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年还是要进行调查研究工作”,这是毛泽东同志振聋发聩的宣言。回望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历史,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深入开展。怎样认识调查研究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掌握好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是我们开展好主题教育、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必须回答好的重要问题。
一、党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是在汲取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我们党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和实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同时又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在探索实践中,我们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而调查研究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贯穿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全过程。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阐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从实践到认识,只有通过深入实际的调查,才能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只有通过科学的分析,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而理论回到实践中去,也要通过调查研究,使理论与客观实际相结合,从而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并检验和发展理论。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应有之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集中体现。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了调查研究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指出“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只有通过深入群众的调查研究,才能把群众作为实践主体获得的感性认识、创造的实践经验、发现的实际问题收集归纳起来,才能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也只有使这种真理性认识和科学决策为群众所掌握,才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实现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
调查研究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键环节。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理论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革命也需作调查研究工作,首先就要了解中国是个什么东西(中国的过去、现在及将来)”,即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中国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我们又要通过调查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实现“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调查研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性环节。
党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还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养分。毛泽东同志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和实践,就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他强调领导干部要亲自到基层调查,“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在《矛盾论》中用了《孙子兵法》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说明要了解作战双方的实际情况;他用“唐朝人魏徵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来说明片面看待问题的错误;他用《水浒传》中宋江三打祝家庄的事例说明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表示“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第三次就打了胜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和实践,也充满了中国智慧、中国风范。他多次批评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引用墨子“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强调领导干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这些都使我们党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
二、重视调查研究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调查研究是我们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路径和强大武器。在近代中国那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国家,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如何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在世界历史上没有成功的先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没有现成的答案。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实践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成功经验,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党践行和推动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在大革命时期和第一次土地革命前期,毛泽东同志通过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对农民问题、阶级斗争、革命根据地建设、土地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相继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兴国调查》等文章,作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进一步指明了革命的方向,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调查研究逐步上升到战略全局,涉及城市和农村、军事和经济、国内和国际等多个层面。毛泽东同志不仅自己注重调查研究,而且号召全党开展社会调查,把调查研究应用于党的全部工作,强调“对于中国各个社会阶级的实际情况,没有真正具体的了解,真正好的领导是不会有的”。通过延安整风,大兴调查研究在全党蔚然成风,这对于转变党的作风、加强党的建设、加速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调查研究更成为我们党的有力武器。建国初期集中调研土地关系问题、1956年毛泽东同志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一起连续听取国务院多个部门汇报、1961年被确定为“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面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他生动地形容调查研究的重要作用:“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产生了《论十大关系》、农业六十条、工业七十条、商业四十条等重大成果,各条战线先后制定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工作条例,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调查研究,改革开放的若干重大决策也都源于他对世情国情的深入研究和科学判断。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面临着走向何方的重大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到东北地区进行调研形成的“北方谈话”,呼应了当时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发全党工作重心转移之先声。正如他后来所说:“我在东北三省到处说,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此后,“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都是在他长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中形成和提出的。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党内外出现的非议、指责、怀疑特区政策甚至将许多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的倾向,1984年邓小平同志对经济特区发展成就及面临问题展开调研,表示“办经济特区是我倡议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够成功,我要来看一看”,通过深入调研得出了“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的正确认识,并确定实行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对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起了重要作用。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同样非常重视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江泽民同志将调查研究作为转变党风的关键,并在深入全国十余个省(区、市)开展调查研究、召开30余个不同形式党建工作座谈会的基础上,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系统化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调查研究是“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的重要途径”,强调要通过深入调研“不断把握科学发展的主动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是在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中一步步向前推进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思想观念上,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都要求我们的领导工作和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在历史传承上,他指出“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在实践要求上,他指出“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在方法要求上,他指出“要遵循调查研究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调研方法,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和效益”;在能力要求上,他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制度要求上,他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必须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为什么要坚持调查研究、怎样做好调查研究等重大问题,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为全党树立了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这是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到基层调研常常说起的一句话。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中央八项规定,率先垂范把“要改进调查研究”摆在首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年年去、常常去,看真贫、扶真贫,不断完善扶贫思路和扶贫举措。他将调查研究贯穿治国理政全过程和各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出台,无不是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之后的决策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后提出来的。他曾谈起新发展格局的提出过程:“我在浙江考察时发现,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循环。当地不少企业需要的国外原材料进不来、海外人员来不了、货物出不去,不得不停工停产。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采取的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的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无不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带头调查研究付出的心血和获得的智慧。
三、大兴调查研究是当前全党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
大兴调查研究是当前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指出,新时代推进调查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攻坚克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这“五个必须坚持”,为我们当前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法。
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开展调查研究不是为了作秀,而是为了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同时,要深刻理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自觉向群众学习,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总之,就是要“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以利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是为了掌握真实情况,是最不能“务虚功”的。这就要求我们到基层一线听真话、察实情、出实招,既报喜、又报忧。与此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调查研究具体工作,既要避免调查研究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隔山打牛,成为只存于纸面的“假调研”;又要避免调查研究成为没有理论指导,缺乏目的、没有成效,只是为了调研而调研的“瞎调研”。要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于调查研究始终,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指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我们强调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就是要善于使用调查研究这一武器,把解决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推动理论创新的突破口,聚焦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在深入调研中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真正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
必须坚持攻坚克难。“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在调查研究中,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勇于涉险滩、敢于啃硬骨头,切实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困”和“难”就是当前我们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制约工作质量和效果提升的主要瓶颈。我们要善于通过调查研究,对矛盾和问题紧抓不放,聚焦“困”和“难”持续用力,切实打通淤点堵点,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各项工作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搞好调查研究,就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善于用全面的、联系的、系统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来源:《机关党建研究》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