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平:什么是奥巴马也无法抵挡的舆论风暴?-米乐m6平台

陈国平:什么是奥巴马也无法抵挡的舆论风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46 次 更新时间:2010-06-03 13:39

进入专题:    

陈国平  

当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以下简称bp)总裁承认用封顶法(top kill)控制墨西哥湾石油泄漏最终失败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勃然大怒,直言为此感到“心碎”。

奥巴马的“心碎”并非无缘无故。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公众影响正持续发酵,很可能成为奥巴马的“卡特里娜”。只不过这次来的不是强大飓风,而是一场惨不忍睹的人祸。

4月20日bp公司在墨西哥湾的石油钻井平台发生严重爆炸,使11人惨死,也损坏了海底油井管道,造成每天约1.9万桶(79.8万加伦)、相当于总共约两千万吨原油将泄漏到大海中,目前约三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被污油覆盖,路易斯安那州的70英里海岸线受到污油侵蚀。美国媒体的记者报道说,出事海域的污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就像一层可怕的玻璃纸”。污油造成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并且对密西西比三角洲的生态系统构成致使威胁,科学家预计“可能要用一百年才能恢复被损害的环境”。

漏油事件发生之初,谁也没有想到会演化成一场规模空前的环境灾难。当公众越来越意识到事件的真相与后果时,愤怒的情绪开始蔓延,舆论开始直接把抨击的准星瞄向奥巴马政府。今日美国报登载了评论“海湾漏油事件正成为奥巴马的‘卡特里那’”,纽约时报称“比‘卡特里那’更糟糕”。今日美国/盖洛普的调查则显示,60%的受访者认为联邦政府在漏油事件中表现“差”或“很差”,53%的人认为奥巴马表现不佳,还有50%认为“保护环境应该优先于刺激经济增长”。舆论对奥巴马政府的不满,主要集中在应对危机的行动过于迟缓,对危机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整整两个多星期对路易斯安那州州长的援助吁求不作回应;联邦政府没有对bp公司保持足够压力,没有促使其更积极有效地做好善后。路易斯安那州的沿岸居民说,他们知道只有bp公司能堵上那个海底油井的漏洞,但不明白政府为什么没有更早更快地采取行动阻止大片污油接近海岸。环保专家则声称,根据美国的“净水法案”,在存在对公众健康和合众国福利的确凿危害时,总统应该采取直接行动清除海上浮油,而不是坐失良机。

在舆论的压力下,处于舆论抨击风口浪尖上的奥巴马坐不住了。他断然免去国家矿产能源局长的职务,命令大批军队和紧急物资进入灾区,而且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事件发生后白宫所采取行动的全部备忘录,包括派往灾区1300艘船舶、数十架军机,185万英尺用以阻止污油接近海岸的油栅,以及84万仑(约320万升)用于稀释污油的化学分散剂。安家在新奥尔良的民主党战略家詹姆斯-卡维勒承认,政府在如何盖住出事油井方面缺乏技术知识,但“确实做了一切能做的事情”。

把奥巴马政府处理这次漏油事件中的过程,与小布什政府五年前在“卡特里那”侵袭新奥尔良时的拙劣表现相提并论,确实不太合适。这两个重大灾难,除了几乎发生在相同区域外,死亡人数天差地别,“卡特里那”死了1800人,这次事件死了11人;“卡特里那”给新奥尔良带来浩劫时,小布什总统反应木然,而漏油事件发生后,奥巴马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反应。奥巴马两次赴灾区视察,还独自走到海滩上仔细观察,这种不带一个随员到现场的方式,不拿起喇叭高喊“一定能战胜困难”的风格,在我们看来是另一种务实亲民,在美国舆论的审视下却是远远不够的。路易斯安那州的居民和2005年时一样愤怒,认为白宫声称已采取的行动,与他们亲眼目击到的完全是两回事。

cnn倒是替奥巴马政府说了些公道话,认为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并不是一起孤立的危机,最根本的祸首实际上是美国数十年来失败的能源政策(对石油过度依赖)所致,认为“总统必须带领我们重新思考石油政策,为我们走向能源独立、根绝能源灾难找出真正有效的方法”。也有评论家指出,“人生本来就是不公平的”,小布什面对“卡特里那”浩劫时已经做到第二任期,而奥巴马才做到第一个任期,如果不能迅速平息漏油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暴,对眼下马上就面临的国会中期选举将产生灾难性影响,他的连任之路也会因此充满不确定性。

联系到奥巴马当初是以肯尼迪式的超凡入圣的个人魅力当选总统,上任一年多,美国经济复苏之势已不可逆转,最难解的全民医疗保障法案也在国会闯关成功,伊核制裁方案更是破天荒地争取到中俄两个大国的一致同意,所有这些成绩,都表明奥巴马确实很有一手,即使未必真如评论家所预料的那样成为罗斯福式“伟大总统”,但其治国方略和理念值得全世界期待,应无疑义。然而,美国舆论的批判基因,却不源于对“过往”的褒扬或对“将来”的期待,而恰恰来自对“现时”的挑剔和计较。当涉及到公民的个人利益和现实关切时,不管是身后有强大石油财团支持的小布什,还是集万千选民宠爱于一身的奥巴马,行事稍有偏差,都一样要面临舆论“杀威棒”的挞伐伺候。从这个角度看,作为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总统,表面上固然风光无俩,但其对应于权力的责任担当,一举一动所受到的严苛检视和监督,也是空前的。一个中国的县官甚至乡官,其个人的“逍遥自在”和权力不受监督的程度,恐怕远甚于堂堂美国总统。

揭丑和质疑不仅是美国媒体的传统,也是美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组织部分。当年托克维尔从法国来到美国考察时,甫一登陆就被报纸抨击官员的尖刻程度所震撼,深刻地感受到了新旧大陆之间巨大的反差。这是因为早期美国定居者大多是为躲避专制压迫从旧大陆来到新大陆的,对政府权力的滥用抱有天然的敌意,对保护公众个体自由极度敏感。美国的开国之父们在这方面留下了很多气壮山河的论述,反映在制度上,就是宪法中权力制衡的宪政思想,以及宪法第一修正案对新闻自由的超乎寻常的保护。美国媒体在塑造公共舆论中所一直担负的守望者和社会雷达的角色,对于今天处于大转型年代的中国来说,理应产生有价值的启示。

事实上,回溯过去的半个世纪,“五角大楼机密文件”、“水门事件”、“伊朗门”、“拉链门”、“伊战情报门”,几乎每一届政府的传续更迭都伴随着丑闻披露,公共舆论始终保持对行政权力和领袖人物随时翻脸的权力。今天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也许不包含丑闻成分,但危机的发酵,却鲜明地显示着民意的警告,是强势总统奥巴马也必须正视的。在公共舆论面前,不管是何等的让人难堪,行政权力和政治人物都只能低头。这或许正是美国民权得以伸张、国运保持昌盛的原因所在。

    进入专题: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406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共识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米乐m6平台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米乐m6平台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米乐m6平台的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米6米乐体育app官网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