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北大的综合改革正稳步推进,效果开始逐步显现。在人事改革方面,北大未来将尝试取消院系行政领导的行政级别,并采用聘用方式,进一步弱化行政级别,加强人员流动。
但是仅有去行政化改革是不够的,当前高校改革关键是激发师生员工的创造活力,实现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是对学校的认同感,只有认同感强烈,才能激发工作的热情与创造性。物质激励的作用是一时的,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动机,并不仅仅是为了高额薪水,还有事业成就感与获得感。而学生对母校的荣誉感,将会一直延续到毕业之后。杰出的校友未来能够回馈母校,其实也是荣誉感使然,是对自己大学生活价值的真实点赞。
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中国大学的改革,应该以教师的认同感与学生的荣誉感为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切实可行的路径当然不是口号宣传,而是以师生权利为本位的一系列具体制度改革。
一、党委会:改革决策机制,吸纳普通教师党员
当前中国高校最高决策机构是学校党委会,现行党委会成员一般都是校级党政领导。作为党的机构,普通教师党员代表应该有参与的途径。
建议开放决策机制,留出一定比例的名额,让基层选举产生的普通教工党代表能够参加党委会,在学校决策过程中,充分表达一般教职员工的意见,体现党内民主。
二、行政办公:开放决策机制,允许师生代表旁听
高校系院校各级行政办公会议,应该建立师生代表旁听制度。在教代会代表与学生会代表中,定期遴选一定数量的师生,通过旁听的形式,了解学校行政管理的具体过程,并在事后提出合理化建议,增加管理过程的透明度。
三、校内新闻发言人:重视沟通机制,促进信息公开
高校除校外新闻发言人制度外,还应该建立校内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举行校内新闻发布会,及时向全校师生发布重要信息。
对于综合类的信息发布,可以邀请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与会,做好解释沟通工作。同时接受师生询问,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保证师生的知情权利。
四、教代会:改进会议的形式内容,尊重代表的权力
增加教代会的次数,每年至少召开2次,会期天数适当增加。对于代表提案工作,职能部门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反馈整改情况,并建立反馈信息公开制度。
增加教工代表质询环节,让学校职能部门接受教工代表质询,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五、行政管理:建立行政负责制度,实现法治化治理
行政管理改革,不仅要实现管理流程的便捷化,而且要建立有效的行政负责制。对财务、人事等窗口类行政单位,要建立年度师生考评机制,通过服务水平排名,倒逼职能部门改进管理水平,真正建立对师生员工的负责制度。
在涉及师生权益问题上,对于学校内部管理规定有异议的,可以提请上级管理部门法制办部门,进行合法或合规性裁决。对于学校管理行为有异议的,可以提请同级或上级监察部门,对有关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调查,在法治化的轨道中解决师生权益问题。
六、教工权利:参与途径的专业化,提高参与的有效性
围绕人事、职称、考核、评优等重要事务,在学校与院系层面分别建立各专业委员会与小组,按照一定的比例,吸收普通教师与员工参与,增加日常事务的话语权,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
七、学生权利:建立学生活动中心,尊重学生自主管理
参照发达国家高校经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活动中心场所,并为学生社团提供基本的活动经费。
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充分尊重学生在校园学术文化活动领域中的自主性,并通过管理规章的完善,提高学生组织的自主管理水平。
八、学生参与:开放学校窗口岗位,增加学生参与感
对于学工、教务、科研服务等窗口单位的一般岗位,可以部分提供给大学生,一方面增加勤工俭学的机会,降低行政成本。一方面让学生获得参与途径,了解学校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同时,建立普通学生与校领导叙谈机制,通过午餐会、座谈会等形式,让随机产生的普通学生有机会表达个人意见。
九、研究生权益:法律与道德并举,保障正常权利关系
重视师生关系的法治化与道德化,特别是在科研工作中,建立合理的报酬制度,规定最低工作时间与报酬,以契约化的形式保障研究生合法权益,并建立学校层面的监督与保护机制。
十、校务公开:编发教工与学生手册,体现教工与学生权益
每年定期编发教职员工手册,内容涵盖与教职员工日常工作有关的各类人事、教学、科研等校内管理规定,并定期更新,保障教师的基本知情权,充分做到校务公开。学生手册可以参照类似原则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