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闲来笔潭》,感到是一部很独特的书。
这部书的独特,在于很自然地传达了作者的政治胸襟和人文情怀。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政治家写的书。作者是领导同志,他退休后写这本书,无论记事还是虚构,无论抒情还是说理,始终体现了政治家的胸襟和风范。同时,这又是一部充满文化情趣的书,或者说是体现作者人文情怀的书。书中所收随笔、小说、绘画,体现了作为政治家的艺术旨趣和文化追求。
那么,书中的政治胸襟和人文情怀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它们是分隔开来各说各话吗?读后觉得不是,而是互为补充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就是全书从头到尾体现出来的鲜明的群众立场。这一点很重要。全书是从群众立场出发,来传达自己的政治胸襟,来升华自己的人文情怀的。
因为拥有群众立场,所以全书写得很平实,充满细节。这一点给人印象很深。
比如,作者名字的来历;上大学时的46元钱,谁给了20元,谁给了18元,谁给了8元,记得一清二楚。还有当武汉市科委主任时,一个工作人员顺道给孩子两个西瓜;家里生活困难,到商店里买从制革厂从猪皮上刮下来的油炒菜。1992年鄱阳湖发大水,不得不依靠农场的犯人抢险保堤坝,宣布三条:第一,把猪都杀了,让犯人吃饱,有病的给治病,不要累死人;第二,干警划分责任,每人包一段,检查“泡泉”,发现了及时处理;第三,给犯人宣布政策,在抗洪中表现好的可以依法减刑、假释。当江西省长时接群众来信6.9万件,批阅4700多件,写山东经历的“信访局长”那篇,写的都是关于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小事,为企业改制四次到济南国棉二厂的所见所闻等。还有那篇题为“梦”的随笔,说自己在武汉市长任上做梦,梦见放开蔬菜价格,被老百姓骂醒了,还抹眼泪。这些记叙,都反映了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对细节的追求和执着。
读到这些细节,从头到尾的感觉是什么呢?就是作者是来自普通群众,甚至是困难群众的领导干部,在当领导干部以后,思想感情始终保持普通群众的本色。也只有对生活有爱,对群众有情,对工作有心的领导干部才会记得住,愿意写并且写得出这样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这既是政治胸襟,也是人文情怀。细节是最有说服力的,细节记述平凡,也蕴含高尚,才有说服力,也只有通过细节体现出来的高尚,才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也只有细节串起来的情感逻辑,才是真实的和有说服力的。比如,“岁月难忘”多次提到,作者对群众来信的态度,其中说,“我对因家庭贫困而不能继续学业有切肤之感,对这类来信总是设法帮助”。这种感情无疑来自自己的经历。在成为领导干部以后,对待群众诉求,他换位思考,就很自然,也很真实。还有,书中谈到姐姐请自己帮忙,但作者从原则出发拒绝了,随后有一段议论说得很实在:“说心里话,有时感情和原则之间很矛盾,但也只能从原则出发。”作者说这个话,看起来不高调,但给读者的启发,对一般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影响,却很实在。这就是细节的作用。
“岁月难忘”附录的作者夫人张锦裳的《相伴五十年》,其结尾几句可以说是对这部分内容点了题。文中说,“回忆这些东西不是要留下什么,而是希望后人了解我们过去曾经有过的那段艰难经历,从而能够关心和理解群众的疾苦,更加珍惜现在,更好地向前看。希望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忠于党、忠于人民,绝不忘本。”这段话既是作者夫人的愿望,我想,也是吴官正同志记述若干细节的初衷。正是这种群众立场,使作者的政治胸襟和人文情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关于“读书随感”几篇,和“岁月难忘”的风格好像形成明显反差,但实际上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读书随感”中的几篇,可以看作是作者对自己的从政理念的升华,是从真善美,从人格修养不同角度,来沉淀,来总结自己的工作,很有境界。第一篇谈美学,结论是“以审美之心悟美,则现实和未来都是美好的”;讲古希腊文明那篇,落在求真知上面;“参观贝村的联想”、“也说欲望”,实际上讲人生观价值观,涉及到善。还有“评读四位美国总统”,是讲领导者的胸怀品格。这些,都是作为政治家的思考。是作为政治家的人文情怀。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对“岁月难忘”的一种理性总结。因为拥有这样的人文情怀和政治胸襟,就比较容易悟透一些深刻的人生道理和政治道理,能够把自己的感情立场摆到普通群众的位置,进而才能写出那么多从政经历中一件件鲜活感人的细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政治胸襟和人文情怀,是可以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就是群众立场。统一好了,对从政、做人、为文,都有好处,可互为补充。这是读《闲来笔潭》的主要体会。
(作者为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来源:《北京日报》2013年0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