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木然。本文节选自《工业4.0大革命》(3月份出版发行)
日本和德国很多相似的地方,日本人和日耳曼人一样,都是o型血为主体的人群,性格长处也很接近:敬业、认真、韧性和责任心;也同样都崇尚武力、好战勇猛,有强烈的征服欲;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后起之秀;当然也都大肆屠杀其他民族,侵略过周边国家……
但即使是亲兄弟,人生也往往大不相同。为什么两个国家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为什么同为先进的工业国家,工业4.0的大旗却被德国先扛了起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我们很有必要深入的学习一下两个国家的发展路径。
先从两个国家开始崛起说起:
1870年,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指挥下普鲁士击败了法国,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当年领土约61万平方公里,人口4000万,工业产值占世界13.2%,在英国(32%)和美国(22%)之后,居世界第三位。此时,日本明治维新刚刚开始三年,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人口3300万,但此时它的工业产值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这个时候德国远远强于日本。
到了1900年,德国工业产值占世界16%,依然排在美国(30%),英国(20%)之后,德国人口5600万,居欧洲第二位。日本经过32年的明治维新和甲午战争,吞并琉球改冲绳县、并强占中国台湾作为殖民地,此时人口达到4000万,面积37.7万平方公里(1879年)。
当时的世界格局如果用gdp来表达是这样的:美国23.6%,英国18.8%,德国17.9%,俄国8.8%,法国6.8%,日本2.4%(而且农业占了大头),德国是日本的7倍半,差距依然较大。
1905年日本战胜了沙俄,得到了库页岛的南半部;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鲜,但日本与德国的经济差距基本不变。此时德国人口为6700万,日本约5000万。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遭受了极大损失,180万人战死沙场。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让德国失去13%的领土、10%的人口。盛产煤、铁的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纺织中心西里西亚大部分割给了新独立的波兰,剩下的东普鲁士与本土互不连接,海外殖民地约330万平方公里全部丢失。战后德国面积变为53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万,其工业产值占世界的比重降为9%,还要还要支付大量赔款。一战使德国被洗劫一空,同时也埋下了德意志的民族仇恨。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和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战争期间,日本工业飞速发展,1919年,产值占了世界2%,并委任统治了原属德国的南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中国的青岛也在此时被规定由德国转交给日本!
此时日本和德国差距明显缩小,但战败的德国仍然强于战胜国日本。
但是一战后,在美国资本扶持下德国经济开始恢复,1927年和1929年,重新超过英、法,回到了世界第二位。当然,1929-1932年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各国打击很大,美、英、法、德、日、意都受到了影响。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经济又开始恢复(这一点确实要客观评价希特勒)。1937年,德国又占世界工业产值12%,居世界第三,第二为苏联,占13.7%(两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工业)。此时日本为4%,居世界第六位。德日差距进一步缩小, 但是日本海军实力超过德国,这也是日本唯一领先的一项。该年,德国人口与日本持平,都是7000万。
但是,跟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德国打击是毁灭性的:700万人阵亡;东普鲁士划给苏联,改名加里宁格勒州;奥德河以东10万多平方公里割给波兰;更惨痛的是,剩下的土地被分成两个德国,东德10.8万平方公里,西德24.8万平方公里。虽然二战对日本的打击也很大,死亡310万人,吐出了库叶岛南部、朝鲜和台湾,但还不至于四分五裂!此时日本依然拥有琉球群岛,并全国处于美国保护下。
1950年在美国的援助下,德国、日本的经济基本恢复。这一年,联邦德国gdp为233亿美元,日本为107亿美元,西德为日本的2倍,居世界第五位,日本居世界第八位,日本此时不仅同德国差距进一步缩小了,而且开始了全面赶超西欧的时代。
一切来的太快了:日本的gdp在1966年超过英国、在1967年超过法国、在1968年日超过了联邦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苏联!而这一年,正是明治维新100周年。此时日本终于超过了德国!此时日本在钢铁、汽车、造船、海外纯资产等方面都超过德国。德国只有机械制造和对外贸易两项领先。
1990年以后,由于苏联的崩溃,德日两国的gdp分布居世界第三、第二位。但日本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2000年,日本gdp为4.77万亿美元,占世界14.7%,德国为1.88万亿,只占世界6%,日本是德国的2.5倍,人均是德国的1.6倍,此时德国虽然统一,但东德gdp只占全德7%,微不足道。直到2005年,日本gdp为4.99万亿美元,德国为2.85万亿美元,日本是德国的1.8倍,人均是德国的1.15倍。
这就是历史,真是风水轮流转,一百年河东一百年河西!
在近代史上,德国好几次向世界霸主发起过冲刺。但是都失败了,为什么呢?
德国的教训:俾斯麦之所以没有一味扩张,因为他知道普法战争后德国的疆域已经到了欧洲列强能够容忍的极限,但后世的德国人被扩张冲昏了头脑。假如希特勒在二战时不进攻苏联,它其实已经完成了复仇……
德国的科技一直是世界最强的,获得诺贝尔奖的德国人是美国人的3倍;是德国人最先开始研究原子弹的,犹太人很聪明,但希特勒却要逼的大批犹太科学人才流亡美国,很多可以搬动的工业设备、精密仪器和大量技术资料则落入苏联手中,肥水全都给流了敌人田!这一切都缘于畸形的民族主义和个人的野心!国虽大,好战必忘!(以上内容有摘自《一百多年来德国和日本实力对比的分析》)
所以:科技引发争夺,争夺触发大战,大战塑造格局,格局引起反思。正是因为德国遭受的创伤太大,所以德国的反思是最深刻的,而日本呢?虽然同是战败国,但是日本没有被彻底打垮,所以日本也没有真正的反省!不得不说,这是日本的遗憾,也是历史的戏剧性。
历史跟人生有时是一样的:一时的得势往往注定一生的失败。摩根斯坦利分析师任永力的文章《德国制造与日本制造》指出,虽然德国和日本是许多人心目中并驾齐驱的工业出口大国,made in germany和made in japan是难以超越的金字招牌。然而,情况逐渐悄然变化,德国出口业一路高歌,日本却不断受挫。德国出口业以其扎实的竞争力坐上了世界第二的位置。
进入21世纪,日本经济基本在处于零增长,德国却稳中有长,再加上欧元不断升值,以及德国在制造业不断积累,终于引发了世界新一轮工业革命,日本的领先地位岌岌可危!
水木然点评:德国和日本的第一轮较量,日本凭借机遇上位,实力方面压倒了德国。但是:比机遇更重要的是实力,比实力更重要的是态度!德国就是依靠端正的“发展态度”完胜日本!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两个国家的“发展态度”。
首先,德国和日本的“出口战略”是截然不同的。日本惯用的是一种“入侵”式的出口。如1969年美国进口的钢铁42%来自日本,彩电更是高达90%。八十年代日本生产的半导体不仅占领美国市场,而且还进入美国在欧洲的市场。日本把高达5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美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也占到74%。能源危机后,日本生产的价廉、省油汽车更是充斥美国。
而德国它尽量分散其出口产品的种类。以1987年为例,德国没有一种产品的出口能占到25%以上的份额。德国还尽可能多的国家出口,大多数公司只把不超过10%的产品出口到美国。德国在出口大量商品之后,还会在当地同时进口大量产品。而日本则是出口在美国,同时又在第三世界国家进口,以捞取巨额回报。
两种完全不同的出口方式的背后,其实是两国对历史问题采取完全不同的立场(这一点下面再谈)。这就使德国没有发生贸易摩擦,也没有受到报复,而日本却被迫签下广场协议,最终为其贪婪付出极其昂贵的代价,使日本债务更高达gdp的200%!
但是面对经济下滑,日本连续五次下调利率,降到2%最后甚至降到零,同时实施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贷款占gdp的比重从1985年的50%升至八十年代末的100%,从而出现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和金融泡沫。
当然欧洲也发生了危机,但德国并没有走日本放宽贷款、增加货币的道路,其利率依然维持5%。开始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方向。德国政府采取提供更好的职业教育环境、改善就业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不是一味直接刺激经济而积聚资产泡沫的做法。
结果到1988年,德国经济增长率就达到3.71%,1990年更超过5%,重新回到平稳增长的轨道上。这和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出现的大萧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美国又奉行强美元策略,美元对日元升值85%,但日本在这个时期也并没有走出困境。但广场协议只不过是导火索,真正令日本经济没落的还是其本身的应对失误或者丧失了应对挑战的能力。
德国在面对危机时做出的举动是令人钦佩的。这些改革可归于一句话:大幅减少医疗、养老金和失业补贴方面的开支。其具体做法包括:延长退休年龄至67岁、养老金缴纳比例由19.5%提高22%、领取失业金的时间从32个月一下砍到12个月(55岁以下失业者)、免费医疗改为每人负担10%并每次交纳10欧元的诊费、非处方药完全个人承担等。今天的德国,有五分之一的劳动人口每月收入仅五百欧元(法国最低工资为1200欧元左右)而不得不从事多份工作。
在一个民主国家,实行这样的改革完全是纯粹的政治自杀,这需要多大的政治勇气和牺牲精神。当时甚至施罗德政党内部都出现大规模退党潮,其引发的全国抗议浪潮最终导致施罗德的下台。但令人可敬的是,随后上台的默克尔夫人依然继续了施罗德的改革措施,从而事实上挽救了德国,而且成为支撑欧元区的唯一力量。
而同一时期的日本,首相是被认为二十一世纪以来最出色的首相小泉纯一郎,六年六次参拜靖国神社(默克尔是七年六访中国)。他的最后一次竟然选在8月15日二战结束日,挑衅意味十足。这自然引发亚洲各国特别是中、韩、朝三国的强烈抗议,导致日本和东亚各国关系急剧恶化。
要知道这一时期的日本经济之所以略有复苏,主要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拉动。小泉之所以如此挑衅中国,是因为以他为核心的政治精英认为中国的崛起不会成功。他大概根本不会想到,他下台后仅仅五年,中国就取代了日本占据近半个世纪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 (本部分节选自《日本与德国的全方位对比》)
以1991年初“泡沫经济”破灭为转折点,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10余年的经济低迷时期,国民对日本政治的现状越来越不满,他们期待一个强势的政治领袖出现。此时小泉纯一郎参拜的忠实拥护者安倍晋三又登上了首相的位置,安倍晋三坚决继承外祖父岸信介的“强国论”思想,支持参拜靖国神社。
安倍晋三最妙的一招是“安倍经济学”,自2012年在日本实施以来,至今已经第三年,日本经济出现了技术性衰退,依靠举债拉升经济增长的策略已经到了极限,外界对安倍经济学的前景有所怀疑,前途一片渺茫。数据显示,安倍急功近利的“三支箭”几近饮鸩止渴,安倍自己都信不下去的“安倍经济学"失效之际,2014年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最近下调日本政府信用评级到a1。
如此极端的领袖,怎么可能把日本带向光明大道?
大家对“安倍经济学”最大的批评就是投入大量的资金却没有收到相应的效果。特别是日本的实体经济依旧低迷,日本公司的利润率只有美国的二分之一,日本企业的创造力之所以逐渐丧失,也跟日本对于市场的引导有关。
在德国,中小型企业(mittelstand)是经济结构中独特而重要的一支,占据德国全部经济输出的52%。超过99%的德国公司属于中小型企业(“german mittelstand”)。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占据全部经济输出的52%左右,全职雇佣劳动力的60%,还有82%的管理培训生。这些中小型企业几乎都是家族所有,家族运营。因此,本质上公司的发展策略倾向于长远策略以求代代相传,股东权益比率很高并且借贷谨慎。这样的中小型企业在质量和产品方面展开角逐,却很少造成价格上恶性竞争。德国还鼓励中小企业同海外合作,助推其国际贸易发展。
而日本的中小型企业大多仅限于向大型企业提供中间产物,日本的大型生产商已本身已经承受巨大的价格压力,于是中小型企业则被大生产商压榨。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的调查,21世纪初日本大型企业利润的反弹大多来自对中小型企业的压榨。在最后几年,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日本中小企业是盈利的。最无奈的是:在日本只要总公司可以维持,资不抵债的子公司就不能关门。
因此在德国像汽车这样传统优势产业愈发成熟,而创新力匮乏的日本却在不断丢失如电子产品这类原有的优势市场。
德国嘲讽日本的封建制
另外日本这个民族骨子里其实还是有封建主义的残留。
研究日本雇佣制度的塞巴斯蒂安发现了德国企业和日本企业的区别。对于德国企业来说,雇佣的核心指标往往是专业方向和技能。简而言之,德国企业更关注“你能做什么”。
而日本企业更在乎的是“你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更关心“你是否能融入我们这个团体?”。这就是封建制遗留下来的效忠潜意识。一个企业、一个机构,甚至一个学会都成了封建小王国,通过裙带关系和效忠原理构建起内部的等级制……
举个例子:日本东京大学过去十任校长无一不是东大出身,而德国海德堡大学从80年代以来的历代校长只有一人有过在海德堡大学读书的经历。所以德国人用“封建制”比喻日本社会“门第”观,抨击其僵化的体制。
两国对历史的态度
水木然点评:虽然日本借助机遇发展了起来,在实力上后来超过了德国,!一个人对待各项事情的态度,决定了他能得到多少人的认同感。一个国家对待历史的态度,也决定了他能获取多少支持和帮助。其实德国以上的很多作为,跟他们二战以来举国上下的反省有关,德国可以诚恳的面对历史和现实,所以也会诚恳的往前发展。再纵观日本历史,日本由被人欺,走向欺人,最后又开始自欺,所以日本的发展也必然会走向“自欺欺人”。
我们来看一下两国对于二战的表现的区别:
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双膝下跪,如图:
1985年纪念二战结束40周年,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明确表态:“5月8日是解放之日,我们大家(在这一天)从纳粹独裁统治下解放出来。”
2005年4月10日,在德国东部城市魏玛附近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旧址,德国总理施罗德为集中营遇难者纪念碑献花。
再来看下安倍晋三的语录吧:“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是理所应当的,这是首相的责任。下任首相当然要继续参拜”“别国不应指手画脚”“我认为,甲级战犯不能被称为战争罪人。”“在日本,不能说他们是罪犯。”
而且德国对二战的反思还有很多实际行动,先后向波兰、俄罗斯、原捷克斯洛伐克等受害国家和受害的犹太民族进行了巨额赔偿。联邦德国成立后即开始退还纳粹没收的财产,赔
偿受损失者。1956年,联邦德国议会通过了纳粹受害者赔偿法,400万人获得赔偿。2001年6月,德国议会批准成立资金为45亿美元的基金,用来赔偿纳粹时期被迫为德国企业卖苦力的劳工。6300多家企业为这项基金提供了捐助。2002年,德国赔偿金额达到1040亿美元,它每年还继续向10万受害者赔偿624亿美元的养老金。
德国在教科书方面规定:历史教科书必须包含足够内容的纳粹时期历史。根据这项法规,各州在联邦教育部的监督下编写、审定及出版历史教科书。
而日本的教科书一直在掩盖历史。2015年1月初,日本文部科学省已经批准一家出版社修改高中教科书的申请,修改后的教科书删除“慰安妇”字眼。这家名为“数研出版”的出版社提出申请,计划新学年使用的三本社会学教科书中删除“随军慰安妇”和“强征”等字眼,文部科学省已经批准这一申请。安倍晋三再度上台以来,一直试图修改日本教科书,试图从根本上否认二战时日本的各种侵略事实!
二战之后日本为战犯修建了靖国神社,将战争罪犯供奉起来,(如上图)。虽然现在德国境内也有二战遗址,也有纪念碑和墓碑,德国领导人每年都会在这些地方悼念,但是他们悼念的是与德军作战的苏联红军和西方盟军。纳粹分子在德国成为骂名,德国领土上没有他们的坟墓,更没有他们的任何纪念物!1995年,德国在柏林市中心修建了“恐怖之地”战争纪念馆,专门揭露纳粹的种种暴行,后来又修建大屠杀纪念碑和纪念馆。
德国甚至还制定法律,坚决打击新纳粹主义、种族主义以及其它极右势力。1994年,德国议会通过了《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在法律上限制了纳粹的死灰复燃。德国人的反思真正触及到了民族的灵魂。
而安倍晋三却力主修改日本“和平宪法”、要求实行集体自卫权、鼓吹中国的威胁论。2004年12月,正是在安倍晋三等人的活动下,日本政府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允许李登辉访日。
再来纵观下两国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德国经历了分裂统一、统一发展、分裂统一、统一发展的“生死轮回”过程。就像弹簧一样,被压制的越深,蕴含的能量也就越大。当然两次惨痛的教训彻底唤醒了德国,使德国充满的都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次又扛着“工业4.0”的大旗引领下一轮工业革命,准备第三次和平崛起。
水木然点评:只有经历过地狱的人,才知道天堂在哪。中国不也是一样吗?中国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经历的挫折和磨难其他任何一个大国也不能相比的。所以中国的选择也是“和平崛起”!崇尚和而不同的和谐境界。因为只有经历过彻痛的人,才能领悟到“大爱”,我至今坚决相信这一点。
正是因为日本没有经历过分裂,也没有大起大落。所以日本的民族意识一直没有根本进步。一直停留在明治维新的阶段:要么你死要么我亡。日本对周边的国家一直都是敌对态度(比如同韩国、俄罗斯的领土争端)。我可以理解一个岛国浓重的忧患意识,但是一向以擅长学习和模仿外来文明的日本,为什么看不到这股和平与协作的世界大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