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亚明 杨文帅: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米乐m6平台

郝亚明 杨文帅: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新时代民族工作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380 次 更新时间:2023-05-03 10:11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二十大  

郝亚明   杨文帅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新时代民族工作亟须思考如何推动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新时代民族工作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命题,可以从特征关联、原则遵循、路径选择三个角度予以阐释。从特征关联来看,新时代民族工作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融入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从原则遵循来看,新时代民族工作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作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应对各类风险隐患的基础保证;从路径选择来看,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不仅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更是一个关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治问题,民族工作要把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协同推进。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工作;中华民族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决心要在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使命担当。民族工作作为“国之大者”,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这无疑表明,在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战略安排、本质要求、目标任务、重大原则等内容都进行了深入阐释,这为以民族工作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导向和路径指引。基于上述意义,本文尝试将中国式现代化贯通民族工作的中心议题,从特征关联、原则遵循和路径选择三个方面考察中国式现代化与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内在联系性和统一性,以期为民族工作领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积极的理论探索。

一、新时代民族工作应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不仅如此,报告还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做了具体阐释,包括“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等。民族地区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国家现代化总体战略能否实现的大局。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为党的百年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在新征程中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仍然要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征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目的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即要推进“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地整体性实现现代化。在人口学的研究中,人口与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认为人口与发展密切关联,人口的变动取决于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对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人口规模巨大”不仅指向“14亿多的巨大人口体量”,也指向“56个民族的复杂民族结构”,因此,关注各民族人口现代化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就成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8.89%,相较于2010年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上升了0.4%。另外,近10年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达3700 多万人,相较于2012年增加了一倍多。今后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等特征将愈发明显,这就要求民族工作应根据人口现实制定相应的现代化策略,针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频繁和深化的趋势,探索建立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特征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其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以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这与西方式现代化有着本质差异。西方式现代化伴生大量社会弊病,在近些年日益显现出不可持续的特征,其中就包括不同族裔之间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国外有关数据显示,美国白人家庭的财富中位数是非洲裔的42倍,是拉美裔的23倍。分配不公不仅导致族际关系的日益紧张,还引发了更加严重的政治极化、社会撕裂、种族冲突等一系列问题,很大程度上动摇了现代化的稳定根基,而要在一个不稳定的多民族国家实现现代化几乎不可能。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防止两极分化”等关键语义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旨在避免重蹈西方式现代化的覆辙,决心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共同富裕。民族工作要始终坚守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深刻认识各民族共同富裕之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利用各民族追求共同富裕所产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特征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要正确把握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又特别指出:“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民族问题作为社会总问题的构成部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哪个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都会出问题。一方面,物质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要深入实施沿边开发开放、乡村振兴、兴边富民等发展战略,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夯实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精神能够发挥能动性作用,要通过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思想流毒、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式,不断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夯实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基础。民族工作要推动各民族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现代化,进而“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征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方式,意在达成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因而不走先发展后保护的老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聚居在边疆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宝贵资源。吉登斯认为,“环境保护应当被看成是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不是它的对立面”。民族工作要立足民族地区生态资源禀赋优势,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现代牧业、民族工艺等生态文明产业,探索富有民族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民族工作倡导各民族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其意义除了能促进各族群众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外,还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的重大意义。孟德斯鸠曾指出:“人们会看到治理了洪水之后,帝国的版图上的这两个最美丽的省份。这是通过人民的辛勤劳动建造起来的。”由此可深刻理解生态环境对中华民族建构和国家建构的深远影响。民族工作越能促进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越能团结动员各族人民积极参与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而随着各族人民现代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将更加稳固,这又能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民族地区的全面实践。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特征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关怀,中国式现代化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走的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在民族国家的范畴内,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世界民族国家政治体系之下,提出了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以全球视野观照倡导的“两个共同体”理念,摒弃了损人利己、国强必霸的传统现代化道路,是对西方式现代化 “共同体团结悖论”的有效破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这就要求民族工作在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时,也应当将自身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做好国际反恐合作、巩固和发展海外少数民族统一战线等工作,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安全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的现代化可以独自应对全球性风险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的现代化可以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工作致力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又可以转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团结力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此外,新时代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同样兼具“解决内部民族问题、迎接外部机遇挑战”的双重意义,国内解决民族问题、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辅相成。

二、新时代民族工作应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因此,要求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必须牢固把握“五个坚持”的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国内外敌对势力时常炒作或制造边疆民族问题以千方百计阻碍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这更加要求在以民族工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决遵循“五个坚持”的重大原则。

民族工作中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大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出,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事实上,党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八个坚持”“九个坚持”“十二个必须”等重要论述,都对党的全面领导做了始终如一的强调和阐释,民族工作需要将之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再次重申“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同时还提出了“坚持自我革命”的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这要求以民族工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民族工作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全面、系统、整体落实党的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政策,确保党始终成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其次,民族地区各级党委及干部队伍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革命,“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决策部署上来。

民族工作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毫无疑问,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成部分,民族工作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全面融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从理论层面看,民族工作要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遵循“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和“借鉴成功经验”等守正创新原则,深化“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钥匙”、“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等现代化理论探索,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的积极意义;从实践层面看,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地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完整地贯彻实施于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族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引导各民族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政治使命”,避免“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悲剧在中国再次上演。

民族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执政理念,要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民族工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终应落脚于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目的在于“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时至今日,边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水平相比过去有了巨大进步,但仍然与全国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差距,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还表现得比较突出,因此民族工作要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着力提升各族群众的现代化生活水平。迈上新征程,民族工作在广泛践行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等系列举措的基础上,也要结合党的二十大针对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实现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系列要求,支持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中进一步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寻求中国式现代化在各个地区的全新实践。

民族工作中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着重强调要通过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把国家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就为民族工作把握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原则提供了着力点和切入点。我们知道,民族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民族工作要千方百计加快各民族和各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治理民族事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制度政策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当然,民族工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绝非民族工作部门的一家之责,需要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的共同努力,合力增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例如,民族工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正确把握好“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四对关系,就既能以中华民族“一体” 增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又能以各民族“多元”增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活力。

民族工作中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斗争精神不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还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之一,“斗争”“斗争精神”等词语高频出现22次,其既是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要经验,又是新征程打开现代化事业发展新天地的重要依托。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一定程度上,相比于其他领域,民族领域面临着更加繁复的风险隐患。一方面,国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仍然复杂尖锐;另一方面,国外分裂势力利用所谓“民族问题”对中国进行持续打压遏制,各民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艰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把“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列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十二个必须”之一进行强调,而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置于“发展利益”之前,说明民族工作要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有祖国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现实环境,在谋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坚决开展民族领域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通过守好意识形态阵地、统筹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等举措,依靠顽强斗争争取中国式现代化在民族地区的伟大胜利。

三、新时代民族工作应贴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路径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如果从一体双翼的角度去理解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整体架构,“一体”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双翼”则是“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这个角度而言,着眼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支撑力量的新时代民族工作,就包含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双重内涵。新时代民族工作选择何种路径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立足于国家现代化的战略全局、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具体实际进行综合考量。

第一,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主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命题,而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的新要求。党中央的这两个重要阐述体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中国式现代化是方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目的,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二者的前提和保障,即“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民族地区是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这种薄弱性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可能体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民族地区现代化受民族发展客观差异、社会构成多元复杂等多重因素影响,极易引发涉及民族因素的政治问题,会从根本上动摇现代化建设的根基,这就要求民族工作首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任务中有“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这说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双重价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证和主要价值旨归。

第二,坚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旨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让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现代化建设,共同享有现代化成果。回顾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可以发现在各个阶段都体现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面对全国现代化建设百废待兴的局面,毛泽东同志指出:“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是整个国家的利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全国现代化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邓小平同志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西藏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西藏人民生活有了不小的改善,但总的讲还是处于落后状况,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都对民族地区推进现代化建设作了强调和阐释,1992年召开的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就提出“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直到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一以贯之地提出 “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政策举措,与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内容高度吻合,这表明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则性路径。

第三,坚持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中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框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方式,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则框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二者是同一过程相互促进的两个并重方面。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必须抓住民族国家的具体特征,认识到现代社会其实质是由一些纽带和联系交织而成的,“这些纽带和联系贯穿于国家的社会政治体系和‘民族’的文化秩序之中”。中国式现代化要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范畴下推进,“统一的”与“多民族”之间原本就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与之相对应,现代化进程也可能带来民族国家“建构的”与“解构的”之张力结果,而消减这种张力适宜的办法就是加强族际纽带,民族工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重正确处理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并重关系正是着眼于此。有学者就此认为,“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的构建有两个前提,一个是中国各民族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另一个是中国各民族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其中,“各民族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强调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重要性,而“各民族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则强调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性。民族工作只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在人心归聚中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进而更好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第四,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党的二十报告明确将“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列为到2035 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七个总体目标之一,并提出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命题,这就要求民族工作应当将法治要求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随着“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概念相继被写入宪法、党章及重要政策文件中,实际上已经确认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律共同体的属性,这一内在属性决定了民族工作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法治现代化是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提供法律保障,让各族人民都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共同奋斗。“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内容除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现代化之外,还包括民族地区各民族群众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和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民族工作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民族事务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之治的稳固保障。

第五,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发展问题,但必须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下才能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并且要求“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民族领域是国家安全问题的多发场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还面临着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等的诸多威胁,而当前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还不够牢固,防范各类重大风险隐患的安全机制体制还不够完善。这就要求民族工作能够统筹发展和安全,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全过程,从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健全国家安全体系等多个方向发力,持续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切实维护好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全球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家安全问题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深受外部势力介入”的特征,要求民族工作在做好国内安全工作的同时,也要同步做好国际安全工作,要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做好重点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群体等的工作。

四、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时,不仅设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这一前提条件,还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目标。不论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意蕴,都指明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息息相关,民族工作作为“国之大者”,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进程中能够且必须发挥关键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被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有学者在考察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后也认为,“内聚团结”的民族基础是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变量,“中国人共有的‘中国式的’深刻的团体意识加强了中国正在发生的现代化变革”。因此,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民族工作的使命责任。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关乎民族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重大议题。党的二十大明确强调,要以“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国式现代化蕴涵的“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治理”等价值导向,要求在民族工作领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立足于民族地区现代化的特殊条件,又要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统筹于国家现代化的整体布局乃至全球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今天,各民族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还较为薄弱,现代化道路上还面临着诸多重大风险隐患的考验,可谓任重道远。民族工作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凝聚中华民族“四个与共”“五个共同”等共同体力量,奋力推动各民族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

 

郝亚明,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杨文帅,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

来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二十大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民族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47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米乐m6平台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米乐m6平台的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米6米乐体育app官网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