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有贵: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推动乡村振兴-米乐m6平台

郑有贵: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推动乡村振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14 次 更新时间:2022-05-25 21:17

进入专题: 三农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  

郑有贵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第七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回答了推动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形成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国方案,深刻阐释了为什么要推进乡村振兴、如何推进乡村振兴等重大命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举旗定向、领航掌舵。

实施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实现“三农”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补齐“三农”短板,促进亿万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和迈向全面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历史性地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结构性问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基础。

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历史性的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很多难题需要攻克,必须一步一步扎实推进。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乡村振兴的3个时间节点和具体的目标任务,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中央有步骤分阶段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明确了乡村全面振兴阶段性演进的内涵和目标指向。

新的战略目标。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目标是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以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艰巨的历史性课题,因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三农”问题会在较长时期内延续。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实际上是对“三农”问题的破解,其中的难度和复杂性不言而喻,这既要有历史担当,也要有不畏艰难的巨大勇气、足够的历史耐心、解决难题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新的发展道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这一“三农”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从国情和新时代的要求出发。这既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进行探索。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要贯彻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于“三农”改革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起促进“三农”发展新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动力机制,促进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变革。

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机遇,在农业科技创新上舍得下气力、增投入,注重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注重解决好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中国加快推进对“卡脖子”的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出加快,作物基因组学与生物技术育种研究迈入国际前列,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农业科技支撑引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进一步扩展到脱贫攻坚、农民增产增收的农民领域,生态宜居、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农村领域;加快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以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的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推动农业发展由注重物质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

协调发展全面推进。针对城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突出、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年化等“乡村病”问题,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促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全面推进这一历史性变革,促进“三农”全面发展。

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兴农成为农民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各地农村因地制宜地把促进绿色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明传承发展、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有机融合,乡村发展不再缺乏人气和聚集力,探索出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旅融合等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多种有效实现路径。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为乡村发展赋能,既提升了乡村资源价值,使绿水青山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又满足了人民对生态和乡村文化的消费需求,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更加稳健前行。

开放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坚持国内国际统筹布局,发挥共建“一带一路”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境外农业合作园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围绕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绿色发展、水产等领域,积极参与全球农业科技合作和建设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农产品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农业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深度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涉农谈判和全球粮农治理。这些都扩大了农业对外开放,深化了多双边农业合作,推进了农业服务贸易发展。开放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了农业农村服务和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共享发展形成发展新动能。随着包括共享发展在内的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践行,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实现路径和政策体系。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在农民与企业合作中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入股,在发展合作经济中促进合作社与成员建立股权联结,这些通过让农民有其股的股权联结方式,夯实了共享发展的产权基础,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接机制的完善。同时,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城乡救助体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织密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以乡村振兴破解“三农”问题

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国对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三农”发展困局进行攻坚,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开启了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三农”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跨越发展。

农业向有奔头的产业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上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力促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大力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组织化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实施服务小农户、提高小农户、富裕小农户的措施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特别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开了农业发展新空间。探索形成了促进农业高质高效,进而促进农业向有奔头的产业转型的实现路径。

农民向有吸引力的职业转型。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要内容。破解农民单一由从事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导致乡村人才匮乏问题,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是乡村振兴必须破解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在回答这些命题上采取了有效措施。在促进农民增收上,把富裕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量度,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取得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的成效。在改善劳作和产业创新上,促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促进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既减轻劳作又拓宽了增值路径。在经营主体上,大力培育现代农民,促进农民合作社和现代家庭农场发展,以实现规模效益。除一些长期在外打拼的农民回乡创业创新外,还有多种人才到乡村创业创新,这些都标志着农民向着有吸引力的职业转型有了良好开端。

农村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转型。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之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促进社会事业、社会保障水平快速提升。同时,加快乡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扎实推进;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精神之魂重塑;坚持绿色兴农,建设美丽乡村,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小城镇。这些都使乡村有了聚集力,农民选择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意愿日益增强,就业条件日益具备。中国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农村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转型,也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乡村振兴为民族复兴作出新贡献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中国“三农”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速形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全国粮食产量自2015年起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稳住了农业基本盘、守好了“三农”基础,在整个国家应变局、开新局上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

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作贡献。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农业除传统的产品功能、就业功能、市场功能等持续提升外,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和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日益凸显。中国拓展提升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多元价值提升,不仅提升了亿万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还满足了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体验和旅游的需求,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指数。

为稳住农业基本盘作贡献。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不仅确保了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还较好地满足了全国人民对食物消费多元化的需求。保障初级产品供给和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为更加主动地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提供了条件,为应对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夯实了基础,是中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社会稳定作贡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新时代中国致力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乡村善治的相互促进。农业向着有奔头的产业转型、农民向着有吸引力的职业转型、农村向着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转型,成为成功续写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不可或缺的因素。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大考;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际经济下行影响,2020年一度有近3000万农民工成功留乡返乡生产生活,这为应对风险挑战提供了回旋余地。这些都彰显了中国之治下的中国城镇化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在应对风险挑战上具有特殊优势。

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贡献。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新时代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促进几亿农民同步迈进全面小康社会,释放出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加之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蓬勃兴起促进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进入专题: 三农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413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2022/10,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米乐m6平台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米乐m6平台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米乐m6平台的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米6米乐体育app官网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