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读书人心中,都会藏着一个美丽的梦想:有一个安顿精神的读书处。
在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你会发现——滚滚波涛的湘江西岸,古木参天的的岳麓山清风峡口,有一座幽静、古朴、典雅的院落。这里,既有山水相融的灵秀、泉洁林茂的恬静,又有白墙青瓦的素雅、回廊相连的清趣。这正是读书人梦想的好处所。
这个读书人的梦境,就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唐末五代战乱中,许多儒生苦苦寻找读书处,从而激发了智璇等两个和尚购书建屋,初建学校。到北宋开宝9年(公元976年),太守朱洞响应读书人的呼吁,将其建立一所正式的学府。岳麓书院因凝聚了一代代读书人的梦想,在历经了一千多年历史风雨的剥蚀后,仍然顽强地延续下来。一代代皇朝建立而又瓦解,一门门豪族兴起而又衰落,但是,只有这个典雅的庭院却保留下来,既古老而又常新。是谁让这个恬淡的庭院获得如此穿透时空的恒常生命力?
是一代代读书人对梦想的执著!做一个读书人,其实就是用我们先祖创造、积累的文化精华充实自己的头脑、镕铸自己的灵魂。所以,古代儒生从遥远的地方汇聚到这清幽的庭院,不过是这里的书楼收藏着中华文化的浩繁典籍,这里的讲堂有启人心智的开讲与辩难,这里的祠庙供奉着自己景仰的读书人,这里的斋舍有许多与自己心灵相通的求学者。宋朝的岳麓山曾流传着民谣“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表明当时读书人有着怎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文化追求!当时,因受书院名额限制,不少湖湘之地的读书人甚至以“终生不得卒业岳麓为恨”。所以,在这个凝聚着读书人梦想的古朴书院中,汇集了许许多多志向高远、才华卓著的求学者。譬如,南宋时期,岳麓书院汇聚了一批心志相投、学脉相通的读书人群体——湖湘学派,他们是那个时代建功立业的骄子;明末,岳麓书院来了一位的求学者王夫之,他立志于“六经责我开生面”,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内忧外患的清中期以后,来此求学者中不断涌现杰出人才,包括一代代的思想巨子、文化伟人、军政精英,其中有魏源、陶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唐才常、杨昌济等等。所以,清代岳麓书院大门增添了一副霸气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是谁创造了这个读书人的梦境?岳麓书院为什么会有这样巨大的吸引力、融铸力?
毫无疑问,是一代代关心教育事业、立志文化传承的儒家士大夫。他们不仅自己是寻梦人,更是他人的圆梦者。他们凭藉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对文化的使命、对时代的责任,为岳麓书院的建设、延续、发展做出了自己不朽的贡献。以宋代为例。北宋著名学者周式担任山长,人才辈出,受到宋真宗皇帝的召见,并拜命他为国子监主簿。但是,周式辞退了宋真宗皇帝的任命,怡然回到这个山间的庭院。真宗皇帝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辞退任命,更加向往山间淡泊的读书、教书生活?历史上,像周式这样的既是寻梦人、又是圆梦者几乎是数不胜数。南宋时期被称为“东南三贤”的著名理学家张栻,倾其心血将岳麓书院打造成闻名全国的理学重镇、湖湘学派的学术基地;与张栻为道友的朱熹,是一位继孔子之后的文化巨人,他两度在岳麓书院讲学。他白天理政,晚上过江讲学至深夜,精心将岳麓书院建设成“道南正脉”的文化驿站。又如倡导要经世致用的事功学派陈傅良,他在书院讲学时劝导求学者要能够经世致民、建功立业。南宋后期两位著名理学家真德秀、魏了翁承朱、张学统,利用在湖南主政期间,到岳麓书院讲学、祭祀,推动书院的振兴与发展。这里所举仅仅是宋代,以后各朝各代均出现了一批批这样的儒家士大夫。到了元朝,有刘必大、刘安仁、吴澄;明代有陈钢、杨茂元、王守仁、张元忭、邹元标、吴道行等,他们在此推动教育和学术的振兴和发展。清代更有许多著名学者、教育家主持书院,如车万育、李文炤、王文清、罗典、欧阳厚均、王先谦等大儒先后在此主持讲席。像罗典、欧阳厚均均任山长长达27年之久,将自己的毕生心血献给了这所古老书院的教育事业。正是他们为一代代读书人圆了这个美丽的梦,并使这所千古而常新的书院具有强烈的文化吸引力、教育的融铸力、思想的创造力。
读书人寻找自己精神家园只是个人的梦想,但是无数的梦想累积起来,就可以创造文化的奇迹、历史的丰功!
首先,岳麓书院逐步演变成为湖湘文化的源泉,成为湖南人的精神圣殿。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独具特色、又居有重要地位的地域文化。湖湘文化是在两宋时期中华文化重心南移与儒佛道文化综合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中开始成型并崛起。岳麓书院与湖湘文化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湖湘文化的成就与特色总是可以追溯到岳麓书院的历史渊源。岳麓书院千年办学的历史过程,也是湖湘文化形成、发展并形成特色、创造辉煌的过程。岳麓书院积淀的学风,成了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岳麓书院的学术创新,成了湖湘文化的核心文化;岳麓书院培养的人才,更体现出湖湘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
其二,岳麓书院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孕育思想、创新学术的基地。在中国学术文化发生重大变革的宋元明清时期,岳麓书院一直是这段时期内的新兴学术思潮重镇,从而在民族文化的更新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大的作用。南宋时期,理学大盛,理学家张栻主持岳麓书院讲席,并且形成了当时学界很有影响的湖湘学派;朱熹两次在岳麓书院讲学传道,更是形成了学术鼎盛、文化繁荣的历史局面。明代中叶以后,心学思潮兴起,王阳明及其弟子王乔龄、张元忭、季本、邹元标等亦纷纷来岳麓书院讲学,使岳麓书院再度发挥极其重要的学术大本营的作用。清朝乾嘉学术大兴,岳麓书院又成为考据之学的基地。中国学术文化发生的重大变革,都可以在岳麓书院找到推动的力量。
其三,岳麓书院成为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十分罕见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萌芽于唐末五代,但那时还只是一些读书人汇聚读书的临时之所。北宋时期才成为一所教学设备完备、管理制度严谨、学术空气浓厚的高等学府,并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以后,由于一代代学术大师、教育名家的苦心经营,岳麓书院遂成为宋代著名书院中规模最大、规制最完整、保存最完整、人才培养最多的、延续时间最长的书院,成为中国书院史、中国教育史的杰出典范。而且,在晚清中国开始改学制的时候,岳麓书院先后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高等师范学校、工业专门学校、湖南大学,完成了从古代书院到近代学堂、现代大学的转型。更令人惊喜的是,今天的岳麓书院仍是湖南大学的传统国学的教学、研究基地,延续其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的功能。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再创辉煌!
岳麓书院是中国读书人的梦境,她无意而又创造了读书的奇迹。
(原为《光明日报》2010年10月5日“中华文化地标”栏目开篇,作为自选集《书院精神与儒家教育》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