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青 王雪 史俊熙: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的需求满足程度及其对留任意愿的影响-米乐m6平台

刘平青 王雪 史俊熙: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的需求满足程度及其对留任意愿的影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88 次 更新时间:2022-04-12 23:41

进入专题: 城镇化   农民工  

刘平青 (进入专栏)   王雪   史俊熙  

内容提要:本文选取农民工密集度高的餐饮务企业为样本行业,通过对北京、上海、天津余家餐饮企业中个农民工样本的调查,分析农民工的需求满足状况以及农民工需求满足程度对其留任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在工作需求和生活需求两个方面的满足程度处于不平衡的状态,生活需求方面的满足程度明显低于工作需求方面。通过逐步回归法,本文还分析了农民工各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平对其留任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民工生理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月收入水平对其留任意愿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工需求满足程度留任意愿


—、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大批农民被允许离开土地,在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逐渐形成了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陆学艺(2003)回顾了农民工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在肯定他们为中国现代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指出了农民工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无论是从政治层面的身份认同、经济层面的工资待遇,还是社会层面的户籍制度而言,农民工都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待遇。事实上,农民工“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他们难以融入城市又回不到农村,工作和生活难以兼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并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下,国务院研究室于2006年形成了《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对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

中国的城镇化离不开农民工的市民化,然而,农民工融入城市困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他们虽然在城市工作,却并没有完全融入城市成为市民,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又难以在城市“落地生根”(王春光,2001)o一方面,城市“取而不予”,在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没有给予农民工与市民相同的待遇:另一方面,企业“用而不养”,更多地是把农民工当作一种廉价劳动力来使用(李培林,2003;易善策,2007)□农民工既离开了原有赖以生存的土地,又无法扎根于所工作的城市,年复一年往返于城乡之间,如同一群“候鸟”(刘平青、姜长云,2005;马先标、安月梅,2012)。长此以往,不仅造成农民工缺乏对企业的归属感进而频繁离职,更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的城镇化偏离了既定的轨道而处于一种不完全的“半城镇化”状态。

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往往选择到企业工作以获取收入。因此,要想改善农民工融入城市困难的状况,除了需要政府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外,还需要企业在实际管理中加以重视。以往企业更多地是关注农民工在工作方面的问题,例如薪酬待遇等。而事实上,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承受着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压力的同时,更要面临着工作需求和生活需求长期不能在同一个区域得到有效满足的状况,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包括身心健康、子女教育甚至分居离婚等问题。可见,有关农民工问题的研究需要回到农民工个体需求的角度,研究如何满足他们从基本生活需求到发展层面的工作需求等各个层次的需求上来。农民工为了寻求发展机遇来到城市工作,远离家乡亲人,承受着简陋的居住条件和不定时的三餐,通过压缩生活需求来获取更高的工资和更多的发展机会。有的农民工由于家庭因素(例如女性怀孕、家里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等)而不得不放弃在城市里的工作回到农村寻求发展,通过压低工作需求来满足生活需求。农民工工作需求与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现阶段乃至今后--段时期内困扰他们的最大需求问题。如果农民工的工作需求和生活需求长期难以在同一时空得到有效满足,则他们的市民化意愿就有可能降低,从而退出市民化进程而回流到农村,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从农民工需求尤其是工作需求和生活需求的角度来了解他们的需求满足程度,并分析其对于农民工留任意愿的影响机理,不仅有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更有助于城镇化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数据和方法;第四部分是结果和分析;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含义。

二、文献综述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问题研究

有关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以往的研究从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在理论研究方面,辜胜阻等(2006)在总结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与流动情况,认为城镇化与工业化问题的解决必须同农民工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了鼓励农民工回流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并重、发展大都市圈与发展以县城为中心的农村城镇并行等政策建议,引导农民工在城镇化与工业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易善策(2007)在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的融入障碍时,通过对计划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探讨,将农民工融入障碍的原因归结于滞后的城镇化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许经勇(2003)认为,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把农民工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是当前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许多学者也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探讨了农民工在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唐茂华(2007)构建了农民工城镇生活能力的基础模型,通过分析认为,农民工短期城镇生活能力不断增强而长期城镇生活能力低下是中国“两栖式”、“钟摆式”劳动力转移模式的经济成因。为实现劳动力的永久性转移,作者提岀了新的劳动力转移框架,即劳动力的代际转移,认为这是未来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选择。董延芳等(2011)通过对武汉市新生代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分析了“隐性户籍墙”对两代农民工流动意愿的影响。周蕾等(2012)将农民工城镇化的实现路径分解为城镇化意愿和城镇化能力两个层面,并采用意愿与预期相匹配的方法分析了农民工城镇化意愿的预期实现率,发现农民工在城镇化过程中呈现出强意愿和低预期的对立。

(-)农民工需求研究

以往有关农民工需求问题的探讨多集中于农民工某…方面的需求。例如,丁守海(2009)通过对农民工收入问题的分析,发现在提高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时,如果监管严格,农民工离职率会随工资上升而下降;如果监管乏力,则会出现离职率随工资上升而增高的情况。王冉、盛来运(2008)通过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实证分析,发现除行业、企业所有制类型和区域等因素对其参加社会保险有显著的影响之外,农民丄的个人特征,尤其是文化程度和参与培训情况等,对其参加社会保险也有显著的影响。钱文荣、张黎莉(2009)探讨了以家庭形式迁移至杭州、宁波、温州三地农民工的工作一家庭关系的维度构成、现状及其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发现家庭对工作的促进和工作对家庭的促进对工作满意度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家庭对工作的冲突对工作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工作对家庭的冲突对工作满意度则没有显著影响。除此之外,以往的研究还从社会保障(例如郑功成,2002)、子女教育(例如项继权,2005)、城市融入(例如王春光,2010)和定居地选择(例如夏怡然,2010)等角度对农民工当前的紧迫需求展开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研究

需求理论的集大成者是马斯洛,他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1943)将个体的需求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补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个层次,这5个层次的需求像阶梯…样从彳氐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会向另-个更高层次的需求发展。同-时期可能存在多种需求,但总有一种需求占支配地位。国内学者也从诸如培训需求、住房需求等多个方面对农民工需求的满足情况进行过探讨(例如刘平青、姜长云,2005;成德宇,2008)。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归类于工作需求和生活需求且各有偏重,例如生理需求更偏重于生活需求,安全需求和尊重需求更偏重于工作需求,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则既涵盖工作需求又包含生活需求。

综上所述,以往学者单独就城镇化和农民工某方面的需求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在城镇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将工作需求与生活需求结合起来,探讨农民工需求的满足程度与他们留任意愿的关系,分析他们是否愿意持续留在所工作的企业及企业所在的城市,对于有效满足农民工作为主体"人"的需求和城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三、数据和方法

(一)问卷设计

本文研究所用调查问卷包括农民工需求满足程度量表、留任意愿量表和人口统计学变量三部分,各部分内容设计如下:

1.农民工需求满足程度量表.目前国内还没有成熟的农民工需求满足程度量表。本文研究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农民工访谈记录作为量表的基础内容,同时参照国外有关员工需求量表的理论内涵和语句形式,形成适合农民工现状的农民工需求满足程度量表。量表形成的具体过程为:首先,课题组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设计岀农民工需求访谈提纲;其次,选取北京市4家具有代表性的餐饮企业,并依据性别、年龄等条件分层抽样,抽取60名农民工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需求状况;最后,将访谈内容整理归纳成题项,结合kee-smith(2006)和marvin-humann(2008)员工需求量表的内容,编制出农民工需求满足程度量表。

该量表一共包含28个题项,用来测量农民工五个需求层次中的具体问题,具体题项见数据分析部分中的表2〜表6。为了更好地描述农民工的需求情况,本文研究将每个题项又区分为需求满足程度现状(即现在感受到的需求满足程度)、需求满足程度期望(即期望达到的满足程度)和需求满足程度的重要性(即满足此项需求有多重要)三个子题项进行衡量。所有题项都采用李克特5点尺度法进行测量,以衡量农民工的需求满足程度("不满足”=1,"比较不满足”=2,“一般”=3,"比较满足”=4,“很满足”=5),或者是其满足程度的重要性(“不重要”=1,“比较不重要”=2,“一般”=3,“比较重要”=4,“很重要”=5)。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问卷中的部分题项来说,进行期望或重要性测量所得到的数据并没有区分效果,例如,访谈过程屮在问及“您对您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期望”时,几乎所有被访谈的员工都回答“越健康越好”;而在问及“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时,他们几乎都回答“最重要”。因此对于这部分题项,课题组去掉了测量需求满足程度期望或者需求满足程度重要性的子题项。

2. 留任意愿量表。本文研究所用的留任意愿量表参考cropanzanoetal.(1997)和grandeyandcropanzano(1999)的有关研究编制,并对量表题项进行了修订。该量表共包含3个题项,具体题项见留任意愿因子分析部分中的表8。留任意愿量表中的所有题项都采用李克特5点尺度法进行测量,以衡量农民工的留任意愿(“不同意”=1,“比较不同意”=2,''—般”=3,“比较同意”=4,“完全同意”=5)<,

3. 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月收入、文化程度、参加工作年数和工作岗位,具体赋值情况见表1。

(二)数据来源和样本描述

问卷设计完成后,课题组于2012年3月选取北京市2家餐饮企业进行了试调查。调查过程中,课题组一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并根据试调查的结果对相关题项进行了修订。问卷修订完成后,课题组于2012年4〜6月期间,选取了来自北京、上海和天津的25家餐饮企业的农民工开展问卷调查。这三个城市经济较为发达,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以这三个城市为例研究农民工需求满足情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企业类型的选择上,课题组考虑到近年来餐饮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行业之且餐饮业就业门槛较低,所需求的人员类型多样,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域的农民工都能加入这个行业,因此,以餐饮业为调查对象,样本的多样性能得到保障。同时,因为餐饮企业规模差别大,并且广泛存在于大中城市及小城镇甚至于农村之中,对于农民工而言,无论是外出就业,还是在积累经验和资本之后回乡创业,都是可行的选择。因此,课题组选取餐饮企业为调查对象。

在调査过程中,课题组结合餐饮企业分布与农民工分布情况进行抽样。首先,根据被调查城市餐饮企业分布情况,按照企业规模挑选大型、中型、小型餐饮企业各若干家;其次,在每类规模的企业中对其经营情况进行排序,按比例挑选经营情况好、中、差的企业,最终确定25家企业样本;最后,在企业样本内部根据员工的工作岗位(前厅和后厨)、年龄(老、中、青)和性别(男、女),按比例从每个层次选取一定数量的员工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问卷520份,获得有效问卷484份,有效率为93.1%。被调査农民工分别来自河北、河南、四川、重庆、陕西、甘肃、安徽、湖北、湖南、山东、山西、北京、天津、内蒙古、江西、江苏、福建、浙江、贵州、云南、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广西、广东共26个省(区、市)。

被调查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从性别来看,男性所占比例为60.7%,女性为39.3%。从年龄来看,16〜22岁农民匚所占比例最大,达到61.2%;23-27岁农民工占到26.7%;剩余28〜32岁、33-42岁和43岁及以上农民工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6.6%、4.3%和1.2%。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在被调査农民工中,有50.0%的人文化程度为初中,22.1%的人为高中或职高,19.8%的人为中专或中技。可见,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就工作岗位而言,在前厅工作的农民工占63.6%,在后厨工作的占36.4%;大部分农民工月收入在1501〜3000元之间,这部分农民工占到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71.1%。

在调査过程中,课题组考虑到调查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将问卷填写工作交由调査员完成。调查员均为北京理工大学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问卷调査之前,全部调查员都参与了统一的培训,以确保调查员在讲解问卷和填写问卷时的规范性。在实施问卷调査时,由调査员向调査对象询问每个题项的内容,调査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回答,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由调查员及时解释,确保了调查对象对题项理解的正确性和回答的可靠性。

(三)统计分析方法

本文研究问卷调查数据借助spss18.0软件分析处理。首先,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农民工需求状况进行整体描述;然后,根据农民工需求满足程度量表中每个题项的需求满足程度现状得分,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农民工需求满足程度的5个因子,对应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5个层次;最后,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农民工需求满足程度对其留任意愿的影响。

四、结果和分析

(一)农民工需求层次分析

1.生理需求。农民工生理需求满足程度如表2所示。就需求满足程度的重要性而言,他们认为,身体健康最重要,其次是在家时间、工作餐和住宿情况。相较之下,他们对于工作时间长短则不太重视。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外出打工赚到更多的钱,因此,他们愿意付出更多的劳动时间。从需求满足程度的现状来看,他们对于目前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较为满意,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普遍较为年轻,且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大多数身体健康状况尚可,患有疾病的农民往往在家休养,即使出来务工也不易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得分最低的题项为"在家时间”,这反映出农民工普遍面临的工作需求与生活需求分离的现状。家庭是生理需求的基本单元,农民工远离家乡来到城市打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工作需求得到了满足,然而,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例如“在家时间”等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这与他们的期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落差。

注:①《调査员询问题项“健康状况”和“工作时间”的“需求满足程度期望”时,被调查农民工的回答普遍为“越健康越好”、“」:作时间8小时最好”,期望值的测量不具有区分效果,因此,删除这两个题项关于期望值的询问项。②各题项得分为该题项所有样本得分的简单平均值。表3〜表6同。

2.安全需求。农民工的安全需求主要表现在与工作需求有关的方面(如表3所示)。就需求满足程度的重要性而言,农民工普遍认为“岗位操作安全(即不容易受工伤)”最为重要。相比之下,他们对收入水平显得不那么在意。但是,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他们在收入水平方面期望与现状的落差还是很大的。

3.社交需求。农民工的社交需求既涵盖工作方面,也涵盖生活方面(如表4所示)。从需求满足程度的重要性来讲,他们认为,平时生活中与同事、室友的关系最为重要,其次是与直接主管的关系,而这几个题项的需求满足程度现状得分也较高、与期望之间的落差较小。这表明,农民工在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整体来讲较好。农民工也较为重视在生病、生日等特殊日子从企业得到的关心,这也是今后企业在管理中需要考虑到的一个方面。此外,他们对于能否回家过春节也十分重视,这体现了他们对家的需求,属于生活需求方面。

注:回家过春节是绝大多数农民工梦寐以求的事情,而在餐饮企业工作的农民工:由于春节期间往往要加班,没有办法满足他们回家过春节的意愿。课题组衣调査中发现,大多数被调查农民工都是春节后来到企业工作的,他们对于在该企业工作时其“回家过春节”需求的满足程度现状和期望值没法回答,故“回家过春节”需求满足程度现状和期望,因为缺项太多而被删除。

2. 尊重需求。农民工对于尊重的需求既体现在工作需求方面,也体现在生活需求方面(如表5所示〉。在尊重需求层面,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对于他人的尊重程度最为重要,但同时也承认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他们重视从事目前的工作得到亲戚、朋友和客人的认可程度,希望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被认为是“体面”的。然而现实情况是,他们从事这份工作时,受到同学、朋友的认可程度较之家人要低,而受到客人尊重的程度则低于受到同事尊重的程度。

注:在尊重需求层面,因为调査过程中,当调査员询问 “需求满足程度期望” 时,大多数被调査农民工都给出了“越高越好”之类的答案,测量不具有区分效果,因此,删除关于期望值的询问项。

2. 自我实现需求。农民工的自我实现需求是工作需求和生活需求的平衡(如表6所示)。从需求满足程度现状来看,他们普遍认为,目前的工作没有完全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并让自己获得足够的收入。需要指出的是,被调查农民工主体都比较年轻,一方面,他们对什么是自我实现还没有太明确的认知;另一方面,按照他们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距离获得一份较高收入水平的工作进而在城市立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他们来说,自我实现可谓任重而道远。


(二)信度和效度检验及因子分析

1. 信度和效度测量。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先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农民工需求满足程度量表和留任意愿量表的kmo值分别为0.868和0.653,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均显著(p=0.000),说明需求满足程度量表和留任意愿量表的调査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另外,两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值分别为0.806和0.683,说明问卷的信度较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农民工需求满足程度量表是在以往员工需求量表的基础上,结合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开发出的新量表,该量表的题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留任意愿量表则是根据以往的量表,结合农民工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留任意愿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还有待在完善量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因子分析。本文研究提取因子的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因子旋转方法为最大方差法。通过因子分析,抽取特征根大于1且因子载荷系数大于0.5的因子,剔除测量信息不够准确、在多个因子上有负荷的题项,最终保留了13个题项(如表7所示),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个维度。这5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4.222%»留任意愿为单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780%(如表8所示)。


(三)均值及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或因子)的均值及相关度如表9所示。其中,农民工需求满意程度现状的各维度之间均正相关,除安全需求以外,其余维度均与留任意愿显著正相关。


(四)农民工需求满足程度对其留任意愿影响的回归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时,本文研究选取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以及农民工需求满足程度的5个维度作为自变量,选取留任意愿作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探讨农民工留任意愿的影响因素。本文将上述所有变量引入回归方程,采用逐步回归法(stepwise)筛选变量,冋归结果如表10所示,农民工生理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月收入对其留任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社交需求和安全需求的满足程度对其留任意愿影响不显著。表10报告了逐步回归后影响显著的估计结果。各自变量的vif值在1.374-1.482之间,表明变量z间不存在共线性。

生理需求是农民工最基本的需求,这方面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对农民工的留任意愿有重要影响。农民工在解决了基本的需求之后,还希望能够“体面”地工作,这就将他们的需求上升到了尊重需求层面。被调查农民工大部分较为年轻,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而使未来的生活更好,如果企业能够满足自我实现层面的需求,贝u他们表现出更高的留任意愿。在社交需求层面,虽然农民工普遍重视与领导、同事、室友等的关系,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交面比较狭窄,也缺乏主动向外拓宽社交网络的意识,因此,现有的社交网络已经能够基本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对他们留任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现在,农民工抱有不安全感是-种普遍状况,安全感是企业的外生变量,止是因为这种安全感的缺失,他们才会到其他地方寻求发展。而城镇化拉近了他们与家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这种安全感。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结论

1. 农民工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不同。从调查数据来看,农民丄对各个层次需求的总体要求不高,是比较容易知足的群体。农民工社交需求的满足程度普遍较高,每个题项的得分都达到了4.3以上,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程度相对较低。相应地,他们现阶段最重视的也是口我实现需求,相比之下对于已经较好得到满足的社交需求则不太看重。农民工各个层次需求中冇关工作需求的部分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但是,有关生活需求的部分的满足程度(如在家时间等)相比之下还有提升的空间。农民工希望在工作需求和生活需求之间寻求平衡。解决好目前农民工工作需求和生活需求不平衡这个主要矛盾,才有可能提升他们的需求满足程度,让他们更加安心地留在企业、昭在城市发展。

2. 农民工需求的有效满足构成了企业发展和城镇化的微观基础。通过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农民匸需求中生理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程度对其留任意愿有显著的影响。结介不同方面需求层次的满足情况可以看出,农民工的生活需求相较于工作需求满足程度更低,这也是他们离职的重要原因之…。这一结论与以往学者的研究观点一致(例如李强、龙文进,2009)。农民r.“候鸟”般的生存现状,也提示企业和政府要把农民工对于生活、对于家的内在需求转化成-种动力,通过协调工作需求和生活需求的冲突而降低农民工的离职率。

(二)政策含义

1. 企业层面,要将员工的工作需求和生活需求的有效满足作为管理的重要取向。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民工的生活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程度对其留任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这三部分需求中与生活需求相关的部分相较于与工作需求相关的部分得分较低。企业如果能够抓住农民工这种内在的对生活的需求,进而转化成管理的重要取向,无疑可以为留住员工,让他们在企业长期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

为此,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可以将企业的选址与农民工的需求结合起来,与城镇化发展相对接,不断向二线、三线城市拓展,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则可以为农民工提供就近工作的机会,进而也就为农民工长期留在企业提供了可能。面对“大城市病"的日趋严重和大城市房价、租金的不断上涨,企业以农民工需求为导向,向农民工生活成本更低的城镇转移,主观上可以降低成本,满足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两方面的需求;客观上也能为城镇化注入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2. 公共政策层面,以员工需求为导向,将城镇化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对于政府而言,加快城镇化进程,需要将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农民工强大的生活需求的有效满足结合起来。城镇化如果离开相关产业和一定人口的有效聚集,要么会变成“空心化”,即一定人口的聚集,而没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要么会变成"水泥化",即农民工在镇上买了房,却依旧不得不在城市里当“候鸟”。变样的城镇化与通过城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目标相去甚远。在城镇化政策框架中,需要充分引导农民工的工作需求与生活需求,以及企业布局方面的需求,只有按需行事、因势利导,城镇化才会进入持续发展的轨道。

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由于时间紧迫、所选样本数量有限,研究设计还存在着诸多有待改进的环节,课题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陆学艺:《农民工问题要从根本上治理》,《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7期。

2.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3. 李培林:《农民【:一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4. 易善策:《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融入城镇的障碍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2期。

5. 刘平青、姜长云:《我国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与思考》,《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6. 马先标、安月梅:《候鸟型生活的终结:农民工择巢命题解读》,《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1期。

7. 辜胜阻、易善策、郑凌云:《基于农民工特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人口研究》2006年第5期。&许经勇:《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与“农民工"的走向》,《经济经纬》2003年第6期。

9. 唐茂华:《成本收益双重约束卞的劳动力转移》,《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0期。

10. 董延芳、刘传江、胡铭:《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发展》,《人口研究》2011年第1期。

11. 周蕾、谢勇、李放:《农民i:城镇化的分层路径:基于意愿与能力匹配的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第9期。12.「守海:《提岛就低i:资标准对农民【:离职率的影响分析——基「北京市827名农民i:的调査》,《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4期。

13.e冉、盛来运:《中国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9期。

14..钱文荣、张黎莉:《农民i:的i:作一家庭关系及其対【:作满意度的影响一基家庭式迁移至杭州、宁波、温州三地农比i: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5期。

15. 郑功成:侬民1:的权益与社会保障》,糾|国党政「部论坛》2002年第8期。

16. 项继权:《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选择与制度保障一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7. 王春光:《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的认识》,《人口研究》2010年第2期。

18. 夏怡然:《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_于温州的调査》,《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3期。

19•成德宁:《我国进城农民工的居住问题及其解决思路》,《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4期。

20. 李强、龙文进:《农民工留城与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2期。

21. maslow,a.h.:atheoryofhumanmotivation,psychologicalreview,50(4):370-396,1943.

22. kee-smith,r.d.:perceptionsofstudentengagementinrelationtoschoolresources:anapplicationofthetheoryofmaslowhierarchyofneeds,tourouniversityinternational,2006.

23. marvin-humann,k.d.:therelationshipbetweenmotivation,maslow'shierarchyofneeds,time,andcravinglevelsinthemandatedsubstanceabusetreatmentpopwzariow^resnoralliantinternationaluniversity,2008.

24. cropanzano,r.;howes,j.c.andgrandey,a.a.:therelationshipoforganizationalpoliticsandsupporttoworkbehaviors,attitudes,andstress,journaloforganizationalbehavior,18(2):159-180,1997.

25. grandey,a.a.andcropanzano,r.:theconservationofresourcesmodelappliedtowork-familyconflictandstrain,journalofvocationalbehavior,54(2):350-370,1999.

进入 刘平青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城镇化   农民工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微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2694.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米乐m6平台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米乐m6平台的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米6米乐体育app官网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