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索马里等“非洲之角”国家出现的严重饥荒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中国外交部日前表示,为帮助受灾国家渡过难关,中国政府决定向“非洲之角”有关国家提供9000万元人民币(约合1400万美元)的紧急粮食援助。同时,中国政府还通过双边渠道并与世界粮食计划署等联合国相关机构保持沟通,协商向索马里提供紧急援助。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始于1956年。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访非期间提出的《中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中就明确提出: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2009年11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的开幕式主旨讲话中,再次重申了这一原则并坚定地承诺:“中国对非洲的支持和援助,过去没有、将来也永远不会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和冷战后西方将援助与民主挂钩的干涉政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对非政策完全“去意识形态化”,强调不干涉内政和尊重非洲对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中国的对非援助从不附加任何条件。之所以采取这一有别于西方的对非政策,主要基于同为被压迫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痛苦历史记忆(在西方的强权干涉下被剥夺了许多宝贵的资源和发展的权利)以及如今同为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课题和挑战。中国自身30多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功,并不是照搬或照抄任何西方的政治或经济发展模式而得来的。相反,正是反对西方的干涉,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才保持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稳定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外交尊重并充分相信最了解自己国情的非洲国家和人民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无须外国的“指点”和“干涉”。中非关系是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共同发展的南南合作关系。
然而,中国“不附加条件”的援非外交近年来常常受到一些西方政客、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指责,认为这一原则实际上是对所谓“无赖”或“失败国家”的变相支持,不利于西方国家在非洲推动的民主、人权事业以及反专制和反腐败运动的进展。这一指责乍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细细分析,这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联系。姑且不论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努力,更重要的是,“民主”、“人权”和“良政”并不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海市蜃楼,不可能通过漂亮的口号和一味的鼓吹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它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以及人民教育水平和法制、民主意识提高的基础之上。因此,中国在非洲大力发展经贸合作(仅中非贸易一项,近年来对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达20%)、帮助非洲国家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贫困、大力开展对非人力资源培训等等工作,实际上就是在夯实非洲实现民主和良政的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源基础。说到底,非洲的发展道路选择毕竟是掌握在非洲人民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