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2日,党中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全面回顾了陈云同志伟大、光荣的一生,高度评价了陈云同志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格,号召全党学习和发扬陈云同志的革命精神,坚定不移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一、高度评价陈云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陈云同志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就担任党中央的领导工作,经历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参与了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许多关键时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陈云同志的丰富革命经历和重大历史功绩,奠定了他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陈云同志各个时期的革命活动和历史贡献都作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陈云同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顽强奋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陈云同志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陈云同志为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三句话,是对陈云同志70年革命生涯的精辟概括和总结。
讲话特别强调了陈云同志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同志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第一书记、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等重要职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积极支持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改革开放,并以自己长期领导经济工作的丰富经验,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发展。他高度赞扬和评价改革的意义,鼓励改革要大胆探索。他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要有意识地发挥和扩大市场调节作用,探索符合实际、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他积极支持和推动对外开放,关心经济特区建设,主张利用外资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他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强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他提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培养德才兼备的青年干部队伍。他历来强调从严治党,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著名论断,要求坚决维护党规党法、整顿党风。他支持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主张,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作出巨大贡献。他始终以高度自觉的党性原则,坚定维护邓小平同志在中央领导集体中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同党和人民同心同德。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陈云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每一个重大关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的卓越贡献,永远镌刻在党和国家历史的丰碑上。
二、精辟概括陈云同志五个方面的革命精神,向全党提出“五个一定要”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20世纪中国苦难而辉煌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优秀共产党人。陈云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党的领袖人物的精神风采和人格魅力,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精辟概括了陈云同志身上表现出来的崇高风范,号召全党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即:坚守信仰的精神,党性坚强的精神,一心为民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刻苦学习的精神。这五个方面集中诠释了陈云精神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联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际,联系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对这五个方面的精神作了深刻阐述,并向全党提出“五个一定要”的学习要求。
关于学习陈云同志坚守信仰的精神。这是陈云同志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他对共产主义笃信终生,不仅自己不曾动摇过,而且反复强调和要求全党都要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今天,我们学习陈云同志,就是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练就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关于学习陈云同志党性坚强的精神。在党的原则问题上,陈云同志从不做老好人,总是旗帜鲜明地与危害党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不妥协的斗争,坚决捍卫党的利益和根本原则。他一生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在严守党的各项纪律和规矩方面,堪称楷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反对“七个有之”,就是要发扬纪律严明这个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不断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今天,我们学习陈云同志,就是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不断锤炼党性,不断加强纪律建设,坚定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
关于学习陈云同志一心为民的精神。在陈云同志的心中,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在人民群众面前,陈云同志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视自己为普通一员。他经常说:“我们是党员,在党的领导下,适合老百姓的要求,做了一点事,如此而已,一点不能骄傲。”陈云同志为我们树立了人民公仆为人民的光辉形象,树立了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他重视做群众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对于我们深化和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抓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很有借鉴意义。今天,我们学习陈云同志,就是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坚持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努力解民忧、办实事,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汇聚强大力量。”
关于学习陈云同志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实事求是这四个字,陈云同志琢磨了一生,践行了一生,体会最为深刻。他强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依靠调查研究作决策,是陈云同志践行实事求是的有效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反复证明,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成败的关键。”今天,我们学习陈云同志,就是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把实事求是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经常、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把真实情况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观规律认识得更透一些,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下扎实的工作基础。”
关于学习陈云同志刻苦学习的精神。陈云同志是党内刻苦学习的典范。他出身贫寒,只读过小学,但他靠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锤炼出卓越的思想理论水平和高超的解决问题能力。陈云同志尤其重视学哲学,他总结提出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就是对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一种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概括,是他几十年实践经验的哲学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陈云同志提倡学哲学、用哲学的事例,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努力把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今天,我们学习陈云同志,就是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自觉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做到学以益智、学以励志、学以立德、学以修身。”
伟人已逝,精神永存。陈云同志上述五个方面的革命精神,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陈云同志身上表现出来的坚定理想信念、坚强党性原则、求真务实作风、朴素公仆情怀、勤奋学习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三、永远铭记老一辈革命家的历史功绩,把他们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非常珍惜自己的历史,都无一例外对自己历史上的伟人给予崇高的地位、无限的敬仰和永远的怀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势中产生的伟大人物,都是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敌入侵、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卓绝斗争中产生的伟大人物,都是走在中华民族和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伟大人物。”他们的一生,与我们党的历史紧密相连;他们的思想,凝炼了一个时代先进文化的精华;他们的风范,铸就了中华民族所以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把伟人们研究好、宣传好、维护好,对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老一辈革命家的诞辰纪念活动,作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认真对待。在前年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在去年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在今年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都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立意高远,精辟深刻,充满感情,营造起缅怀老一辈革命家丰功伟绩、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崇高风范的浓厚氛围,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受教育。
对老一辈革命家们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们未竟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毛泽东同志曾这样强调:“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邓小平同志嘱托全党:“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陈云同志勉励说:“我们国家有现在这样的局面,来之不易。它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流血牺牲、艰苦奋斗换来的。”“把中国经济搞上去是大有希望的,社会主义中国是大有前途的!”我们可以告慰他们的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团结奋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郑重表示:“伟大的事业呼唤着我们,庄严的使命激励着我们。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最好纪念。”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 来源:《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