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如何让科研人员坐住坐稳“冷板凳”-米乐m6平台

张颖:如何让科研人员坐住坐稳“冷板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22 次 更新时间:2023-06-03 10:11

进入专题: 基础研究  

张颖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同时,基础研究作为闯入科研“无人区”的艰辛探索,不仅风险大、周期长,而且成果具有公共属性,是名副其实的“冷板凳”。

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引导科研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不仅需要广大基础研究人员发扬“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刻苦钻研精神,更需要打造让基础研究人才坐稳“冷板凳”的温暖环境。

以支持力度确保“板凳”温度

新时代十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年均增长近15%,基础研究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由2012年的4.8%提升至2022年的6.3%,达到了历史最高。但同时,一些地方也存在支持力度不够、投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深化科研投入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符合基础科学研究规律的多元化支持体系。

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加强基础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锤子买卖”,必须保持财政投入的力度和韧劲。以竞争方式为主配置科研投入机制,虽利于“短平快”项目,但亦会制约潜心钻研。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基础研究长周期支持模式,通过财税政策引导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等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稳定增加基础研究经费额度。上海2021年推出“基础研究特区”举措,对入选者不限技术路线,不设硬性考核指标,给长期稳定资金支持,为人才创造了安心、耐心、潜心研究的环境。

赋予基础研究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什么方向更需要投入、哪个环节最烧钱,科学家感触最深刻、判断更准确。从这一维度考量,迫切需要推进科学家主导的科研投入改革试点,把部分经费的选题、立项决定权交给科学家、科研单位或领域内科学家共同体,支持其自主部署研究项目,自主推进基础性、前瞻性研究,营造更适合基础研究的小环境,从而引导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从事前沿探索。

提高基础研究人员稳定性薪酬收入水平。“板凳”暖不暖,收入显温度,绝不能“只挤奶,不给草”,寒了科研人员的心。基础研究越深入,薪酬保障就越要跟进。必须持续推进基础研究人员薪酬体系改革,不断提高岗位性绩效工资比例,减少与短期绩效挂钩的工资比例。确保基础研究人员薪酬总体水平和竞争力不低于其他同类岗位,增强基础研究岗位的人才黏性,让基础研究人才能够心无旁骛搞科研、一心一意出成果。

厚植扎根式科研的文化沃土

人类科技发展历程表明,浓郁的科学文化,是吸引凝聚基础研究人才的强大磁场,也是培养造就基础研究人才的丰厚沃土。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曾说,每一项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攻克基础研究的“娄山关”“腊子口”,必须沉心静气、埋头深耕、不务空名。只有厚植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投身科学的文化沃土,基础研究人才方能茁壮成长。

令人欣喜的是,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正成为支撑基础研究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旗帜鲜明地弘扬科学精神,大力表彰基础研究领域的国家脊梁,建立基础研究人才身份标识,积极赋予科研人员更高社会地位,使基础研究成为备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才能真正让科学文化蔚然成风,让广大科研人员以炽热之心坐热“冷板凳”。

好奇心而非功利心,往往更能指引优秀科学家实现“从0到1”的突破。青少年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高精尖基础研究“最清澈”的源头活水,必须高度重视对后备力量进行扎根基础研究精神的培养。近年来,党中央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打开了中小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广阔天地。在此基础上,我们更要注重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精心开好科学课程,深入实施触摸自然计划,大力营造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努力培育更多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努力建设创新友好型社会,在全社会引领形成重基础、崇创新、爱人才、强科学的浓厚氛围,需要我们久久为功,引导更多有天赋、有兴趣、有能力的人员加入基础研究队伍,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为建设基础研究强国凝聚力量。

科学考评变压力为动力

科研评价是科技人才成长的“风向标”。基础研究的显著特点就是其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和成果转化周期具有长期性。基础研究重视量化和短期绩效指标、考核周期短的考核评价方式,看似公平合理,实则不利于激发科研人员自由探索的动力和提高潜心研究的耐力。必须在细化分类评价上下功夫,建立健全求真务实、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评价制度。

一方面,健全完善同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综合评价体系。基础研究不同于应用研究,必须充分考虑其规律特点,避免简单依据市场估值和效用价值评价基础研究绩效。探索以能力、潜质、贡献、价值为基本导向的评价准则,建立以基础研究质量、创新成果应用、转移转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推行“小同行评议”、量质结合等评价方法。优化评价方式,破除“凑篇数”“追指标”等短期行为,将基础研究人员从考评压力中解放出来,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动力。

另一方面,必须建立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基础研究评价制度。基础科学本质是探求未知知识,不可能必然成功,那些为创新成果开路架桥的科研人员同样值得尊敬。华为的“回溯激励计划”,不仅对方向性探索成功的团队和个人予以奖励,而且对证明所探索路径不可行的团队和个人也予以褒奖,正是这种勇于创新的激励机制,让华为科技创新捷报频传。这启示我们,全过程评价体系必然包括对基础研究路径不明确、方法不清楚、失败率较高领域的容错评价机制,唯有实事求是评价科学贡献的全部,方能使基础研究人才放下包袱、“沿途下蛋”。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只有始终保持爱才惜才的思想观念,不断健全识才用才的评价体系,努力营造尊才敬才的社会风尚,千方百计为基础研究人才松绑减负、排忧解难,才能让基础研究的板凳不再“冰冷”,也才能使基础研究的成果持续喷涌,从源头和底层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基石。

(作者:张颖,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

    进入专题: 基础研究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 科学评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339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米乐m6平台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米乐m6平台的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米6米乐体育app官网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