”,这就是柏拉图说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中的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我揭示了“美是教育的本质”,这是人类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第一性原理,全球的教育变革就从这里开始。
这样,长久困扰人类教育研究的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的世界学术难题,就有了一个可能是终极意义的解答。那么,美是教育的本质,对改进我们当今的人类教育究竟有何现实意义呢?我简单的回答就是,美是教育的本质表达了一种普遍性,这就意味着人类教育有了一个共同的逻辑起点,教育有了一个永恒的精神发源地,教育的中心由认知转向了情感,使教育的本体论产生了转向;意味着人类教育要按“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一根本规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建立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新体系;意味着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材编写与教育实践要整体地发生朝向美的转变;意味着为人类的教育建立了共同的基础与共同的标准,为实现人类教育的统一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人类教育不再分东方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区别,不再分国家教育与国家教育之间的区别,只分好的教育与不好的教育的区别。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一重大发现将会引领全球走向“美育本体论”的教育、社会与个人生活。
(二)人类教育的三个阶段:善、真、美
这些年,我反复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从历史长河看,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就只有“真、善、美”三种型态,与此相对应的教育范式主要就只有三种:“以善为本”的教育范式,“以真为本”的教育范式,“以美为本”的教育范式。每一个时代的教育都有“真、善、美”这三种价值,但不同的时代这三种价值的比例不一样,重心不一样。
1、“以善为本“的教育范式
人类古代教育是以“善”为中心展开的教育体系,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思想家孔子创立了以“仁”中心的教育体系,形成了儒家的教育传统,这种教育传统特别重视“仁义礼智信”这种道德人格的培养,主导了中国两千多年,直到现在,中国的以“德为本”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尽管吸收了许多西方教育的要素,但其核心价值观与整体的思维方式还仍然在这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传统里循环;西方的第一个教育思想家——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提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怎样做人”,创立了“向善美德”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倡导“智慧就是最大的善”,重视“知识即道德、自制、做言传身教的榜样”这种向善道德人格的培养,主导了西方教育许多年,真正意义上的西方第一思想大师与第一教育大师《理想国》的创立者柏拉图也提出理想国的最高教育理想就是培养能接近真正善理念的哲学王,从而创建了以培养善理念哲学王为中心的“体美德智”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这是西方教育史上的第一个全面的教育体系,其巨大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现在,对人类教育研究有永恒的启发作用,启发当今的人类教育要走向“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事实上,人需要在自然属性、审美属性与社会属性这三重属性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善是一种高级的社会属性,这种以“善”为中心的教育思维方式,发展到了中世纪过份强调善,教会与国家权力相结合大大压抑了人的自然属性与审美属性,走偏了就出现了解放人性的文艺复兴运动。
2、“以真为本“的教育范式
经过文艺复兴运动的自由的解放、审美的解放与个性的解放,近代以来,正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一书中所说:“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近代与现代的教育逐渐是以“真”为中心展开的教育体系,工具理性的科学与技术成了整个人类教育的中心。这个阶段出现了三个大教育家:卢梭创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体系,倡导要培养自由的自然人,影响了全世界的儿童教育;赫尔巴特创建了“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与教育体系,倡导通过“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来完成教育的任务;杜威在批判赫尔巴特“知识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活动论”的教育思想,创建了“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与教育体系,从方法论的角度把静态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变成了动态的“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倡导通过“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来完成教育的任务。目前全世界各国主流的教育还主要在这三大体系之中循环。由于人类还不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还缺少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的引领,在自由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主导下,普遍过份强调实证思维的“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维方式与商业化的浪潮相结合主导了一切,社会逐渐演变成了如马尔库塞说的物质主义中心的技术化统治的“单向度的社会与单向度的人”,导致了对人的自然属性与审美属性的普遍压抑,又走偏了全世界出现了反现代化的生态主义的文化运动与审美价值取向的新浪漫主义的文化运动。
3、“以美为本“的教育范式
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正在实现由“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型。那么,人类未来的教育只有以“美”为中心展开的教育体系才能适应生态社会的来临,使人类“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社会建设、人民的生活方式等”走向更加平衡与更加和谐,这样人类教育思想就完成了“正—反—合”三段式的辩证循环与整合。美是教育的本质,美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使人类教育思想不再走向否定,成了最后一个阶段。以“美为本”的教育体系成为了一个能使人产生最大幸福感的最优化的教育体系,于是,人类的教育思想就终结了。所以,在我看来,由于教育价值观的错位,当代人类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还处于一个盲目的“以真为中心的怪圈”之中,需要经过“美是教育的本质”与教育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人——这一核心教育思想洗礼与净化以后,通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洗心革面才能重新走向辉煌!这是频临失衡的地球与正在集体走向垂死挣扎、走向死亡的人类教育在长久绝望之后的一次胜利的日出。
(三)我为人类建立了统一的教育范式——“美育本体论”的教育理论
由于我发现了“美是教育的本质”,我为人类建立了统一的教育范式——“美育本体论”的教育理论——“美是教育的本质”与教育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人的教育理论。把人类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推到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是人类教育的终极理论,也是人类教育最完美的理论,让人类教育走向了一体化的统一。以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都要按这一最优化模型来办教育,才能使接受教育的个体获得最大值的幸福。
人类需要在“美育本体论”教育理论的主导下整体地转向第二个文明轴心时代:由“工业文明时代”转向“生态文明的时代”;由“经济学”的时代转向“美学”的时代;由“物质文明中心”的时代转向“精神文明中心”的时代;由“物本体”的时代转向“心本体”的时代;由“理性主义中心”的时代转向“情感主义中心”的时代。
为此,我在中国大陆写作与出版了三本教育学的书:《追问教育的本质》、《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孩子》、《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孩子(二)》。这三本书就是为人类教育立心与为人类教育建立“美育本体论”的共同教育范式的书。人类教育终于由经验变成了科学,以后就是局部理论的修修补补与走向教育实践的应用开发了。
二、走向统一的人学、心理学与教育学
根本问题在于没有人对”什么是教育理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直到最近为止,也没有什么人有足够的信心,对需要人们去发掘的教育理论的重要意义有明确的认识。
——(英国)唐尼、凯利:《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引论》
鉴于教育研究不断专门化,构建一体化的教育科学理论在今天变得尤为重要。由于教育目标以及达到它们的相关知识的复杂性,将来也得用学科间方法研究它们;但是这些学科(如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人种学等)各自具有自身的体系,并且作为规划甚至有许多竟争的体系,因此教育研究有关成果作百科全书式的慨括是不够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倒是要把大量各自构想出来的亚理论体系,构建成为单独一个一体化的理论体系。
——(德国)布雷钦卡:《元教育学: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实践教育学基础导论》
在我看来,科学研究的最高使命就是从混沌与杂乱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就是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没有掌握客观规律以前,我们心中无数,实践就是盲目性的奴隶;一旦掌握了客观规律,我们心中有数,有预见性,实践就成了必然性的主人,这就是规律的能量与魅力。
人类二千多年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界一直有五个世界第一难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五大“盲点”,就是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里追问的世界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人类系统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人类文化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什么?全世界学术界找不到最好的答案,走进了迷宫。而我作出了准确的回答——人之初,性本美。人是唯一能够审美的动物。美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美也是人与人的根本区别,同时,美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区别。美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感性与理性、人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中介。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本质。本质就是万事万物最优化的起点与终点,是事物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说美是人的起点也是人的终点,美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美是人类文化的起点也是人类文化的终点,美是社会发展的起点也是社会发展的终点。就这样,人类文明形成了一个起点与终点一致的自洽系统,走向了内外上下合度的圆满境界。这是0到1的原创性的最高思想与最高理论,是我实践出来的思想与实践出来的理论——美是埋在社会地下深处的最根本的精神发酵力与精神创造力及其精神整合力。整个人类社会的一切——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都可以根据这一理论模型最优化地设计出来并实现动态平衡的有效控制。
这里,我把我创建的“美育本体论”的教育理论作一个简要的陈述,以使大家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我的研究成果有一个宏观上的了解。我认同中国清华大学一位科学史的教授吴国盛说的:任何一门学科要走向独立与成熟,都需要这门学科诞生出象物理学中的牛顿这样的人物。在这里,让我鼓起勇气斗胆地说,我可能就是人类教育学中的“牛顿”,也是人类人文社会科中的“牛顿”。我在近40年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中,在人学、心理学与教育学这三大领域可能为人类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第一、在人学领域: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属性是什么?人的成长的过程是什么?这是人类人学研究中的第一世界难题。我提出了人是唯一能够审美的动物——“人之初,性本美”的学说,揭示了“美是人的本质,人具有“自然属性、审美属性、社会属性”这三重属性,人的成长要经历“自然人——审美人——社会人”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才能成为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把人类的人学,也就是人的哲学研究推向了最高峰(3)
人类人学关于人的本质观主要有6大学说:1、人的本质是精神说;2、人的本质是理性说;3、人的本质是感性说;4、人的本质是自由说;5、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说;6、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我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美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感性与理性、人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中介。这6大学说被我提出的“美是人的本质”全部整合了,使人类的人学研究走出了“盲人摸象”的局面。
(一)关于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还需要作一些解释
人的本质控制着人的行为,人的本质是精神而不是物质。这里,要认识清楚人的本质,需要我们回答两个问题: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人与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观察与理性论证后,得出的结论是,美既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又是人与人的根本区别。人性不只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这两重属性的统一,而是自然属性、审美属性与社会属性这三重属性的统一。美不仅是人的本质,同时,美又是文化的本质,也就是说,艺术、哲学、科学与宗教等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其本质都是美,只是表现美的形式不一样。艺术用具体的形象表现美、哲学用抽象的理念表现美、科学用准确的概念、原理与公式表现美、宗教用“神”的理念与仪式表现美……。这一结论需要用较长的篇幅来阐释,我把它放到我的《人的革命》这本书里作进一步的诠释与论证。
(二)这里是理解我的教育思想最关键的地方
在我看来,中国由民族国家走向现代文明国家,需要经历儒家文化阶段、经济学阶段与美学阶段这样前后相继的三个发展阶段。现在中国与全世界正处于由经济学阶段向美学阶段转型的过程之中,美学价值观与生态世界观已凸显为当今世界的普遍需要。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信仰。历史是通过信仰的培育和人性的不断改造而走向自由的进程。近代由民族国家纷纷迈向现代文明国家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启示我们:“变革社会要从变心开始”。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心的变革才是社会最根本的变革,而心的变革要从重建民族的审美价值观开始。爱美是人的天性,人类就统一于审美价值观的一致。审美价值观是人对世界的一种态度、一种眼光与整体的思维方式;它是人类人性的共同根基,是人们内心最根本与最核心的导向系统;它具有唤醒人的自我意识的功能、为人灌注人生理想的功能与为社会创造新文明的功能。就人的精神世界来说,情感与认知是构成人心理世界的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维度,而情感比认知更根本。我抱持的是“情感本体论”的价值取向。我把情感划分为本能情感、审美情感与理智情感,它们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结构。其中本能情感是人天生具有的情感,审美情感与理智情感是人后天由教化形成的具有社会属性的情感。而审美情感比理智情感更根本,它是连接本能情感与理智情感的中介和桥梁。美是人类进化的产物,美是人由动物性走向人性的起点,美是人化程度的标志。人只有通过审美这个收缩点才能确立一个新的存在,审美能给人以丰富的自由体验并充分地解放个性,也就是说,人只有通过审美才能成为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一个人的审美层次决定了他的文化品味与人生境界,决定了他的人格结构与智能结构及其创造性才能的发展水平。因此,教育的逻辑起点就应该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核心,通过积淀,逐渐由审美情感内化为审美价值观,以主导个体的人生实践。
第二,在心理学领域:人的心理的结构是什么?这是人类心理学研究中的第一世界难题。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为人类建立了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模型,这是人类心理学的第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型
人类心理学主要有8个流派:1、意识心理学流派;2、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3、精神分析心理学流派;4、认知心理学流派;5、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6、超个人心理学流派;7、苏联的维列鲁(维果茨基、列昂节夫、鲁利亚)心理学流派;8、中国的潘菽心理学的心理过程二分法流派。这8个心理学流派被我提出的“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全部整合了,使人类的心理学研究走出了“盲人摸象”的局面。
(一)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荆其诚教授在他1990年出版的《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4)一书中认为,心理学目前还不是一门规范的科学。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1、至今还没有一个学派能成为心理学公认的范式: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虽然产生了许多心理学派,但还没有一个学派能把这些不同的主张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公认的范式。在20世纪50年代,似乎巴甫洛夫学说能成为解释心理活动的科学基础,但是当代神经生理学告诉我们,大脑并不完全是以条件反射或暂时联系的方式活动的。当前正朝着研究脑的单细胞活动的方向,或者朝着制定信息加工模型的方向发展。我们还不能肯定认知心理学能成为心理学的范式。
2、心理学中没有一个理论能贯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一种理论适用于解释某一水平的心理活动,就不能解释另一种水平的心理活动。条件反射可以解释学习,用它来说明人格就有困难;完形理论能解释知觉,却不能说明记忆。这和物理学和化学不同。波动理论可以贯穿到声、光、电,甚至更复杂的物理现象。最复杂的化学现象也脱离不开化学元素的分解和结合。从心理学理论所能解释的问题没有太大的普遍性来看,心理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
3、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是从其他科学中转借过来的:完形心理学派的同型论来自电学的磁场理论。行为主义移植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理论。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模型则步通讯工程的后尘。随着其他科学领域中新分支、新理论的出现,心理学还会借用它们的概念。科学思想的转借和类比对于科学的发展非常重要,常常由此产生科学上的突破。但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毕竟应该有自己的东西。至今心理学还没有独创的理论体系。
显然,人类的心理学仍然处于危机之中。人类心理学的危机强烈呼唤着一个能够整合一切流派的独创的理论体系的出现。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在一特定领域内找出支配全局的统一规律。
科学上的重大发明或发现往往是外在客观原因与内在主观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代人类价值的沦丧、各类犯罪的增加、区域文化的冲突所产生的困惑,心理学无法作出合理而令人满意的解释,迫使许多心理学专家在矛盾与痛苦中更进一步地深入思考。“摆脱当代世界的心理学危机与教育学危机”就成了全体心理学工作者与教育学工作者的共同心愿。
就在这时,我经过二十几年潜心思考与实践探索,提出了一个统一的心理学模型,以期望为摆脱人类的心理学危机与教育学危机作出贡献。
(二)我在继承中国心理学家潘菽教授与唐自杰教授的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了以“需求与情感”为中心的心理学二分法的体系(5)
传统心理学把人的心理过程划分为“知、情、意”这三大活动,而我在批判这种由柏拉图提出经康德三大批判充分发挥的本末倒置的三分法体系的基础上,继承与创新地提出了心理过程二分法的体系,即把人的心理过程划分为“意向活动(情意活动)与认识活动”这两个部分。
我所创建的普通心理学体系——一个人类统一的心理学模型,可用如下图式表示:
普通心理学体系的结构 |
一、心理发生:心理发生于需求以及对需求的刺激 二、心理活动与心理成长 (一)心理活动的结构:意向活动(情意活动)与认识活动 意向活动包括:需求、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价值观 认识活动包括: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 (二)心理成长的规律:情感成长规律与认知成长规律 情感成长的三个阶段:本能情感—审美情感—理智情感 认知成长的三个阶段:动作把握—形象把握—逻辑把握 三、心理结构:人格结构与智能结构 (一)人格结构=需求情感价值观 (二)智能结构=知识能力思维方式 |
这是人类科学心理学体系的诞生。心理学终于成为了一门“以需求与情感为中心”的精神科学的心理学,也就是以人的“心”为本体的心理学。这里,我突破了自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以来的心理是“知、情、意”三分法的体系,而创建了心理是“意向活动与认识活动”二分法的体系。也正是在这里,叔本华、尼采、狄尔泰、柏格森、海德格尔、马尔库塞的非理性主义哲学转向的伟大意义凸显了出来。长久以来“心与理、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玄学人生观与科学人生观、知识与价值、实然与应然”的争论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情感为本,认知为末;心为本,理为末;非理性为本,理性为末;人文主义为本,科学主义为用;玄学人生观为本,科学人生观为用;价值为本,知识为用;应然为本,实然为用;自我为本,自我以外的一切统统为用,唯心主义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宇宙、人生与社会的展开过程应该是从无到有、由内到外、由唯心到唯物、由精神到物质、由价值到物化的自然生长过程。文化是自由心灵的创造,唯物主义主张由物质到精神这种机械主义的哲学思维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物质决定论的文化严重忽视了人的需求、忽视了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存在,在这里,这种唯物主义的机械主义的文化统统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与存在主义运动,一直想找到人类最基本的精神结构,让哲学成为科学,为人文学科建立一个永恒的科学基础,从而一劳永逸地终结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之间关系的争论,但,他们没有成功,而我成功了,我找到了人类这一最基本的精神结构。这个具有思想性、整体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的心理学模型,应该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最伟大的发现与突破,是欧美心理学体系的八大学派、苏联心理学体系的维、列、鲁学派与中国心理学体系的潘菽学派的一次综合创新的整合,人类的主要文化现象与主要文化流派都是局部的“盲人摸象”,其深刻的内涵大都可以从这一综合的框架所主导的理论体系中得到较好解释。
在这整体的模型中,我从揭示心理发生的机制开始,提出了心理发生于需求以及对需求的刺激,这可能是心理学研究中具有奠基意义的最重大的突破,是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托尔曼提出的s—o—r理论的重要补充与完善;在心理活动的结构中,我继承了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的心理活动二分法的思想,但对意向活动与认识活动所包含的心理要素重新进行了因果性的排列与组合,并在心理活动中首次引入了价值观的概念;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我继承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以及哈佛大学布鲁纳教授的“动作掌握、映象掌握、符号掌握”的认知发展三段论的思想(6),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提出了情感结构论与情感成长论的思想,由此,心理成长的规律主要由情感成长与认知成长这两大规律组成。个体的情感成长过程是一个由 “本能情感到审美情感再到理智情感”的建构过程,个体的认知成长过程是一个“由动作把握到形象把握再到逻辑把握”的建构过程,这两大以操作内化为中心的建构规律,为我们制定教育方针、设计教育内容与应用教学方法指明了一个合规律性的前进方向;心理结构由人格结构与智能结构这两个部分组成。人格结构主要由个体的意向活动内化而形成,是一个意愿所向的动力结构,主判断与决定;智能结构主要由个体的认识活动内化而形成,是一个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认知结构,主分析与综合。二者合一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稳定的、个性鲜明的心理结构,个体的心理结构与外在的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求生存与求发展的个体行为。
这样,我就为人类的教育建立了共同的本体论与共同的方法论。教育学是建立在伦理学的价值论与心理学的方法论这两大根基学科之上的,只有伦理学与心理学“元理论”研究的突破,才能带来教育学研究的整体突破。我的《追问教育的本质》一书的体系,就是围绕以上的“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一核心理念与心理学二分法体系的方法,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展开的。
第三,在教育学领域: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人类教育有共同的结构、共同的模型、共同的范式吗?这是人类教育学研究中的第一世界难题。我提出了“美是教育的本质”与教育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人的教育理论,为人类建立了“美育本体论”的教育理论。这就是人类教育共同的最优化的结构,共同的最优化的模型,共同的最优化的范式。
人类教育学主要有42个教育思想体系:1、道德理想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马丁·路德、加尔文、罗耀拉);2、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弗吉里奥、维多里诺、格里诺、西尔维乌斯、阿尔伯蒂、伊拉斯谟、维夫斯、马基雅维里、科利特、莫尔、温普林、比代);3、唯实论的教育思想体系(拉伯雷、蒙田、培根、弥尔顿、配第、贝勒斯、笛卡尔、夸美纽斯、洛克);4、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卢梭、巴西多、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第斯多惠);5、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拉夏洛泰、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爱尔维修、孔多塞、卡姆佩、费希特、黑格尔、亚当·斯密、托马斯·杰斐逊、潘恩、本杰明·富兰克林、贺拉斯·曼、巴纳德、哈里斯);6、新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康德、歌德、席勒、维柯、洪堡、托马斯·阿诺德、纽曼);7、英国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边沁、詹姆斯·穆勒、约翰·穆勒);8、空想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卡贝);9、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体系(卡尔·马克思、恩格斯);10、主知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赫尔巴特、齐勒尔、斯托伊、莱茵、德加谟、麦克默里兄弟);11、俄国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别林斯基、赫尔芩、乌申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列夫·托尔斯泰);12、科学教育思想的教育思想体系(斯宾塞、赫胥黎);13、法国功能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孔德、涂尔干);14、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启蒙教育的教育思想体系(福泽谕吉、森有礼、井上毅);15、实验教育学的教育思想体系(梅伊曼、拉伊);16、新教育运动的教育思想体系(雷迪、尼尔、李茨、德穆林、德可乐利、凯兴斯坦纳、蒙台梭利、爱伦·凯、怀特海、罗素、小原国芳、泰戈尔、甘地);17、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教育思想体系(帕克、杜威、克伯屈、波特、沛西·能);18、文化教育学派的教育思想体系(狄尔泰、斯普朗格、李特、福利特纳);19、永恒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赫钦斯、阿德勒、利文斯通、阿兰);20、要素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巴格莱、科南特),21、新托马斯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马利坦);22、改造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康茨、布拉梅尔德);23、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布贝尔、波尔诺夫);24、新行为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桑代克、斯金纳、加涅、布卢姆);25、分析教育哲学的教育思想体系(哈迪、奥康纳、谢夫勒、彼得斯);26、教育现象学的教育思想体系(兰格威尔德、派纳、格鲁梅特、马斯克·范梅南、大卫·史密斯);27、结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皮亚杰、布鲁纳、奥苏伯尔、布尔迪厄、伯恩斯坦、威廉斯、吉布森);28、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思想体系(马斯洛、罗杰斯、奥尔波特、弗洛姆、凯利);29、经验教育学与元教育学的教育思想体系(布雷钦卡);30、批判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莫伦豪尔、沙勒、布兰卡茨、克拉夫基、伽姆、罗斯纳、罗维希、费舍、本纳、霍克海默、阿多诺);31、解放教育思潮的教育思想体系(保罗·弗莱雷);32、激进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古德曼、伊里奇、赖默、波兹曼、温加特纳);33、新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布狄厄、阿普尔、萨勒普、鲍尔斯、金蒂斯、吉鲁克斯);34、教育经济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舒尔茨、丹尼逊、贝克尔、思罗、史潘斯、陶布曼);35、后现代的教育思想体系(尼采、福柯、利奥塔、吉鲁、鲍尔斯、内尔·诺丁斯、威廉姆·多尔);36、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格拉塞斯费尔德、鲍尔斯费尔德、杰根、斯皮罗、斯泰尔、夏尔);37、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体系(保罗·朗格朗);38、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列宁、克鲁普斯卡娅、凯洛夫、马卡连柯、维果茨基、赞科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阿莫纳什维利);39、尼尔·波兹曼的“童年消逝与娱乐至死”的教育思想体系;40、全人教育的教育思想体系(罗恩·米勒、卡罗·弗雷克、爱德华·克拉克、道格拉斯·斯隆、中川吉晴);41、全民教育的教育思想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42、全纳教育的教育思想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这些主要的42个教育思想体系,被我提出的“美育本体论”的教育思想体系与教育范式全部整合了,使人类教育学研究走出了“盲人摸象”的局面。
(一)人类教育的五大思想体系
世界水平的教育家非常的少。在我的心里,古今中外,能够给人类教育发展带来“范式转型”的教育家就只有五个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特定的时代,为人类建立了一种新教育思想体系——“新教育思想与新教育实践的模型”。通过创立新教育思想体系引领了整个时代的教育变革。
1、人类第一大教育思想体系:“东方道徳理想主义”的教育体系,起源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
人类第一个大教育家是中国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代表作是《论语》。孔子创立了“仁道德本体论“的教育体系,提出教育的目标是:教育要培养有仁道徳的君子(或仕、或圣人)。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继承了夏、商、西周三代教育思想的传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相当系统的“仁道德本体论“的教育体系,提出教育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培养“仁、智、勇”高尚道德人格的君子;教育内容主张承袭西周的“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与“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六书教育。这是亚洲最先进的教育体系,影响了中日韩与东亚国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形成了“以德为本”的儒家文化教育圈,这种教育体系特别重视“仁、义、礼、智、信”这种道德人格的培养。
直到今天,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海外华人等中国人还没有走出“以德为本“的教育”怪圈”。中国大陆的教育方针是以德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台湾与香港的教育方针是以德为本,培养“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的人。中华民族仍然活在“以德治国”的文化模式里走迷宫,国家意识形态的“大一统的道德主义”碾压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与自主精神,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将消失在群体的整体性之中,整个中华大地都严重缺少体育、美育与科学的探究精神,严重缺少独立的个人与独立的个性以及独立的创造性。儒家文化的一个“德”字,就让中华民族二千多年在精神上都无法真正站立起来,很难能成为一个有自由意志与独立人格的人,而自由意志与独立人格是现代社会与现代人的标志。整个中华民族从国家建设到大学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还停留在“大一统的传统社会”,因而就必须要砸碎一切锁链走出“大一统的传统社会”。
2、人类第二大教育思想体系:“西方道徳理想主义”的教育体系,起源于古希腊的雅典时期
人类第二个大教育家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代表作是《理想国》。柏拉图创立了“向善美德本体论“的教育体系,提出教育的目标是:教育要培养接近善理念的“哲学王”。柏拉图是西方教育思想与教育体系的真正创立者,他在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创办了一所学校,称为学园(the academy),经过自己多年的办学实践而创立了“向善美德本体论”的教育体系,提出教育要培养向善美德的“哲学王”,主张实施“四艺教育”(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按照“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原则来按排儿童的训练课程,把学科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初级科目从3岁开始到20岁以前学习,这一阶段属于普通教育,主要围绕“体操与音乐“这两个维度展开,初级科目的体操包括游戏和若干项运动;初级科目的音乐包括音乐、舞蹈,还有读、写、算等文化学科。年轻人在20岁以前生活在感觉、身体兴趣、习惯和常规的世界中,到他们20岁时,理智开始苏醒,开始转向“晨曦到大明“境界,也就是说,20岁的年轻人开始从具体事物的世界转到抽象思维——慨念的世界。这个时候就要开始学高级科目,一直学到30岁。高级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学、音乐理论、天文学、逻辑学等。到30岁以后,要进一步挑选为数极少的最优秀的人继续深造,这就进入到了学习哲学的阶段,一直学5年,到35岁为止。以上所讲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研究都是为了学哲学做准备,智者就要把这些学科的研究提高到彼此相互结合、互相联系的程度,能够从他们的相互关系得到一个总的看法,这样的研究才能被认为真正有价值。学完5年哲学以后,还必须取得实际工作的经验,担当军事指挥以及其他各级行政职务。到了50岁时,随着他的知识和经验的丰富,就可以成为最高统治者—哲学王。
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国》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倡公共教育与精英教育:包括,(1)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儿童在20岁之前接受的教育是公共教育,没有选拔;(2)教育具有选拔作用,最终达到社会分层:儿童在20岁之后接受的教育是选拔性质的教育,依据儿童天赋和能力的不同分别被选拔从事不同的职业,完成社会分层。只有最有天赋和能力的“哲学王”才能成为国家的统治者。柏拉图在理念论哲学思想的主导下按年龄阶段提出了要培养“体美德智”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这是西方教育史上的第一个全面的教育体系,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现在,实际上当今全世界的现代教育体系都是在柏拉图的教育体系作为“母体”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来的。看一看今天的西方国家,西方世界的一切,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但没有一样不是柏拉图的。所以,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全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的思想作注脚。
3,人类第三大教育思想体系:法国卢梭创立的“自然主义“的教育体系
人类第三个大教育家是法国的卢梭(1712年——1778年),代表作是1762年出版的教育著作《爱弥儿》,提出教育的目标是:教育要培养自由的自然人。卢梭作为以自学为主形成自己学者风格与思想家风格的流浪文化人在自己做家庭教师的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自然主义本体论“的教育体系,主张培养人要按年龄阶段实施教育,提出教育要培养自由的”自然人“,这构成了今天西方国家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理论基础。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深刻地指出:人在12岁以前是智力的睡眠期,不要进行知识性的智力开发教育,而要充分发展孩子们”玩耍“的天性,让孩子与学生们尽可能玩耍,在大自然中玩、在家庭中玩、在学校中玩,充分发展孩子与学生们”眼耳鼻舌身“的感觉系统与身体系统和意志力,12岁以后才能进行各种知识性的智能教育、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教育。看一看,当代的中国教育与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刚好相反,中国的教育“以知识为中心”是从学习知识开始的,12岁之前通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系统训练,把孩子与学生们的头脑用各种知识填满,使得孩子与学生们的“身心灵”遭受严重损伤。
4、人类第四大教育思想体系:德国赫尔巴特创立的“主知主义“的教育体系
人类第四个大教育家是德国的赫尔巴特(1776年——1841年),代表作是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提出教育的目标是:教育要培养有道徳修养与有“多种知识兴趣的人”。赫尔巴特是试图把教育学当作科学规律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教育理论家。作为德国格廷根大学、海德堡大学、哥尼斯堡大学教授的赫尔巴特是一个哲学家与心理学家,他在继承德国哲学与心理学的基础上,立足实践哲学和观念心理学而创立了“教材中心,知识本位”的传统教育体系。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完美道德品质的人为最高目的,主张教育要“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按“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步骤实施教育性教学。
今天,赫尔巴特成了全世界公认的教育名人。他提出的著名的四段教学法,是教学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形成了传统教学法的理论体系,影响极大,传播极广。从19世纪中叶以来,很少有教育家像赫尔巴特那样,对学校教育实践有如此直接、如此广泛、如此巨大、如此久远的影响。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人类教育史上,他占有光辉的一页。今天的中国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学会的主要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这些国家还在这个“教材中心,知识本位”的传统教育模式里左手摸右手自己跟自己调情,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进行死记硬背,使得这些国家的教育不断地走向“内卷化”的重复。
5、人类第五大教育思想体系:美国杜威创立的“实用主义“的教育体系
人类第五个大教育家是美国的杜威(1859年——1952年),代表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的目标是: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有多种能力的人”。杜威是美国密执安大学、芝加哥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教授,是一个机能主义的心理学家和实用主义的哲学家与教育家。杜威在反对赫尔巴特“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哲学思辩与教育实践,创立了“活动中心,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体系。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主张教育要“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按“活动中心,做中学,五步教学法”实施教学。杜威的教育思想使人类实现了由“传统知识教育模式”向“现代能力教育模式”的转型,成为了当今人类教育思想的最高峰。今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还有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主要就是在这一教育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模式中循环。
杜威的现代教育模式的主要缺陷是忽视了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数理逻辑思维普遍训练不够,学生的基本慨念、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不充分,他自己也承认进步学校的最大弱点是关于知识性教材的选择和组织。进步教育运动中的一些极端做法无疑降低了学校在教会学生们掌握知识方面的教育质量,破坏了学校在传授人类文化知识方面应起的作用,造成了不良后果,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批评。杜威曾经悲观地认为知识性教材问题非但没有在他手上解决,甚至感到永远也无法解决。杜威的活动教育模式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曾激起不少国家和学校的教育改革者的热情,这些改革最终却因知识质量不高而失败。但杜威的活动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未就此消失。事隔多年,哈佛大学的布鲁纳继杜威之后,在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的美国领导了一场以结构主义心理学思想为中心的课程改革运动,致力于解决教材的逻辑组织和心理组织的融合问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直到今天,杜威的影响仍然很大,重视学生兴趣、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创造性、活动教学、实践教学、生活教学、发展性教学、问题情境教学、项目设计教学、学校与社会相联系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仍然是杜威现代教育模式的沿续,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我在继承以上五大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美育本体论”的教育理论,这是人类第六大教育思想体系。我出生于1963年,教育代表作是2011年出版的《追问教育的本质》,提出教育的目标是:教育要培养审美世界观的人,或者说教育要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我提出了“美是教育的本质”与教育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人的教育理论。这是人类共同的最优化的教育范式
(二)人类第六大教育思想体系——“美育本体论”的教育思想体系(7)
教育的普遍法则——没有思想的产生,新的路线将永远不会出现,旧的仍将不断重复过去的轨迹,不断走向自己的终点和又一个起点。唯有立足“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本质”,才能走出单调的循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拓荒出一片新的天地。
2005年12月18日,在旧金山的一次聚会上,一位学校校长邀请我到他们学校去作一场“为教育立心”的演讲。他问我是否可以用较少的文字总结一下我的教育思想,我满足了他的要求,下面就是我的回答:
为教育立心的思想可概括为:
一、本体论:美是教育的本质与教育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人。
二、认识论与方法论:发生认识论、心理活动论与体验式教学论。
三、实践论:灌注审美精神的幼儿、小学、中学与大学的最优化教育策略。
以上就是我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美育本体论”的教育理论。如果用简单的语言诠释一下,也就是:为教育立心,就是为人立心、为民族立心、为国家立心、为世界立心。
美是世界的最高价值;文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美;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体验美。美既是走向真、善、爱的基础又是真、善、爱的和谐统一,只有通过美才能进入真、善、爱的结构。
美是什么?美是和谐、是崇高,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美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价值,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美是创造的源泉,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真是什么?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符。真是科学的美。善是什么?善是一种利已与利他合一的行为意识与行为实践。善是道德的美。爱是什么?爱是一种付出、一种给予、一种分享、一种责任、一种默默无语的操心与关怀。爱是利他的美。
人有美、真、善、爱与丑、假、恶、恨的两面,美是引导人抑制丑、假、恶、恨走向真、善、爱的伟大道路。美、真、善、爱构成了人类健康的精神世界,是健全理智与完整人性的象征,所以,作为生命最高价值的人的最高使命就是永远追求合目的性的美与合规律性的真以及合完美性的善与爱的和谐统一。
因此,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把美、真、善、爱的价值与美、真、善、爱的方法,通过训练与实践逐渐内化为人们稳固的心态习惯,这种稳定的使人高贵的情感体验模式是使人作为人能最大程度发挥其功能的核心品质。
由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美是教育的本质,构成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在此教育思想的彻照和穿透下,教育内容的五育结构,就应该是“美、德、智、体、劳”的有序结构才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教育的实践就应该在“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这三大信念的主导下,以培养学生“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为目标,围绕建构人生的三重境界,即“审美境界、天地境界、功利境界”全面而系统的展开。
我们要从发生认识论的结构与建构这两个维度来认识与理解教育才能走向深入;人的心理活动由意向活动(情意活动)与认识活动这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意向活动包括需求、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价值观;认识活动包括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这里,情感主导认识与行动,我抱持的是“情感本体论”的价值取向;教学要以“唤醒生命体验”为中心,通过引发学生的“感觉——思考——实践”这样三个阶段的训练才能完整与深刻。
胎儿教育策略:培养敏感的人。从抚摸胎教、音乐胎教、故事胎教这三个方面展开。
幼儿教育策略:培养快乐的人。从自然教育、艺术教育、生命教育这三个方面展开。
小学教育策略:培养审美的人。从自然教育、艺术教育、科学教育这三个方面展开。
中学教育策略:培养具有审美精神与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从艺术素质教育、道德修养教育、科学思维教育、体能意志教育、劳动技术教育这五个方面展开。
大学教育策略:培养具有世界文化胸怀和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从人文学科教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教育、专业技术教育这三个方面展开。
(三)这里,一种全新的教育世界观:“美是教育的本质”与教育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人的教育理论,作为人类教育中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体系经过长久的艰难跋渉与孕育之后终于从地平线上诞生了
好的教育=形而上的精神教育 形而下的技术教育。教育要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先学“音、体、美”,后学“数、理、化”,然后再掌握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这就是人类共享的最优化的教育体系。“音、体、美”是一种文化,是人生的根基,个体生命有了这一人生根基才有可能长成根深、干粗、叶茂的大树。因此,人生最基本的教养是“音、体、美”,其次是“数、理、化”,最后才是掌握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尽道矣。美是教育的本质,美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教育就是与美相遇。
这里,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艺术与美在社会中的中心位置。艺术是社会的中心,而不是外围:艺术能帮助个人用艺术的知识与审美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使人生富有意义与充满生活情趣;艺术能用人道主义的思想照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之灌注崇高的精神;艺术是一所情感的学校,通过艺术来丰富与培养学生们高尚的情感,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只有艺术教育同其他教育有机结合,才能造就一个完整而和谐,具有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能动创造性的人。
总之,艺术和美是文明社会的灵魂与价值中心:艺术的审美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核心力量的作用;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走上文明复兴的道路,就得首先从繁荣艺术开始;只有当美的性格在一个民族中得势,一个有积极健康心态的高度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现代化的民主与法制国家,才可能真正的建立并动态平衡地完美发展;只有当国家的民族精神经过美的教养与升华上升到人类普遍精神的高度,这个民族才真正地走向了世界。
唯有美才能引领我们飞升。美是什么?美是和谐、是崇高。我把美当作是拯救人类的阿基米德点,因为,美是人类的普遍精神,美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伟大向导,美是一种无规范的规范,美是走向道德的基础,美是内在的道德。美是内治、法制是外治,只有美与法制有机结合,才能拯救世界。这就是我为人类首先通过审美教育解决人的危机然后再摆脱各种危机开的治疗处方。
现代社会是围绕"科学技术本体论"来展开的,倡导的是"工具理性高于价值理性","数、理、化"的价值高于"音、体、美"的价值。这种片面价值的发展,使当代社会出现了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严重失衡。于是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的批评并迫使人类提出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发展战略。哈贝马斯说:后现代是从尼采开始的。尼采提出了"艺术本体论"的社会发展观,倡导价值理性高于工具理性,艺术作为本体价值将超越科学技术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价值中心。因此,在现在这个特定的时代,我们非常有必要使感性的审美精神找到一条通向心灵的道路,并唤起一种渴望、一种内在的冲动,让美成为现实的种种形式。
"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本质"作为普遍真理为我们人类的教育与生活指明了一个正确前进的方向,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正在地平线上渐渐升起,它是我们在苦难中期盼已久的胜利的日出。美是世界的最高价值,文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美,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体验美。美是天地人的共同精神,是宇宙、人生与艺术的生命力的表现,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象征。美是人类心灵克服自私,走向自我觉悟、走向宽容、走向彼此欣赏、走向团结互助的必由之路。人类因为有美,才有得救的希望。只有美才能拯救世界-----建设人类高度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社会,需要我们通过审美教育在人们的内心营造一个变革的新基地,在这个基地上,美的本体论、认识论与实践论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从这里出发去建造一个以美为本体的天人合一的世界。
以上就是我的“美育本体论”的教育理论,是我全部的人学、心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发展学的思想。
三、美是拯救人类社会的“阿基米德”点——全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都需要从这里起步:“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本质“
中国的道家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三十九章里提出了“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这样的思想
(一)我对这一思想作了一点修改,就形成了如下三句话:“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安”。这个“一”是指什么?
这个“一”就是老子追问的“道”,张载追问的为天地立心的“心”,宋明理学追问的理一分殊的“理”,王阳明追问的知行合一的“致良知”,柏拉图追问的“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中的绝对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追问的“形而上学的第一性原理”,康德追问的“物自体”,黑格尔追问的“绝对精神”,叔本化追问的“作为意志表象世界的本质”,尼采追问的“上帝死了,要重建人类社会的一切价值”中的价值是什么?
我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本质”。美就是人类寻找了二千多年的“一”。于是我们可以说,“天得美以清,地得美以宁,人得美以安”,“天地人我美”五方域就整合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显然,在“高级美”的价值观的整合之下,人类就将走向一个心物合一的“大同社会”
(二)我们要建设一个“美育本体论”作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人类文明的发展要由近代与现代以来“以理性为本”的文明范式“转向为“以美为本的文明范式“。这是拯救人类的最后机会
常识的尽头是科学,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不是宗教而是美学,美学的尽头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人类“珠穆朗玛峰”的美学,理应成为人类的共同信仰。什么是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一体的和谐。美学是哲学的最高范畴,美是人类文明的终极目标,人类文明的发展要走向“美育天下,臻美共生,宇宙美学,万物一体”——整个人类的人文社会科学要建立“以美为本”的文明范式与走向方方面面的美学实践。人类需要在“美育本体论”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下整体地走向第二个文明轴心时代:由“工业文明时代”转向“生态文明的时代”,由“经济学”的时代转向“美学”的时代,由“物质文明中心”的时代转向“精神文明中心”的时代,由“物本体”的时代转向“心本体”的时代,由“理性主义中心“的时代转向“情感主义中心”的时代。
应把“天人合一”上升成为人类的普遍信仰,这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的最高美学与核心价值观及其普遍的生活方式。“天人合一”作为人类哲学本体论与人类美学本体论的最高价值的定位终于诞生了出来。“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类审美、信仰与修行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信仰”应是全人类共同努力奋斗的方向与理想。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崇尚大自然,感恩大自然,人类文明和大自然和谐统一应是人类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天人合一”不仅仅是对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所谓的“绿色环境”的敬畏礼拜,也是人与美、人与文化、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活在当下“的美妙的生命状态。在天人合一的生命状态里,处处都能感受到这种能让人静下来的美与感受到心与万物一体的和谐。
我们现在迫切需要通过“美育本体论”的教育体系来拯救地球与拯救人类——地球与人类正在走向全面的危机,地球生态正在走向全面的崩溃,也许地球最后的一滴水,就是人类自己的眼泪。正象罗曼·罗兰说:人类在通往天堂的大道旁边,有一条小路也在通向地狱。我提出的“美育本体论”的教育理论,这是拯救地球与拯救人类的最好选择,也是拯救地球与拯救人类的最后机会。人类要通过“美育本体论”的教育,使每一个国家整体地转换价值观:由“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观转向“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观。这次人类文明转型搞得好,人类还可能继续活下去,转型搞得不好,就像现在的工业化文明恶性发展下去,人类就会走向全面的生态灾难,甚至人类也有可能从地球上消失。生态破坏的极限就是人类的末日。
人类精神文明演化的过程是:上古时期以“神”为中心;古代时期以“善”为中心;近代与现代时期以“真”为中心;人类文明的未来要以“美”为中心,美学是人类文明的终极阶段。也就是说,人类文明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由古代“善为本”的文明范式与教育范式,转型到近代与现代的“真为本”的文明范式与教育范式,再转型到未来的“美为本”的文明范式与教育范式——审美决定一切:审美能力是一种辨别美丑真假善恶的一种能力,缺少审美就缺乏这种辨别力,世界就会陷入堕落与混乱不堪之中。美是“人与文化、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心灵连接的频道,人类需要通过美育才能走向团结,走向全球的一体化。全球一体化的本质就是“美育的一体化与人心的一体化”。美是人类心灵的同频共振点,高级美就是人类人性的共同根基与人类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共同的“安神曲”。什么是高级美与高级美感?就是由“世界名曲、世界名著、世界名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内在心性修炼”等这些东西方文化合一的高级美的内容培养出来的美感就是高级美感。如果人类都把“高级美”作为一种普遍的教育与普遍的信仰,人同此心,心同此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人类就会走向心物合一的“大同社会”。
(三)全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都需要从这里起步——“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本质”。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性原理,也是人类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性原理,这也是人类教育实践的第一性原理
以此为原点从形而上到形而下对人类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走出实用主义与物质主义的羁袢与困境,走出现代性危机的困境,走出人文危机的困境,走出价值危机的困境,走出虚无主义的困境,走出信仰危机的困境,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走出国家治理的困境。
在我看来,“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这三大教育的原理,就象牛顿的三大定律一样是永恒的普遍的规律。人类未来教育的命运与发展主要就是把这三句话由理想变成现实,变成现实的种种形式,仅此而已。显然,在人类求生存与求发展的偏偏倒倒的过程中,由于有美的存在,人类才有得救的希望。正因为如此,在美的召唤的过程中,审美构成了人的最后归宿,美育构成了教育的最后归宿,美学构成了文化的最后归宿,“以美立国,以法治国”构成了国家的最后归宿。这大概就是人类的命运吧!(8)
人类社会的未来主要取决于“美育本体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全球推广的力度与广度,这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每一个国家的教育部和学校广泛参与和改革。全世界的基础教育要以“美育本体论”为中心展开,全世界的社会教育要以“宗教本体论”为中心展开。美育不能代替宗教,宗教也不能代替美育,美育至美,宗教至善。美育与宗教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两翼,是互补的,各有各的功能,美育与宗教一道共同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完善。
在这里,让我们把问题纳入焦点:只有以美为本的教育体系才能造就审美国家。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国家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主要要经历三个阶段与三种形态:由自然国家(原始社会与原始部落:靠力量统治,社会整体的风格是道德无序),到道德国家(传统的“大一统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为主的社会:靠道德统治——传统文化以及统治阶级的意志与价值观主导,社会整体的风格是道德他律。当代的发展中国家大多还停留在这个阶段),再走向审美国家(宪政民主社会:靠“独立、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统治,社会整体的风格是道德自律。当代的发达国家大多已进化到这个阶段了)。只有当国家的发展由“自然国家”到“道德国家”再走向“审美国家”,这个国家才真正能够在文化、政治与经济方面实现个体与整体、民族与世界、国家与全球的全面整合;只有立足于审美国家的普世价值观,世界才能同心同德地走向统一,法治主导下的“独立、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社会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四、教育要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
人类的美,人类好的价值观是如何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的?我的看法很明确,人类的教育经验表明:高尚的情感与健康的价值观主要产生于密切接触伟大的文学、艺术与哲学作品的过程之中。伟大的名著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就在于名著是许多为美、真理与正义而献身的高尚心灵的创造,在于它怀着爱与崇高的情感保存了人类最多、最丰富的美、真、善、爱的价值,是人类价值体系承上启下的最坚实、最完美与最可信赖的纽带,对人类能健康地生存与发展起永恒的价值导向作用。读“世界名著”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进行正能量的“三观”教育(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依靠学习人类共享文化的“伟大名著”,也就是学习人类的“经典作品”来建立信仰与传承“美好的价值观”,这应该永远是全世界基础教育的第一使命。信仰美,说到底就是信仰人类伟大名著中所展现的“美真善爱”的价值,“美真善爱”就是人类精神的太阳,这是人类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人类美真善爱万岁!
(一)全人教育模式
在“美是教育的本质”与教育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人的教育理论的指引下,以及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这两大核心教育理念的主导下,我创立了以人格为中心,重审美体验的教育模式,简称全人教育模式。
这一模式可以慨括为“人格中心与审美本位”的教育模式,这是人类教育思想核心价值观的第五次转型,也是人类教育思想与人类教育范式的最后一次转型。这一模式也可以称为“以自然为本的美育型的教育模式”,该模式能把自然利益、个人利益、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通过超越时空的美、真、善、爱的价值观,最优化地结合成一个完整而和谐的整体。因此,也就理所当然地构成世界教育共同选择的最优化的教育模式,从而理直气壮地成为21世纪全球教育与学校实践的奋斗理想。(9)
人类教育的终极目标与人类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要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野性与高贵是人生的根基,在美学上属于崇高美的范畴,是人类精神文明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的美。教育要去充分发展人性,野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充分发展,让人体验生命本能的美好;高贵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充分发展,让人体验精神文明的美好。“野性与高贵”是对人的品质的期望与要求,这一素质能使个体最大程度地走向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获得最大值的幸福感。
教育的根本规律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人类教育实践经验已向我们揭示:好的教育应根据“效法自然”的原理,从感觉开始,也就是从身体的感觉与形象的感觉开始,按人的自然成长进程的顺序依次是“躯体—情感意志—理性灵魂”的内在节奏来按排课程;教育的规律是人在12岁以前主要是“躯体—情感意志”优势地成长,也就是身体与人格优势地成长;12岁以后主要是“理性灵魂”优势地成长,也就是智能优势地成长;教育的全过程要以审美教育为中心,贯彻“身体与人格成长第一,智能成长第二,专业技术学习第三”这样一种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就应当遵循人的这种自然进程,通过体育、美育、德育、智育、劳育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和谐发展。12岁以后,逐渐加强对“生态世界观、公民、体育、音乐、文学、美术、东西方人生哲学原著选读、文明史、科技发展史,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电脑等学科的学习;进入大学后,强化人文精神与专业技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三个方面的综合训练,这就是人类教育的普遍规律。
(二)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一种唤醒,唤醒孩子与学生们的自主意识与唤醒孩子与学生们的高级美感(10)
教育是什么?这是学校与每个家长和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核心问题。在我看来,教育就是一种唤醒,唤醒孩子与学生们的自主意识与唤醒孩子与学生们的高级美感。从宏观上看,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好的教育应根据“效法自然”的原理,从感觉开始,也就是从身体的感觉与形象的感觉开始。
0-12岁主要是“心”的教育,也就是“躯体—情感意志”为主的教育,以培养“审美的人”为教育目标,通过玩耍、体育、劳动、音乐、文学、美术、手工、生态世界观、公民、数学、科学、野外体验式学习等,培养孩子与学生们“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为人生打好“身体与精神”的基础。
13-18岁主要是“脑”的教育,也就是“理性灵魂”为主的教育,以培养“具有审美精神与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为教育目标,通过“艺术素养教育、道德修养教育、科学思维教育、体能意志教育、劳动技术教育”这五个方面的系统训练,用高贵的人文精神来“唤醒大我”,培养学生们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自我意识”与高屋建瓴的人生世界观以及“实验化、逻辑化、模型化、定量化”的科学思维方式。这里,对中学生来说,最需要的是培养审美精神,为一生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因此,对中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建构与尽可能精确地掌握所教学科的内容并顺利地通过升学考试,就应该成为中学教育的三大主要任务。真正的中学教育要尽可能采用艺术的方式,通过“讲课教学式、自学教学式、讨论教学式、活动教学式、实践教学式、综合教学式”这六种教学模式的组合应用,把感性的审美精神灌注到“美、德、智、体、劳”的各门学科之中,让教学在美的“形象性、情感性与活动性”的过程中展开,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审美教育场,使学生们的心灵在这个审美教育场里受到感性与理性的全面熏陶,以形成独立而又高贵的人格与全面发展的智能;
19岁以后进人大学,主要是“心脑手合一”的教育,以培养“具有世界文化胸怀和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为教育目标,围绕“人文学科教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教育、专业技术教育”这三个层次进行系统训练,培养学生们“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并熟练地掌握专业技术,实施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用“问题教学法”把学生们导入一种学习的状态,通过提问、自学、讨论、学科结构分析与讲解、案例分析、作业、实验、活动、实践、课题研究、写学术报告等,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人文学科的问题,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问题,专业技术的问题,自我实现与就业的问题,努力培养大学生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实现“心、脑、手”合一的全面整合,并从内心深处升发出一种走向世界的扩张性与创造性。
(三)教育的过程要先学习“音乐、体育、美术”,后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再掌握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这就是人类教育的最优化结构
教育就是训练身体和陶冶心灵:用玩耍、体育、劳动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文学、美术来陶冶心灵。玩耍、体育、劳动使人“野性”,音乐、文学、美术使人“高贵”;野性就意味着身强力壮、吃苦耐劳、追求自由;高贵就意味着情趣高雅、追求卓越、严于律己。这一奠基性的品格,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了强大的身体基础与精神基础,这是一切杰出人才的共同素质。好的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主要就是围绕这两个维度展开的。这就是教育的普遍法则。
我的第一本书《追问教育的本质》,2011年1月1日在中国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我回答了人类两千多年的教育界的第一世界难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回答:美是教育的本质。以美为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我为人类教育建立了一个从“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人类教育学终于有了自己的地基与可以逻辑推理的教育学体系,走出了“盲人摸象”的局面。我创立的“美育本体论”的教育理论论证了:教育的过程要先学习“音乐、体育、美术”,后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再掌握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这就是人类教育的最优化结构。
中国教育部2011年5月21日开始向全国中小学发出通知,推出“2 1”教育项目,要求全国有条件的学校,每一个学生至少要掌握2项体育技能与一项艺术技能。这一教育改革的决策,就用了我创立的“美育本体论”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改革,在小学减少“语文、数学、英语”的课时,增加“音乐、体育、美术”的课时,先在8个省改革试点,成功了。从2022年开始,中国教育部在全中国全面展开以“音乐、体育、美术和语文、数学、英语”为中心课程的教育改革。现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全部要考“音乐、体育、美术”这三科。以前的中国教育是不重视“音乐、体育、美术”这三科的,现在开始重视起来了。
事实上,教育要让人知美而远离丑,社会就和谐了,大自然就美好了。我从美国回到中国去参观中国的学校,我发现有一批小学在用我提出的“教育要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的教育理念在办教育。
这里有两个办教育的案例是用我提出的“美育本体论”进行小学教改实验:成都同辉国际学校,浙江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整个中国的基础教育在我创立的“美育本体论”教育理论的启发之下,正在朝向以“音、体、美”为核心课程的“美育本体论”的方向转变,中国的基础教育都“动”起来了。目前,全中国每个省都有一些学校在推广我提出的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的教育理念,这些学校成了地方上的示范学校,供其它学校参观与学习,中国教育部有一个美育专家团队在全国抓重点,进行点面体的推广。
2017年2月15日我把我的《追问教育的本质》一书寄给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哲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的教育学教授刘铁芳审读,我说:“从我的‘美育本体论’的教育理论来看,我是人类最后一个大教育思想家,你认同吗?或者反驳我?”。刘铁芳教授通过微信回答我说:“我认同你是人类最后一个大教育思想家,但终结人类教育思想的不是你柯领一个人,而是两个人,第一个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他提出的‘活动论’教育学,把人类的教育由静态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变成了动态的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从方法论的角度终结了人类的教育学,而你柯领提出了‘美是教育的本质’与教育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人。你是从价值观的角度终结了人类的教育学。
实际上,教育就是围绕价值观与方法论这两个维度展开的——价值观看起来很多,但人类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只有‘真、善、美’这三种,每一个时代的教育都有‘真、善、美’这三种价值,但不同的时代这三种价值观比例不一样,重心不一样。古代的人类教育是以‘善为中心’展开的教育体系,欧洲文艺复兴后,近代与现代的教育是以‘真为中心’展开的教育体系,科学技术这种工具理性主义成了教育的中心,人类的教育全面地走入了困境,这个时候,你柯领提出了美是教育的本质,教育要以‘美为中心展开才能让人获得最大值的幸福,这非常合理,也可操作,于是人类教育思想就终结了,以后人类最优化的教育设计,就是围绕你柯领提出的‘美育本体的价值论’与杜威的‘做中学的活动方法论’这两个维度展开了。所以,我认同杜威与你是人类最后的两个大教育思想家了”。
2023年3月8日于美国硅谷
注释
(1)《教育本质的新视角——对当代教育本质学说的批判与超越》:这篇文章是我的教育观的最早胚胎,是我十几年办学经验的理论总结,以后的教育思想与体系就是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展开的。我1997年1月6日的早晨直觉地发现了“美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内容的“五育结构”应该是“美、德、智、体、劳”的有序结构才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直觉发现的结论需要经过逻辑论证才能让人心服口服的接受。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篇文章完成于1998年1月14日,最早发表在四川教育出版社主办的《教师之友》2001年二、三两期杂志上。
(2)柯领著:《追问教育的本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3)柯领著:《追问教育的本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
(4)荆其诚著:《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页
(5)唐自杰著:《理论心理学问题探新——潘菽心理学思想研究》,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94页
(6)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2页
(7)柯领著:《追问教育的本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8)柯领著:《追问教育的本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272页
(9)柯领著:《追问教育的本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10)柯领著:《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孩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年版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