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好!很高兴来到河东,来到运城参加《西游记》的讨论会,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向大家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我对《西游记》没有研究,我想讲的是三点想法和一个建议。第一个想法,就是我们怎样来研究《西游记》的精神。《西游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有它的特色。研究《西游记》,我们怎样才能发掘它的精神,我想,我们要掌握《西游记》的精神,起码要把握三个环节:一是作者的意图。我们可以抱着一种同行了解的态度,设身处地去体察,去体会。《西游记》作者为什么写这部小说,它所贯穿的思想是什么?我认为这是我们把握《西游记》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二是《西游记》作品的内涵。《西游记》有那么多讲解,从始到终的丰富内涵,究竟有哪些,我们可以把它分解一下,然后再加以综合,去把握它的内涵。三就是《西游记》的现实意义。我想,如果把握住这三个环节,是不是有助于把握《西游记》精神?《西游记》的精神,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能体会都不一样,就我过去看《西游记》的印象,是不是包含下面三个精神。
第一种精神,我觉得包括追求真理的精神。《西游记》就是到西方取经,玄奘就是要留学。因为佛教方面他有些问题没有解决,因为佛教派别很多,各个流派的说法是不太一致的。玄奘有许多疑问,所以他要趁势到印度去留学,取经。要真正地把握它的印度原典、原义是什么,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追求真理。它的真理是什么呢?我想,从一个角度来看,《西游记》的主角孙悟空,可以体现真理的某些方面。悟空,佛门也叫空门。出家叫遁入空门。佛教讲一切皆空。空,佛家认为是修行的根本性关键性问题,修身是安顿的根本问题。那么,恰恰是这个空,标志着佛教的核心范畴,但是一般社会上理解都是片面的,或者是有误解的。我学习佛教以来,也常思考这个空的问题。什么是空呢?如果我们真正把这个范畴理解了,我们就理解了佛教。我想佛教的空,是不是从深的层次来理解。第一,空是指空性,就是指一切事物的本质。本性是空的,因为佛教认为任何事物,宇宙一切事物,包括我们人类,都是阴阳混合而成,由于条件关系,各种方面各种条件组成,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复合体,包括我们的桌子、茶杯等,我们人就由五个因素构成,可以说它是一种关系,一种复合体。因为是复合体,佛教作出一个推论,它认为人是没有尸体,没有住宅的。它反对上帝创造人,因为它是复合体,是一种关系,所以它必然是动态的,变化的;它是个过程,因此是非永恒的。这种不是尸体,不是住宅,非永恒的就是佛教的空灵论。空不是零,不是不存在,不是简单的否定,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是空性,存在于万物当中,所以《心经》说的,时不易空,空不易时,时即是空,空即是时,这就是正悟的方法。从这个结论去体会一切事物它的空性,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现象和本质是统一在一起的,不能脱离的。不即就是不离的意思,不分离就是把握了事物的本质,这个判断就是一种世界存在论的判断,这个判断本身是不是正确的,这是另外一个问题。那佛教的判断认为是空性。在我看来,事物既是真实的,又是空的,包含了两个方面,佛教它看到了一个方面。
恩格斯讲佛教存在辩证思维,很可能指的就是这个方面,这个内容。因为事物的本质是空的,因此了解,把握了这个本质,体悟了本质,这个本质不是通过分析来把握的,是体悟的知觉,主体自己在和事物相吻合,这就达到了真理,因而空,也是真理。我们可以看到佛教世界许多事物所阐发的道理,实际上讲的是空理,包括禅宗这一类,佛教认为空理是一个统一的,最高的真理。任何事物都有不同的情况,但它们统一的真理是什么呢?是空,空理。在体悟了空理以后,那么,佛教就认为,人生有了提升,精神得到提升,超越,那就是一种空境,达到了空的境界,佛教认为达到空境,就可以解脱了。身世问题,人生的各种痛苦各种烦恼,都可以得以解脱,我想,佛教的根本解脱就在这里。达到了空境。那么,空境包括空性、空理、空境。佛教认为,要进入佛门,同样需要空的方法,这就叫空观。观就是观照,是直观、知觉。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佛教,包括天台、华业、禅宗,它的观法,首先一般讲就是空,空观。这种空观,在一个派别,就是宗观系统,它就认为空又是有,因为阴阳混合以后,现象本身是有的,从现象来看就是“有”,这个有是假有,假有或空都是存在的。我们观照事物,既要看到假有的一面,又要看到空的一面,叫做宗道观,也叫宗观,是全面的。如果一味地看到空,那是错误的,要看到这两个方面。那么,这个时候包含了辩证的思想,我认为包含了辩证法。《西游记》包含了追求真理这么一个根本的原理,这是我理解《西游记》的一个精神。
第二个精神,《西游记》告诉我们,启示我们,有志者事竟成。玄奘一行历尽千辛万苦,他最后成了正果,这是中国人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的体现。表示我有志向、有志略、有志气,任何事情,只要我们去奋斗,都是能做成的。
第三个精神,《西游记》里包含了杨善弃恶?弘扬道德规范、祛除邪魔的精神。我们从《西游记》中可以体会到,妖魔鬼怪最后都是被降服的,正义得到伸张,真理得到显现。我想《西游记》精神还可以从多方面体察,以上是我的第一个想法。第二个想法就是研究视觉的多元性。《西游记》这个客观研究的对象,研究是可以从多角度进行的,《西游记》显然是中国人作的,在古代,它显然受到了佛道儒三教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讨。我们可以探讨《西游记》跟佛教的关系,探讨它同道学、道教的关系,可以探讨它同儒学、儒教的关系,我认为这种多元性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多层面得到的成果,加以综合,得出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正确的判断。在这方面,安纲先生提出道家的心性论,这是很值得重视的。因为中国的儒释道三教最后经过融合后达到三教合一的情况。三教合“一”的“一”是什么?这个“一”就是心性论。大约在十多年前我也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后来《新华文摘》也都转载,就是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儒道佛三教最后都统一到强调心性。主体的完善,人格的完善,就道教来说,道教是讲长生的,性命双修,它打的这个旗帜不能丢,但是它后来越来越偏重于心性方面的修养。因为长生之术没有,事实上也不可能有;那么儒学,它很重视心性,宋明儒学讲的是心性问题;佛教,我们越来越看到它力图求得心灵的解脱,特别是禅宗。禅宗的根本思想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恬静自悟。我们的心境是清静的,因此我们可以自己觉悟,特别突出了主体性和个体性,所以禅宗的某个影响是削弱了佛教,它和儒教越来越接近。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心性说已成为中国宋代以来文化的一个核心的理论,基础性的理论。这种理论显然影响到文学的创作上,包括影响到《西游记》,从这个意义上探讨,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我们应该鼓励和提倡的,这是我想讲的第二点。
第三点想法是,我们研究的态度问题。安纲的观点,引起赞成的有,怀疑的有,反对的也有,这是学术界的好事情。我认为,学术研究,文化研究,应该本着这么一种态度。学术自由是发展学术的必由之路,也是研究《西游记》的必由之路。北大一百周年的时候,他们要我一篇文章,我写了一篇《北大魂》,探讨北大的学术精髓是什么。我反复思考,大概就是蔡元培校长所说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八个字。一个学校也好,一个方面的学术研究也好,都需要有这八个字。学术自由,不是学术民主,是学术自由,思想自由。我们鼓励每个人去思想,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才能发展。而且兼容并包,不能排斥异己。因为某一种观点可能是荒谬的,但它也很可能包含着真理。我们特别对青年人,对某些有特殊智慧的应特别关注,在人大我对他们都是特别的重视,特别的尊重的。我们的民族需要出一批怪才,怪才他有独特的地方,来启发我们思考,我们应该尊重他们,保护他们,扶持他们,让他们能够成一家之言。这样,我们就真正做到百花齐放,我们国家的文学、学术、文化才能真正做到繁荣,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以上是我的三点想法。
最后我建议:我们应该承认安纲先生在《西游记》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而且在运城高专也建立了研究《西游记》文化的资料中心,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我的建议是:是不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个文化馆,集中搜集国内外一切古今中外的有关研究《西游记》的资料,并且有相关的实物。思路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在文化设施方面和《西游记》有关的,可以在运城建立一个点。运城这个地方交通还是比较方便的。这样一来,全国乃至国外的《西游记》研究者的成果都可借此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我想这个对于我国文化的繁荣,特别是文学、小说方面,是有意义的。我研究的很不够,只能讲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建议,谢谢大家。
(作者为著名哲学家,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