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麟贺:法国总统四件国礼折射中法文化情缘-米乐m6平台

马麟贺:法国总统四件国礼折射中法文化情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405 次 更新时间:2023-04-21 21:43

进入专题: 中法关系  

马麟贺  

 

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独立自主的世界大国,中国与法国拥有众多共同利益和追求,彼此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呈现出多个维度,历史文化因素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开篇即深情回忆了中华民族和法兰西民族数个世纪的文明交往,并如数家珍般列举了孟德斯鸠、伏尔泰、巴尔扎克、雨果、莫奈、罗丹等法国人文艺术史上星光璀璨的名字。马克龙总统2018年首次访华期间,选择在西安大明宫丹凤门发表首场演说,表示法兰西民族长久以来将中国作为自己的“文明之镜”,而丝绸之路则将两大文明紧密相连。

作为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国礼在促进国与国之间、领导人之间的友好情谊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既可以表达对他国的友善姿态,又是对自身优秀文化精粹的绝佳展示。位于北京的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陈列着建国以来世界各国的国礼馈赠,生动叙说着新中国的外交历程,也直观地展现着不同地域文明的绚丽多姿样貌。总体而言,欧洲国家领导人倾向于选择摆件、器具、风景画等体现本国工艺水平或优美风光的艺术品作为国礼,法国的国礼则带有更鲜明的文化内涵,一方面青睐代表法国文化形象的名人塑像,另一方面选择体现中法文化纽带的物质元素。

《论语导读》:启蒙时代的“中国热”

2019年3月,习主席第二次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马克龙在尼斯送上一份珍贵的礼物——一本1688年出版的《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这本《论语导读》全称是《孔子与王家科学》,作者是17世纪法国医生和教士弗朗索瓦·贝尼耶。马克龙告诉习主席,这部著作的原著目前仅存两本,一本存放于巴黎吉美博物馆,一本作为国礼赠予中国。如今,这份礼物已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法国媒体指出,这件文物标志着欧洲汉学的开端。

众所周知,18世纪的法国发生了启蒙运动,其所提倡的“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后来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旗帜。这些价值观当中有着中华文化的印记,因为当时的欧洲曾出现“中国热”。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研究后发现,当时的法国思想家对中国的兴趣超过了隔海相望的英国。通过传教士带回的儒家典籍,伏尔泰发掘出“自由”的价值,用中国的信仰自由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禁锢;“欧洲孔夫子”魁奈品读出“平等”的价值,用中国科举制度的平等取士批判欧洲贵族的特权。马克龙赠送的《论语导读》,或许正是启蒙哲人怀着谦逊和敬意探索中华文化的起点。

雨果铜像:变局年代的中国情结

2015年11月,奥朗德总统第二次对华进行国事访问,向习主席赠送了一座雨果铜像,这座铜像由雨果故乡贝桑松的艺术家娜瑟拉·卡伊努创作。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已经成为法国的文化符号。他不仅凭借《九三年》《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经典作品蜚声文坛,而且因其人道关怀品格成为法兰西精神的象征。奥朗德选择雨果雕像作为国礼,除了展示法国的文化魅力,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雨果对中国有着特殊情结。

进入19世纪,工业革命的推进和世界体系的转型催生了“西方中心论”,18世纪的“中国热”开始退潮,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再受关注。但随着东西方力量对比的变化,西方人对中国的观感渐趋负面。在这样的背景下,雨果对中华文明依然抱有难能可贵的尊重和欣赏,“中国花瓶”等意象在其作品中不断出现,并带有丰富的美学色彩。然而,真正奠定雨果在中国人心目中地位的,是《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听闻英法联军在圆明园所犯罪行后,雨果站在世界公民的立场上发表了这篇激情澎湃的谴责信,展现了一位伟大人道主义者的风范。今天,对不同文明的平等尊重已成为中法文明伙伴关系的真实写照。

巴黎世博会淡彩画:晚清走向世界的尝试

2010年4月,上海世博会盛大开幕。前来出席开幕式的萨科齐总统为胡锦涛主席带来了一份别出心裁的国礼——一幅描绘1900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形象的淡彩画。在这幅画中,中国馆由五座建筑组成,外形分别模仿北京城墙、万里长城、孔庙等建筑。建筑的正门是一座厚重端庄的牌坊,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掩映在绿荫中,充满了浪漫典雅的东方格调。

世界博览会是工业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工业化时代体现国家力量的重要平台。被称为“世纪之总”的巴黎世博会吸引了5000多万人参加,取得空前成功,以至于同期举行的巴黎奥运会沦为配角。展览期间,中国馆内有能工巧匠展示陶瓷、丝绸、刺绣等手工艺品,吸引了大量参观者,旧时仅供王公贵族玩赏的中国奢侈品走入寻常百姓家。然而,相比于当时西方各国展示的精密器械、工程设备等产品,中国自然经济时代的手工艺品反映出与工业时代的巨大差距,人们仿佛可以从中瞥见封建制度的落日剪影。萨科齐总统带着这幅画出席在中国举办的世博会,是在向中国经历百年嬗变之后取得的伟大发展成就表达敬意。

邓小平工卡:近代中国的“革命崇拜”

1997年5月,希拉克总统访华,向江泽民主席赠送了邓小平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时期的工卡。这张工卡已经泛黄,由青年时代的邓小平亲自填写。当时的邓小平同80多名家乡同学在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毕业后,乘船赴法并在马赛登陆。由于经费紧张,“俭学”难以为继,邓小平只能选择“勤工”,其间辗转多个工厂。这张工卡就是他在第一家工厂施耐德钢铁厂做工的证明。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法国革命政治文化在20世纪初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近代中国的许多革命者,从参加“戊戌变法”的谭嗣同,到提倡民主革命的邹容、陈天华、章太炎、孙中山,无不深入研究并热切崇拜法国大革命。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的纲领性文件中就将“自由、平等、博爱”作为中国革命的精神目标。当时的法国是世界无产阶级运动中心,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工团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想观念竞相迸发,勤工俭学运动所秉持的工读主义理念就深受当时盛行思潮的影响。正是在法国,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等老一辈革命家对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有了深入直观的认识,逐渐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中华文化曾经启迪了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而法国的启蒙精神和大革命遗产又激励了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这种奇妙的历史情缘是中法关系独一无二的精神财富。

四件国礼,勾勒出中华民族与法兰西民族之间数个世纪的文明交往轨迹。法国长期流传着一种说法:中国人是“东方的法国人”,法国人是“欧洲的中国人”。中法两国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亲近性。一个重要共性在于,中法两国都是尊重历史的民族,都对本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强烈自豪感,而这份自豪感形塑着今天的价值取向。一方面,中法在历史上长期是各自地区最具文化辐射力的国家,这份文化自信构成了两国在新时期坚持独立自主的理念基础。另一方面,法国在悠久的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文明互动智慧。这份智慧,使得法国在面对像中国这样的政治道路和价值观念不同的文明大国崛起时,拥有更多理解、包容和尊重。法国几位总统向中国领导人赠送的国礼,正是两大文明惺惺相惜的生动反映。中法两国将在2024年迎来建交60周年,两国之间将如何续写历史佳话,令人期待。

 

马麟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来源:《世界知识》,2023年第8期。

    进入专题: 中法关系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27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世界知识》2023年第8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米乐m6平台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米乐m6平台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米乐m6平台的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米6米乐体育app官网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