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讲究战略运筹,以谋制胜,权宜之变,全胜至上,强调致人而不致于人,牢牢掌握主动权。
中国古代有一种伟人崇拜的情节。武圣人和其他圣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历史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先秦至两汉,尊崇蚩尤为兵祖,是对勇敢和力量崇拜的象征;第二阶段,隋唐时期,尊崇姜太公,是对兵家权谋之道崇拜的象征;第三阶段,宋至明清,尊崇关公,是对道德节义崇拜的象征;第四阶段,清末至当代,尊崇孙子,是对智慧韬略崇拜的象征。
孙子之所以受到现代人的青睐,是因为孙子学说充满了智慧和谋略精神,这正符合我们现代社会竞争机制的需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大家要在竞争中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事业的成功者,就必然会面临一些问题:如何知彼知己,预测形势,计算得失,筹划全局,避实就虚,出奇制胜等。《孙子兵法》讲究战略运筹,以谋制胜,权宜之变,全胜至上,强调致人而不致于人,牢牢掌握主动权。所有这一切不但深刻揭示了战争中的一般规律,也揭示了在社会其他活动中可借鉴的普遍意义。
孙子提出的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如以迂为直、杂于利害等,不仅能帮助我们辩证地看问题,还能帮助我们开拓事业,实现既定目标。正因为《孙子兵法》充满了竞争的精神、进取的灵魂,符合今天的时代精神,所以,孙子成为我们现代人也仰慕的武圣人。
历史上的武圣人有三位是山东人,这值得山东人自豪和骄傲。蚩尤是山东的,他以力取胜;姜太公是山东的,他是齐国的开创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山东人孙子的学说,这在竞争机制的运用上同竞争谋略的借鉴上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观念更新是竞争并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对于中国古代打仗而言,《孙子兵法》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这道理对于今天参与竞争的我们很有启发。我们要参与竞争并取得胜利,首先必须要认清我们面临的形势,及时更新和调整自己的观念,以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时局。《孙子兵法》的理论特色就是对上古以来特别是商周以来旧的军礼传统的否定,全书上下贯穿着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基本精神。现代社会的竞争是激烈残酷的,如果抱着过时的旧观念参与竞争,肯定大败亏输。只有像《孙子兵法》那样顺应潮流,才能胜券在握,事半功倍。孙子说:“兵者,诡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这本身就是对就观念的一种否定、一次革命和创新。如果一个人观念上没有变革,还是用计划经济时的观念去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结果就是还没有出招就输了。
在观念更新上应该树立四个基本意识。
第一,是树立忧患意识。不管企业做的怎么好,你个人事业如何成功,国家怎么健康发展,社会如何和谐,都不能放松警惕。因为我们当今的社会始终处于激烈的政治、军事、经济竞争环境中,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迫使每个国家、每个企业、每个个人只有不断变革、不断进步,才能适应新的情况,才能求得生存。忧患意识告诉我们,在顺利的时候要头脑冷静。孙子在《作战篇》中说:“钝兵挫锐,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也。”孟子说:“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都是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不管竞争顺利与否,梳理忧患意识始终是第一位的。
第二,是树立参与意识。就是不能出局,不能使自己边缘化,即使人家的规则你不满意也要参与,等你实力强大时再改变或修改规则。比如不能因wto或者一些世界性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许多规定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利于中国,就不参与;或因为企业的规定。单位的人际关系、系统运行机制不利于你而放弃了竞争,隔岸观火,那样永远不会有机会。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参与进去。美国学者迈尼尔从系统论角度说:“系统的封闭性经常导致孤立系统的死亡,没有外部的刺激和冲突,失去了竞争的动力和环境,就不可能有内部的回应,回应就面临着系统的老化,就失去活路,失去效率。”他把这个原理比喻成微生物的寄生现象。他还举例:15世纪末16世纪初葡萄牙人第一次登陆日本时,日本正处于诸侯争霸时期,其掌握研制武器的水平超过英国、法国、荷兰;但在明治维新前夕,当美国用军舰大炮打开日本国门时,却发现日本老百姓甚至政府人员对枪械大炮很不熟悉,用的都是笨重的冷兵器。这是因为日本在政治统一后,统治者不再参与打的战争,武器研制自然停止,枪械自然小时。事实证明,不参与世界军事争斗,军事技术发展的刺激也就不存在。中国历史也证明了这点。战国时期,秦国、楚国始终参与中原霸权争夺,发展就快。齐国处在东部沿海,认为秦国对自己的威胁不大,加上旁边是鲁、魏、宋等效果,所以没有参加过大的军事行动,有时只象征性地出兵,没有当过领导者,因此在五国灭亡后,它由于没有抵抗秦国的能力而被秦消灭。不参与竞争就会失去竞争的前提,失去竞争的跳板。汉代大思想家董仲舒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所以,一定要树立参与意识。
第三,要树立全局意识,也就是战略意识。英国战略学家柯林斯说,大战略是在各种情况下运用国家力量的一门艺术和科学,如果单凭武力那是愚蠢的。只有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外交、社会全方位地配合起来,有机结合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孙子不光讲军事,他讲的是“道、天、地、将、法”的综合因素,是综合能力的一种凝聚和归纳。参与竞争不可能只强调孰轻孰重,只看一点不及其余可能会一时成功。但若长此下去,则必有后患。如讲经济要看实力,要看人员结构、交际关系、人才资源等综合性的结合体。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因为全局能决定局部的成败与得失,而局部的成败与得失有时不能对全局起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必须用全局的观点来彩玉现代的竞争。
第四,要树立前瞻意识。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走一步看三部,以未雨而绸缪,毋临竭而掘井。竞争是长远的,需要具备深远的战略眼光,不能只看眼前,要预测未来,把握未来。
实力建设、以镒称铢,是参与建设并得到成功的坚实基础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前些时候许多说法把《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搅在了一起,其实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反映的是两种价值观。它们的不同点是:孙子特别重视实力建设,他认为只有实力强大才有资格、才有能力参与竞争,否则一切免谈。《孙子兵法》提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一定的地理位置产生一定的土地面积范围,一定的土地面积产生一定的资源,一定的资源才能建立一定数量的军队,有一定数量的军队才能与人抗衡,抗衡才能取胜。孙子又提出:“胜兵以镒称铢,败兵以铢称镒。”这也说明孙子注重实力建设。
孙子和纵横家苏秦、张仪不同。纵横家纵横捭阖,朝秦暮楚,很会说话,光靠谋略打动国君参与战事,却没有建议国君发展实力,加强军队建设和综合国力建设。而孙子则特别重视自身实力建设,认为实力建设是战争取胜的基础。这一理念对后人非常有启示,历代统治者都充分运用了这一理论。凡是能完成统一大业的统治势力都是靠实力取胜的,如秦国统一六国靠的就是农战,粮食有了,国家的经济才能顺利运行,实力变大才能统一六国。
汉武帝北逐匈奴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时,匈奴的土地面积很大,但人口只相当于汉朝的一个大县,战争初期,汉朝军队却打不过他。因为汉朝军队是以步兵车兵为主,机动性不强,而匈奴军队是骑兵,来无影去无踪,战斗力很强。而且匈奴人吃的是牛羊肉,从小在艰苦环境中生长起来,身体强壮,所以实力远超汉军,每战必胜。实力不足是汉军不能取胜的重要因素。汉武帝当政后,把实力建设放在第一位,首先发展骑兵,他把当时四大兵种中实力居于第三位的骑兵发展成第一位,超过步兵车兵,才取得与匈奴战争的最后胜利。
西晋、隋朝统一南方前先建水军,因为南方江河多且有长江为天堑。宋朝是军事理论很发达,但军事实力不行,因为当时出产良马的宁夏、甘肃、青海都被西夏占领,好马进不来,宋军的马都是小马,不能胜任征战,所以与辽、金作战常打败仗、最后被元朝吃掉。这证明实力是基础。
诸葛亮是山东人,是我们都崇拜的军事家,但他北伐为什么不成功?就是因为蜀汉面积小、财力弱且无强大的骑兵,所以虽然暂时对曹魏主动进攻,但都无功而返。不是诸葛亮军事才能不高,而是实力限制了他才能的发挥。
历史证明,强大的国力和高明的谋略两者不可偏废,谋略是手段,实力是基础。不仅国家如此,人与人的竞争也需要实力做基础,所以现代人都在提升自己的实力,文凭热、学习热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而产生的,至少是为自己拥有竞争实力贴上的标签。
杂于利害,兵以利动是参与竞争并取得成功的主要宗旨
中国古代文化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非常讨厌讲利,即“耻于言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宋朝朱熹更进一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是中过的传统。事实上司马迁早就提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大家为利竞争是社会现实,所以竞争的核心就是趋利避害。到孙子的时代,他名正言顺、堂堂正正地提出以利驱动的用兵原则:“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强调非利不动,非危不战,非得不用。《孙子兵法》中有两个地方提出“合于利而动,合于利尔止”,是对利的特别强调。这个观点在竞争中有借鉴价值。但孙子同时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辩证地对待利害关系。孙子说:“夫智者之虑,必杂于厉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有时候从表面上看是利,而实际隐藏危机;从表面上看是不利,而激发后会成为后发优势,这是激励。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福祸之间是辩证互动、相互转化的。
二是长远之利和短期之利,也就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有的战争表面胜利而后患无穷,所以长远利益要和眼前利益统一起来。历史上发生过的晋楚鄢陵之战,当时的晋国完全有实力打败楚国。战前,晋国内部有争论,范文子反对攻楚,认为晋国现在很团结,上下齐心,同仇敌忾,就是因为有强敌楚国的存在;如果打败了楚国,晋国将无外患,高枕无忧,内部就会有争权夺利闹分裂的危险。但国军和中军主帅认为此仗能胜为何不打?否定了范文子的意见。结果打赢了之后就出现了争功抢赏/互相残杀的局面,最后三家分晋,再无力独霸中原。这一战,范文子看的是长远利益,国君和中军主帅看的是眼前利益。
三是利与义的统一。兵法和商战是不完全相同的。三十六计用在商战上是阴损的,是损人的。兵法可借鉴,但借鉴要有限度,所谓游戏有规则,道德有底线。如果在竞争中不遵守游戏有规则、道德有底线的原则,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利益宗旨强调我们不要像儒家那样做谦谦君子,每个人都会想到利,孔子也不是不讲利,而是主张利必须以仁义为统帅,利应服从于义。君子爱才,取之有道,不能像三十六计鼓吹的那样不择手段。
知彼知己,高明运筹是参与竞争并获得成功的基本保证
孙子最重视战略运筹,提倡知彼知己和知天知地。为此,他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为历史证明是真理的战略运筹方法。如“五事七计”以及“道、天、地、将、法”都是讲战略层次的预测运筹。古语云:“识时务者为俊杰。”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如楚汉相争中韩信提出的《汉中对》就是高明的战略运筹,处处体现了《孙子兵法》分析、判断、决策的基本原理。诸葛亮的《隆中对》也是对当时大格局形势的分析判断。同样,我们在当代社会竞争中也要了解全局,判断形势,作出决策。在竞争中,我们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1、时机与条件的关系。许多事情我们知道要按步骤来做,但不到时间,条件不成熟就应当放弃。范蠡说:“时不至,不可强生;时不究,不可强成。”时机不到不可做,条件不成熟不可勉强。郑成功打台湾等了多少年?康熙收复台湾也等了许多年。有些事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要等待时机和条件。
2、遍知和早知的关系。《孙子兵法》中提出的知彼知己和知天知地就是遍知天下,都是我们在竞争中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实践中要做到总览全局,掌握细节。另外,孙子、管子又提出早知和先知的思想。主张不但全知而且早知,不当马后炮和事后诸葛亮。凡事要有个提前量和时效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万全之策和必要冒险之间的辩证关系。万全是美好的理想,打仗不可能万全。打仗有偶然性,有时也会打败仗,不可能全胜,所以必要的冒险是需要的。西晋杜预曾说,凡事情必须利害相较,十有八九或六七利就可干。现在的伐吴已是十有八九利,有一二利不成功就可以打,十全十美不可能。任何事物不可能万全,因世界是动态的,都在发展亲近,就看谁发展得快,少走弯路而已。百分之百的把握是没有的,永远不会有万全。在竞争中要有胆量敢于适当冒险,但不是盲目冒险,而是有把握的冒险。这一点适用于国家、企业以及个人。在竞争中要敢为天下先,敢吃螃蟹,并且做到知彼知己,处理好万全之策和必要冒险的关系,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4、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模式都有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孔子主张“天下大同”,又讲小康、宪章文武,渴望回到周公时代,这是他的美好理想。孙子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他的良好愿望,但他更关心“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以利动”的战胜之策。康有为写的《大同书》和空想社会主义差不多,这是他的最高目标,但他实际做的是戊戌变法,维新改良。
随机应变,因敌制胜是参与竞争并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孙子兵法》是兵书,是讲打仗的。用兵打仗是活的灵魂,是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提倡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夺取最大的胜利;强调上兵伐谋,全胜至上,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主张示形动敌、以迂为直、奇正相生。这些精辟的论述同样对现代社会中的竞争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它实际讲了几个关系:
一是既要善于创造机遇,又要抓住机遇,把握机遇。他特别强调示形,就是用假象欺骗和调动敌人,使其放松警惕,我们则乘虚而入。
二是正确处理先发主动与后发优势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大多数人来说,重视后发优势更重要,因为先知先觉的人毕竟是少数。“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后者有失败的教训可借鉴,避免走弯路,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中国历代成功的好多经验,都是后发优势运用高明的结果。如何在格局形成、态势明朗时,寻找突破口,转劣为优,化弱为强,攻守自如,进退随意?中国古代有很多这样应用后发优势的例子。如秦国初期并不强大,是后发优势使它统一了六国。如曹操和袁绍比,曹操是弱势,但他后发制人而取胜。朱元璋也是后发优势,他在元末起义军中并不强大,与陈友谅比是弱势,是后发制人使他获得了胜利。道家也讲以柔克刚,后来者居上,退一步进两步。所以我们在竞争中不要为暂时不利、起步较晚而懊恼,后发之势有更多的资源可利用,有更多的经验可借鉴,有更多的教训可避免。
三是韬光养晦和敢为天下先的关系。当实力不强时,韬光养晦是非常必要的。但韬光养晦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使自己的长处不断加强,短处得到弥补,必要时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面貌出现。如果一个企业、一个人总是韬光养晦,人家就会欺辱你;当实力不强时光想敢为天下先,作秀、表演,为面子而争也会吃亏。
四是处理好独立自主、以我为主和互助的关系。在竞争中如果不能独立自主、以我为主、以我为本,就会成为别人的附庸,成为跟屁虫,永远慢一拍。但是“我”是单人力量,只有与外部结合好,搞好互助,才能使自己的实力不是算数级数增长而是几何级数增长,才能实现“1 1>2”。《孙子兵法》中说“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讲得很透彻,明确揭示了孙子以我为主和倡导联合态势的思想方法。孙子特别提倡合交、泛交,使自己的实力以几何级数增长;对敌斗争要单赢,而在社会竞争中要争取双赢、多赢的有利态势。
五是处理好心理问题。孙子讲了许多利用心理活动、心理状态来激励士气的话。他提出了“四治”:治气、治心、治力、治变,其中治心和治气是第一位的。心和气都是心理问题,有些人在竞争中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有点挫折就萎靡不振,破罐子破摔,一落千丈,认为永无翻身机会,这种心理状态不适宜竞争,也不配成为事业的成功者。所以企业、个人在竞争中遇到暂时的挫折不要轻易放弃,要多想办法,置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要忍受暂时的挫折,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灵活用兵主要是一个度的问题,把握一个度,既不能过头,又不能不到位。孔子讲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孙子说杂于利害,也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就是要求我们把握事物的临界点,既不过头,又不能做不到;在顺境中不忘乎所以,在逆境中不灰心丧气,这就是度。中国哲学最伟大的传统就是中庸。《孙子兵法》是中庸思想的充分体现,中庸之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的升华,是高明的思想方法。灵活用兵就是要有分寸感,要到位。
知彼知己,高明运筹是参与竞争并获得成功的基本保证
这一条很重要,因为时间是有限的,空间也是有限的,个人资源和国家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如何合理地配置资源,合理地选择方向,合理地经营突破是竞争的中心问题,把握这个中心环节,竞争就有百分之八十的希望。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人和事物都有所长,也有所短,万能的人是没有的,样样占优势的事物也是没有的。竞争的要旨是:以己之长击人之短,突出重点,抓住中心,扬长避短,而不是面面俱到,全面出击。孙子说:“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想在竞争中样样抓,反而样样都抓不住,眉毛胡子一把抓,将一事无成。更不能舍长取短,舍强取弱。
比如曹操的强项是骑兵,水军是他的弱项,但赤壁之战他舍鞍马而就舟楫,这样就算没有周瑜的一把火他也要失败,因曹操的水军不是孙刘联军的对手。战国初期的魏国实力强大,但马陵之战中,魏国的十万大军却被孙膑指挥的齐国军队全歼了,魏军主帅庞涓也自杀身亡。庞涓不是笨统帅,魏国实力也很强大,为什么战败呢?就是因为魏国军队四面出击,既要打秦国又要打楚国、韩国、赵国、齐国,纠缠在这些矛盾中,四面出击、面面树敌、多线作战。怎能不败呢?因此,我们在竞争中尽量不要四处出击,全面铺开。孙子说:“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竞争中要强调避实而击虚,集中优势兵力,突破中心点,扩大战果。十个指头轮番敲打,不如握紧拳头狠命一击。一千人轮番冲锋,不如一百人一拥而上。在竞争中要扬长避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样就会占先机、占主动。
另外,综合能力的发挥是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军事综合能力的运用,给我们很好的启示。他背水布阵的原则是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但只有这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道,进攻方的人数必须多于防御方的人数三到五倍,而韩信只有三万人,却要对付赵国二十万人。韩信如何做的呢?第一,把进攻战达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防守战。韩信敲锣打鼓地把敌人印出来攻打自己,这样,他反而成了防守战,兵力就成了九比一的反差。即孙子所说:“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第二,汉军背后是河,敌人无法从背后共计,韩信集中兵力只防前面,由此防战变成了圆阵。孙子讲:“混混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第三,奇正相生,韩信表面上是在河边防守,同时又暗中抽调五千骑兵,趁敌营空虚而袭击敌营。以上三个战术再加上置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的原则,最终创造了三万军队战胜二十万军队的经典战例。背水阵充分体现了韩信的中荷军事才能。这一经典战例告诉我们,在竞争中首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综合因素,有了综合因素,然后把我重点,找准主攻目标,找准突破后,集中优势兵力,突击中心环节,把握时机,这样就能无往而不殆。
当代人学《孙子兵法》,最关心的是《孙子兵法》跟企业管理经营之道的对应关系。《孙子兵法》的原则对我们确实有帮助,但它毕竟是兵书,是对敌斗争的艺术,不能生搬硬套。现在在商战中有滥用兵法的现象;有些书也很迷俗,把《孙子兵法》中高明的哲学原理庸俗化,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厘清《孙子兵法》与当代企业管理经营的关系。
《孙子兵法》分三大块:(1)运筹预测;(2)管理治军;(3)作战指导思想。对于兵法同企业管理经营的关系,我们应从这三个方面去谈:运筹预测可为竞争中的决策做参考,管理治军与竞争中的组织管理对应,作战指导思想与市场营销、发展生产对应。
当你作决策时,可以借鉴《孙子兵法》中的运筹预测思想,如“五事七计”和《谋攻篇》中的一些论述;制定方略时,可以借鉴《计谋篇》《谋攻篇》;生产管理和组织协调,可以借鉴《行军篇》《地形篇》,如《行军篇》的“令人以文,齐之以武”“上下一致”等组织协调的论述;在具体经营时,如扩大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并立于不败之地,则可以借鉴《孙子兵法》的作战指导思想。《孙子兵法》的思想方法,如因敌制胜、因敌变化、确实对我们在经营和管理企业时,如何避短扬长、发挥优势、发挥潜能有借鉴意义,但商业要讲诚信,有些方法对敌人是可以用的,对商业伙伴却绝不能用。按这个逻辑去学习《孙子兵法》,就可以一法通,万法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