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初,收到湖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亚平先生托人转来的新著《360度看人大》,然后我接连几天一直全副心思地阅读此书。此前得知此书即将出版时,我曾当面向作者表态要为此书写一篇书评。原以为这是一件难度不大的活,但有很多天都陷入能否兑现对作者承诺的焦虑之中。
人大作为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和最重要的宪法现象之一,国内外研究者甚众,但既往的研究作品大多从某一个侧面来研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简称人大制度),或人大组织,或人大职权,或人大与其他政治组织、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本人记忆所及,全面系统研究人大的著作几乎罕见。《360度看人大》一书,对人大制度从历史到现实、理论到实践、国内到国际,多维度予以阐释,呈现出一个立体、全面、鲜活的人大。宪法学是我安身立命的专业,人大制度也是我数以十年观照的研究对象,但对如此厚重的一本有关人大制度的著作,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维轨迹,并做出客观恰当的评论,也显得力有不逮。
人大制度作为中国民主最重要的实现形式,大多数公民对人大制度的运行还不是很熟悉。我曾多次对学生说过,如果没有对人大制度的亲历过程,那么对人大制度研究的问题想象往往会出现偏差。《360度看人大》一书的作者王亚平先生曾有在中共湖北省委工作的重要经历,又在湖北省人大多个重要岗位上深耕多年,担任过省人大常委会法规工作室主任、人大常委会秘书长、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多个重要职务。这种特殊的经历优势,使其对人大制度有着更深入地了解、更全面的观察、更系统的思考,深谙人大制度内外运转的奥义,从而有着他人无法比肩的研究优势。也正是如此,使得作者能够有充分的自信和底气来以新的视角来观察人大。正如作者所言,怎么“看”人大,从格局上讲,有这样几种境界:第一种是用好“望远镜”,站位全局,登高望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第二种是用好“广角镜”,扩大视角,不留死角,“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第三种是用好“多棱镜”,多重视角,换位观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都不同”。第四种是用好“显微镜”,见微知著,善于发现,“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通览全书,作者很好地实现了这样的写作抱负,并使得本书呈现以下鲜明特色:
第一,立足于中国政治特色和人大制度的运行实践,然后进入历史、文化和比较的脉络,建构一套全景式的人大叙事。比如,从微观的角度看人大,了解具象的人大。包括人大由哪些人组成,人大如何产生,人大有哪些职权,人大代表有什么权利义务,人大代表有什么社会作用,人大代表怎样同原选区选民、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联系等。简明的阐释背后其实是呈现了国家建构的一套基本原理,即国家权力的来源,人民如何通过亲自在场或者间接委托来实现当家作主。又比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大,了解演进的人大。包括人大制度的历史沿革,人大制度构想的提出,延安“窑洞对话”,人大制度的确立、完善、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成就挫折,人大建设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标志性制度创新,等等。顾所来径,方知人大制度并非突然而来的“飞来峰”,而是历经千难百折,渐进累积而成。这项制度有着坚实的本土根基和民意加持。
第二,紧扣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制度与效果,研究眼光往返流转,为有志于了解和研究人大者提供“导游图”。比如,在人大工作中,一般约定俗成地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概括表述为“四权”,即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选举任免权、监督权。按照书中的介绍,此种对人大职权的简约化的类型划分,其实最早来自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1980年在全国省级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又比如,人大建设的“目标定位”经历了由“一个机关”到“四个机关”的演进过程。根据作者的详尽梳理,1954年宪法将人大定位为权力机关。1981年党的历史决议提出“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成为权威的人民权力机关”。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形成的《人大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总结》首次提出来把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成为“三个机关”的提法,即真正拥有宪法确定的地位、名副其实的国家权力机关,真正负有国家重要职责的工作机关,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以后在庆祝人民代表大会成立40周年、5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又分别重申了“三个机关”的重要表述。2021年在首次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定位,这就是: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成为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机关、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全面担负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即“四个机关”。还有如人大代表视察制度的创立,来自于国家、政党的缔造者们,善于发掘群众路线、统一战线的深厚传统,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民主创新精神。具体的契机则是1954年10月举行的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张治中给刘少奇写信建议视察制度,随之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同。毛主席提出把参加视察的范围扩大到全国人大代表,从而成为几十年来各级人大的一项经常性制度。
第三,通过简明精炼的语言表达、清晰严密的逻辑机构、宽窄适当的篇幅展开一幅可读性极强的人大画卷。作者多年来一直在机关从事或领导研究工作,练就对文字精益求精的习惯,从而造就了本书文字独特的晓畅唯美的风格,力求对人大理论与实务法律性、专业性较强的问题作创新性、通俗化表达;全书虽然篇幅巨大,但又围绕问题设置话题,整体逻辑融贯,各自独立成章,充分考虑了读者阅读的便利和可能;不同章节都有重点知识、重要原理的“小贴士”,使得本书能够祛除繁芜,开卷有益。
为兼顾各类读者阅读的需要,作者舍弃对疑难复杂的争议问题的深度理论探讨。但任何作品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本书存在的遗憾,使我更加期待王亚平先生在下一步著作中对此做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