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海榕 郑济洲: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米乐m6平台

赖海榕 郑济洲: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770 次 更新时间:2023-06-04 16:28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传统文化  

赖海榕   郑济洲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辩证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重要的文化资源。中国式现代化赓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彰显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底蕴。

古今中西之辨: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境遇

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推进现代化的事业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由于中国独特的具体实际和文化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底蕴。

(一)“古今之变”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觉

探赜党史,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一条线索鲜明可见,即在扬弃的文化方法论下,吸收、借鉴、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推进党领导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越发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根”和“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沃土和精神根基。

(二)“中西之别”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信

“古今之变”在时间维度的变迁中,激发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中亟须重视传统,利用好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而“中西之别”是在空间维度的差异中,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正视西方的资源,做好“洋为中用”。

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在世界现代化大势中找寻到共性的原则、要素和方法,但更需要在中国的民族特色中找到其发展的遵循、范式和规范。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摒弃“全盘西化”的错误思维,在“中西之别”中,明确发展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边界和张力。

(三)“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遵循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指导下,推进、发展与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符合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两个结合”在理论基础层面规范着中国式现代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世情、国情、党情的现实场域去回答中国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同时从赓续历史的层面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两个结合”的方法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指导下,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在夯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底蕴中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文化基因: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具体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与特征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其特定的国际环境、具体国情和民族特色。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历史耐心”中稳中求进

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实情,决定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可以实现的。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行稳致远需克服一切形式的功利、虚华,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笃定心志。在具体的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前进道路上从容不迫、守正创新,不为一时之名所惑、不为一事之利所急、不为一言之誉所扰。

(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均富”与“民本”理念的当代发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内嵌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天下大同浸润着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推进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推进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使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民族夙愿具备了物质基础和现实可能。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中和”思想在新时代的赓续

有异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追求“物—我”合一,中国人追求“客体”与“主体”相协调、相和谐,而不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紧张中斗争、以致分裂的结局。

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一大弊端就是,使本应全面发展、丰富多彩的人受到资本裹挟,退化为单向度的、物质主义过度膨胀的人。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中国传统“中和”的方法论,在丰富人民物质财富的同时,注重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目标,也深刻彰显了中国智慧。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天人合一”到“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在把自然视为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的同时,重视人在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首创精神。中国自古以来秉持“人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主体认知,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在互动、交融中形成共生、互成的“生命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主张对自然资源的善用、妙用,唯有如此,方能保障自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资源。在非对抗性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人在自然界的和谐生存状态。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张力

在困难面前,西方社会所选择的方式更多的是“零和博弈”,而中国共产党则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的理念中,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为世界谋大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社会谋善治的理想。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而不同”的共赢理念,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建超越文明固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实践理路

守正创新,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续生命力的方法论指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理路。中国式现代化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对中华传统文化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两有”:对中华传统文化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

面对中国古代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中国式现代化在坚持传承、保护其优质部分的同时,其重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扬弃”方法对它们进行“去粗取精”。在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对中华传统文化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地输出文化资源,中国式现代化亦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实现守正创新。

(二)“两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相协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相协调。这是“传统”的现代性调适过程。

(三)“两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后,能够形成为新时代所用的崭新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彰显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深度和实践魅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中,挖掘、传承、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5期p9—p10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摘自《毛泽东研究》2022年6期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传统文化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341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米乐m6平台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米乐m6平台的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米6米乐体育app官网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