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经验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重要思想,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开展了大量调查,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辟了成功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邓小平同志指出,“只有调查研究,你心中才有数”,正是建立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作出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准确把握了中国这一最大的实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非常重视调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是在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中一步步向前推进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研的脚步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和坚持调查研究,注重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形成科学的调研理论和工作方法。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把握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全面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诉求,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过去的成功离不开调查研究,未来宏伟目标的实现更离不开调查研究。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
全面深入占有材料确保调查取得实效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明确要求:“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调查研究求得实效,必须全面深入占有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调查是前提,没有全面的调查,不能全面深入占有材料,研究便无法开展,更谈不上贯彻落实。因此,调查是第一阶段和首要环节。只有坚持实事求是,贯彻群众路线,强化问题意识,才能全面深入占有丰富的材料,确保调查取得实效。
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调查要看到真相、听到真话、得到真心、取得实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调查必须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不折腾、不作秀,不走马观花、不点到为止,不搞形式主义。否则,不仅掌握不了真实情况、得不到有价值的信息,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滋生腐败,损害党的形象,破坏干群关系。马克思指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能否全面深入地占有材料,决定了调查研究的可信度和有效性。调查务求“深、实、细、准、效”,既要身入基层、心到基层,还要深入基层。要到基层一线去,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局面打不开的地方去,体察实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不仅要听相关部门的报告,更要多听没有准备的汇报。不仅要认真地听,还要实地看,要“亲口尝尝梨子的味道”,“深入”是获得一手材料的必要条件。同时,必须全面占有材料。要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既要调查机关,又要调查基层;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全面、真实的情况,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对策。
贯彻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调查研究必须贯彻群众路线。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离开了以人民为中心,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调研,没有任何意义。调研的效果怎样、成效几何,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也理所应当是最权威的评判者。要坚持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正如李强总理所言:“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党员干部不沉下身子,不深入基层,不重视汲取群众智慧,便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调研前,要广泛倾听群众呼声,了解民情,确定调研方向。调研中,要深度参与群众生活,摸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通关密码”。调研后,要认真研究分析,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决策部署,拿出“实招”“硬招”,调研成效交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和评判。
强化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先声,增强问题意识,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问题意识到不到位,能不能抓住关键问题,直接决定调查研究工作的成效。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促进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只有明确问题,才能以清晰的认识找准调查研究的核心要点,用准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抓准调查研究的结果成效。要带着问题去调研,调研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要有靶向和目标,没有问题的调研,便失去了方向,无所适从。因此,调研前必须清楚地把握好需要调研的问题,需要了解的情况,这样目标明确、问题清晰,在调研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就像是无头苍蝇一般,乱飞一气。同时应当明确,带着问题去调研和通过调研解决问题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带着问题的调研才会发现真问题,而通过调研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解决问题是调研的最终目的。如果找出问题后就束之高阁,既不及时回应,也不跟踪问效,将调研成果停留在纸面上,这样的“调研”就毫无价值。
科学分析研究确保真正发现问题
调查研究,包括调查与研究两个环节。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关键。调查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考查和查证来了解客观事实真相的一种感性认识活动,研究则是通过对调查得来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理性认识活动。调查研究不仅要调查,还要研究,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比调查本身更重要。从开展调查研究的实际情况看,有调查不够的问题,也有研究不够的问题,而后一个问题可能更加突出。对调研材料的科学分析,需要在思维方式上坚持系统观念,在分析方法上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要多方参与、集思广益。
在思维方式上要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调查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因此,调查过程完结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调查材料无论多么全面,调查过程无论多么具体,只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在对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坚持系统观念。一方面,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局部和全局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如果不从全局、整体去考虑,就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顾此失彼。同时,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宏观和微观的关系。微观是宏观的基础,宏观是微观的环境。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既总体分析面上的情况,又深入解剖麻雀,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和工作方案。
在分析方法上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调查得来的大量数据信息只是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而要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发现问题,必须进行再处理。在进行分析研究的时候,并非材料越多越好,信息量越大越好,而是应该尽可能化繁为简,留下最实用的信息,要对调研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加工、精加工,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从中把握特点规律,拿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在分析方法上要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量方法更多地用于描述总体的分布、结构、趋势及特征,以及揭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验证已有的理论假设等,而定性方法则更多地用于揭示现象变化过程、现象内在联系、调研对象的主观认知,诠释行为意义,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等。定性与定量分析各有优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没有定性分析的定量是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分析使得定性分析更科学、更准确,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
在研究过程中要多方参与、集思广益。调研是了解客观事物真相的重要途径,是把握事物内在规律的桥梁。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不能很好地深入研究,不能真正发现问题,或者不能发现根本问题,只是看到了细枝末节,那就是舍本取末。抑或是看到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却忽略了共性的问题,就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因此,对调研材料进行深入分析,找到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把握共性和个性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单凭个人或单方面的力量往往不足以胜任。既然“研究”的环节如此重要,必须下足功夫,来个“八面来风”,集思广益、汲取多方智慧。一是充分利用调研团队的力量,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聚焦调研主题,通过小型会议、个别谈话、集体讨论等方式进行。二是尽可能全面听取涉及各方利益的相关人员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各方利益主体,在攸关重大利益的问题上,还需要第三方的介入,务求做到公平公正,防止既当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情况出现。三是可以借助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必要时引入专家论证,特别是一些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问题,更需要充分吸收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运筹帷幄提出建议确保真正解决问题
调查研究是手段,解决问题是目的。促进调研成果转化落地,是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如果调研成果不能贯彻落实的话,那么调研就毫无价值,就是在做无用功,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甚至错过解决问题的时机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势必造成严重后果。要想根本解决问题,需要抓住重点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研判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抓住重点问题。真正解决问题绝不能搞形式主义,浅尝辄止。对于调研发现的诸多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主有次、有先有后。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许多对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某一具体矛盾,又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别,想问题、办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中,要瞄准重点问题,找到矛盾显现的爆发点,进而找到解决矛盾不力的软肋。解决问题还要深入,不能浮于表面,要避免“出丑”的事不改、“棘手”的事不做,防止出现只要问题和措施“入了档、签了字、上了墙”就万事大吉的形式主义。真正解决问题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要杜绝“到站歇脚”和“一阵风”等不良心态,设立时间表和路线图,常态抓、长效抓,持之以恒,谨防虎头蛇尾。要敢于动真碰硬地“亮剑”,让群众“观其行”“评其效”,避免“以材料、报表等论英雄”,力戒形式主义,真正深入持久解决问题,形成长效机制。
兼顾需要和可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真正管用,具有可行性。有些做法,在局部或少数地方可能行得通,但在面上不一定推得开。有些做法不一定成熟,但在面上可能有很强的代表性。这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有些措施理论上行得通,但实践中由于成本太高无法施行。因此,政策建议既要注重创新性,又要注重可行性;既要注重规范性,又要注重可操作性。调查研究要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将调查研究的结论和建议加以贯彻落实要兼顾需要和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拿出符合实际、可行性强的对策,真正实现“调”以务实、“研”以致用,才能让调查研究成果更好破解难题、推动工作。如果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罔顾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举措“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其实由于“假大空”,并不具备落地实施的可行性。
分门别类贯彻落实。对于那些研究成熟、方法明确的要迅速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落实举措,注重时效性,不能久拖不决。对于尚未研究透彻的要及时听取各方意见,不断调整完善,推动尽快形成举措加以落实,已经形成举措、落地实施的要跟踪问效,调整优化,切实把调查研究的“问题清单”变成工作实绩的“成效清单”。同时,尤其要注意研判“新问题”,在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中要留意可能出现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预判可能出现的新问题。“风起于青萍之末”,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往往反映了事物发展趋势。能否及早觉察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趋势,是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具备领导能力的标志,也是检验调研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能在事物的发展出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时,提前做好预判,提出工作预案,不失时机地作出正确判断,就能牢牢把握领导工作的主动权。
【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及治理效能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22fr003)成果】
作者: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宁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