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懂中国,就要读懂中国共产党。而要读懂中国共产党,就要读懂中华文明、中华文化,读懂中国的“文化秘诀”。从世界的角度,读懂中国的“文化秘诀”,要抓住三个基本问题:其一,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延续5000多年的优秀文明,其秘诀何在?其二,为什么说强起来的中国,永远不会有称霸世界的基因?其三,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就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不断前进。
【关键词】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 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读懂中国,就要读懂中国共产党。这个拥有九千六百多万名党员、领导着十四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如何与中国人民共同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读懂中国共产党,就要读懂中华文明、中华文化,读懂中国的“文化秘诀”。
从世界的角度,读懂中国的“文化秘诀”,要抓住三个基本问题。其一,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延续5000多年的优秀文明,其秘诀何在?其二,为什么说强起来的中国,永远不会有称霸世界的基因?其三,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就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延续5000多年的优秀文明,其秘诀何在
梁漱溟先生所言,道出了大家的共识,“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那么,这其中究竟有何秘诀?
一言以蔽之,大都包括在中华文化之“天人合一”的“天道”观念中。中华文明讲究天人共生之道,实现天人和谐共生,是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精神追求。“天道”是一个不断演化发展的体系,中华民族的思维逻辑建立在人与天地互通、主体和客体统一的思维框架之中。人与天地万物同源同根,人能感悟天道,做到自强不息;也能如大地般容纳万物,实现厚德载物,即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国人的精神、心性、价值、生命意义、存在方式、生存样态、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深沉的民族心理结构产生持久影响,是探讨人与神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思想文化之总成。用中国哲学的概念来说,就是关于“心性之学”的真学问和“天人之学”的大学问。中华民族的先人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天意”是不可抗拒的,天人关系即“神人”关系;认为上天造就万物并赋予其美好的德性,同时为其制定了法则。《诗经》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尚书》中也有“协和万邦”“燮和天下”的记述。儒、道、释三家对此也均有阐述。在儒家看来,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人通过修德可以成贤成圣;在道家看来,修道之心人人都有,返本归真,回归大道;在佛家看来,佛性人人有,佛法无边,慈悲普度众生。由此可见,要达到人与天通的境界,人要升华道德,达到更高的标准。儒家讲“致中和”,中是“天下之大本”,和为“天下之达道”,只有中和一致,才能实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和谐天下。
故宫的保和、太和、中和三个大殿,分别高悬着三块牌匾,告诫统治者以至天下庶民,要永世传承中华文化之精华。一曰“皇建有极”,极是指中道、法则,意思是统治者建立政事要有中道,基本是不偏不倚,取中庸之意。二曰“建极绥猷”,意思是统治者承担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要承天而建立法则,又要抚民而顺应大道。三曰“允执厥中”,语出《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则是微妙难明的,惟有精心体察、专心守住,才能坚持一条不偏不倚的正确路线。简言之,就是言行要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三块牌匾一以贯之的,正是中华文化之“天人合一”的“天道”观念。陈来先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主流的治国理政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民为本,以合为本。可以说,与西方近代价值观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华文化强调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今天我们既要坚持这些“本”与“先”,当然也要关注那些“被先于”的内容;既要患寡患贫,更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概而言之,“天人合一、天人相通,民本为上、厚德载物,以仁为本、以和为贵,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天道”观念,乃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由此方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展开来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清廉从政、勤勉奉公,俭约自守、力戒奢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等。其中,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日新变革的创新精神,崇真求实、经世致用的实事求是精神,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协和万邦、睦邻友好的和平精神等,构成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贯彻始终的精神内涵。
《周易》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礼记》说:“凡举事,毋逆天数,必顺其时,慎因其类。”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王阳明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人与宇宙是一个整体;人心与万物一体相通,一气流通,原是一体,所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靠“心之仁”才可能,此即“一体之仁”;“一体之仁”使“大人者”“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为什么说强起来的中国永远不会有称霸世界的基因
按照“修昔底德陷阱”之说,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就不可避免。由此推论,强起来的中国,与世界第一强国美国也必然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为此,2014年1月22日在接受美国《赫芬顿邮报》子报《世界邮报》创刊号专访时,针对一些人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发生冲突的担忧,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基因,是内在成因,是根脉,是抗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因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基因,从而形成不同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人文性格和文化习惯。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民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因与根本特征。“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就是出自“天人合一、天人相通,民本为上、厚德载物,以仁为本、以和为贵,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天道”观念。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盖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决不肯轻启战争。”在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中,和平是个人心境的内在修为,也是一种关注黎民苍生的外在超越。这种根于“天性”、出于“修为”、成于“超越”的和平追求,就是中华文化的基因。
“礼之用,和为贵。”自秦汉时期实现大一统之后,“和”从价值层面跃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孙子兵法》是我国一部著名兵书,但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数百年前,即使中国强盛到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30%的时候,也从未对外侵略扩张。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里,中国频遭侵略和蹂躏之害,饱受战祸和动乱之苦。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人民深信,只有和平安宁才能繁荣发展。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人民勤劳、维护和平。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人民深知,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总之,爱好和平的思想已经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当然,有“地势坤的厚德载物”,就有“天行健的自强不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人民是崇尚正义、不畏强暴的人民,中华民族是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民族。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同时,中国人民也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14亿多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就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什么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是在“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道”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许多天然的契合相通之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具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朴素的思想因素。比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思想与共产主义理想,废私立公、贫富有度、与天下同利的思想与最终消灭私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张,以民为本、以政裕民、安民富民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万物自生、不信鬼神、重视人事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以道制欲、不为物使、俭约自守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克己奉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知行合一、以行为本、知易行难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道立于两、阴阳共生、物极必反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都有着天然的契合相通之处。
更为重要的是,既然秉持“天人合一”,就要坚定“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始终着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创造性提出“小康社会”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鲜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都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等思想的科学指引,也都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保民、安民、富民、乐民”等思想的滋养。正是因为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始终着眼于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信服和践行,指引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为当代中国找到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既然深信“天人合一”,必然崇尚“天下为公”。中国的发展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我赢你输的发展,中国人民深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建立更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同舟共济,和衷共济。中国人民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关乎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平是世界人民的永恒期望,犹如空气和阳光;发展是各国的第一要务,是文明存续的有力支撑。无人公然反对公平与正义,这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也关乎人的尊严。无人公然反对民主与自由,这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关乎个人的福祉。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六大要素,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相互支撑,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
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既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也完全契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逻辑链条。全人类共同价值,又正好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全人类共同价值契合着“天下一家”“协和万邦”“天下为公”等中华文化基因,呼应着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
因此,传承着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理念的中国共产党,必然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必然坚持胸怀天下、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中国共产党始终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不断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共产党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身,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永远不称霸。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初心,言行一致,坚定不移地倡导和践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着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不断前进。综上所述,读懂中国,就要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共产党,就要读懂中华文明、中华文化,读懂中国的“文化秘诀”。
【参考文献】
①陈来:《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2014年8月15日。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21年7月1日。
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国政府网,2021年11月11日。
作者: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叶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