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市政治学理论研究,较之去年,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研究深度进一步加深,研究成果更加丰富。在国家理论、政府理论、政党理论、民主理论等各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就2013年我市政治学理论研究的一些重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政府职能与改革理论研究
政府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政治管理、政治改革和地方政府等方面。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是我市政治学理论的一个重点,对全国政治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贡献。今年政府理论的研究呈现了成果较多,层次较高,创新点较多的新发展。
政府职能研究一直是政府理论研究的重点。朱光磊对政府职责体系构建中的六个重要关系做了分析,这六大关系分别是处理好政府职责的"横向划分"与"纵向划分"的关系;处理好"央地之间权力划分"与"纵向间府际权力划分"的关系;处理好"分解"与"归类"的关系;处理好对"行政许可权划分"与对"监管服务范围划分"的关系;处理好"维护中央权威"与"尊重地方利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放权"、"收权"与"归位"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论纲》中,朱光磊认为"从理论上说,提供公共服务既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也是增强国家社会属性的要求;从现实上讲,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政府职责是有差别的,要适时调整。中国在经济不断发展,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要通过对政府职能认识的深化和定位的细化,把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推进到新的阶段,并带动政治发展的进程。"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成为政府职能改革研究的一个重中之重。在《服务性政府建设规律研究》一文中,朱光磊分析了建设服务型政府与政府职能转变两大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他认为,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情况下,中国需要深化和细化对国家的社会职能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把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推进到新的阶段。同时,深度推动公共服务事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政府的能力更强、更有作为、效率更高,即需要一个"有为政府"。 沈亚平,李洪佳研究了服务性政府建设中社会管理创新问题,认为"服务性政府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现阶段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其实施社会管理职能相辅相成。但是,服务型政府所要求的社会管理与传统的管制型政府的社会管理不同,因此需要在社会管理方面实现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方式的创新,从而实现提高社会管理的成效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对政治改革的研究集中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价值选择、路径等方面。朱光磊,侯波指出"分析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要强调系统性,要有必要的分析框架,不能就事论事,不能'一事一议',也不能抽象地强调'顶层设计';分析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要以政治发展为基础和背景,要扎实可靠,要讲究分析基本面,不能就改革讲改革,更不宜把政治体制改革当作具有刺激性的'热门话题'来渲染。"他们认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应当重视四个层次的问题,这就是:"在基本面上,要强调推动发展,也可以叫拓宽空间;在体制面上要强调做实改革;在管理面上,要强调追求精细;在基层面上要强调简约治理"。 谭融认为"当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从现有的制度结构入手,从我们已经看到的、存在着明显缺陷的、广大民众强烈要求改革的制度层面入手,进行局部性的调整。"
在对政府正义问题的研究上,我市政治学研究亦出现了一些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史瑞杰的《当代中国政府正义问题研究》在对正义与公平、公正及其关系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政府价值观与政府制度、政府美德进行了探讨,描述了当代中国执政价值观的演变、当代中国政府主导价值观及其政策安排;考察了正义视域下的政府制度及其历史变迁,指出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制度正义及其问题,提出政府正义的制度建构;研究了政府正义的美德意蕴,对当代中国政府正义作了美德审视和美德追寻。
在政府公信力方面,程同顺,张文君研究了网络反腐对提升政治信任的反作用问题。文章指出,互联网的放大性、多元性、抗争性与责任性使得网络反腐发挥了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功效,极大地改变了反腐提升政治信任的线性因果机制,并对当前中国官方和学界普遍遵循的网络反腐能够提升政治信任的传统逻辑形成了巨大挑战。作者认为,在一定的时间区间和成本区间情况下,网络反腐产生的结果可能会削弱政治信任。 金东日的文章认为,政府公信力的法制化、公开化、言论开放、责任政府和问责制等条件由于当今中国体制所限,难以实现。因此,必需进行体制改革,其方向就是行政要从对于政治的从属地位转变为以法律为基础的相对独立地位,从凌驾于社会的优越地位转变为解决公共问题的专业地位,这种定位意味着至少要得到责任政府和社会自律两个方面的支撑。
责任政府的研究,逐渐成为政府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韩志明的《让权利运用起来:公民问责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指出公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主张政府及其官员的责任。这些行动不仅有助于建构起政府的责任,敦促政府官员更加负责地行使权力,也有力地维护了公民的权益,实现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之间的动态平衡。 《中国问责:十年风雨路》一书则从案例和理论两个维度,对中国问责制的前世今生以及何去何从进行了条分缕析的阐释,对西方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的问责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二、地方政府与基层治理研究
对地方政府与基层自治的研究在我市政治学研究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杨龙,张彦华研究了中韩地方政府跨国合作的现状与前景,分析指出,"中韩地方政府合作主要集中在两国地缘接近的区域,合作的主要方式为友好城市和次区域合作,合作内容主要包括经贸、社会和文化方面,合作机制包括多边、双边和单边机制。中韩地方政府合作对两国地方经济的发展、两国关系及区域关系的发展,以及两国的民间合作均有促进作用。地方政府合作可以超越政治制度上的差异,对于两国交流和合作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地方政府理论方面,常健,郭薇从"人走政息"的现象入手探究地方政府创新机制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创新实践推动了体制改革的进程。然而,近些年来,地方政府创新中的'人走政息'现象也引起了政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从政策过程的角度分析,'人走政息'实际上是一个政策选择和淘汰过程。如果一项创新政策得到了民众、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一致支持,就不会出现'人走政息'的现象。"
对基层治理的研究,马得勇对"如何测量中国乡镇层次的政府治理水平做了探讨,并根据田野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运用统计学的因子分析方法,对10个省市的20个乡镇的治理水平进行了量化评估。在此基础上,作者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乡镇治理水平的三个宏观因素:经济发展、民主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分析结果发现,民主和社会福利水平会影响乡镇治理水平,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不会。"
对于村民自治的时代特征和趋势,程同顺认为,"快速城市化进程的特点虽然不能说明中国村民自治的一切问题,但是客观上决定了当前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一些重要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中国的村民自治将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仍然处于不稳定状态……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村民自治当前及今后面临的这个客观特点,才能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清楚地认识村民自治所面临的困境,才能为村民自治的今后发展和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
三、民主理论研究
民主理论研究一直是我市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点。2013年的民主理论研究,内容丰富,既有对于国内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也有对国外民主政治的比较研究。从理论本身来看,包括民主概念、民主建设、民主发展等多个方面。
从比较政治的角度来研究民主,尤其是对新兴民主形式的研究,成为我市今年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瑞士的直接民主、北欧等地的协和民主等。谭融,郝丽芳研究了瑞士的直接民主,认为其民主形式在"瑞士共识民主的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渗透于其政治结构中,'促使政治精英们形成了一种永久性的分权体制和以妥协而不是简单多数主义为基础的政治文化',加强了瑞士政治制度对'混乱'的抵抗力,充当了多远社会黏合剂和协和型政府催化剂的角色。" 对协合民主的研究,亦有相关的研究出现。高春芽总结了,作为比较政治学理论模式的协合民主。他认为,比较政治学的重要理论模式,批判了多数民主模式,根据多元社会的结构性特点设计政府机制,将具有分裂政治文化特征的民主制转变为稳定的民主制。
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民主政治的启示,是民主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常士訚以东亚国家民主巩固为背景,分析了东亚国家民主巩固的路径。指出了东亚协商治理产生的基础、机制、在民主巩固中的价值和局限,并从民主建设的途径、政体与治理的角度、合作性思维有益于民主的健康发展等方面谈了东亚国家民主巩固路径对我们的启示。 扈红英、马德普试图从比较民主的角度出发,发现民主制度对现代政治建设的适应性。作者认为,"在西方民族国家建构初期,宪政民主体制基本适应西方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解决了西方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国家认同问题和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问题。但是,在目前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宪政民主体制日益受到来自民族国家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日益表现出局限性,现代国家建构要求突破民主体制的局限性,进行制度创新。"
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研究,是民主研究的一个重点。在《人民的民主,还是资本的统治?》一文中,佟德志指出,在历史上,美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主权的原则,但是,美国的制宪者们却从保护私有财产的角度防范民主的威胁。在实践中,资本主义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使民主臣服于资本,严格地限制了民主的范围,侵蚀了民主的空间。美国的宪政民主是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本民主,强调了财产权利和资本规则对公民权利和平等原则的优先性,在人民的民主和资本的统治之间选择了后者。 在民主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佟德志在《经济发展与民主化的进程》一文中指出:"卢卡奇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认为民主政治与经济社会状况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斯大林却错误地将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割裂开来,从而使社会主义走向失败。社会主义民主化的前景在于有效地将经济发展与民主化结合起来。因此,社会主义的民主化是马克思主义复兴的米6米乐体育app官网的解决方案。"
对中国民主的研究是民主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一领域当中,既有思想史的考察,亦有实证研究的成果。郭道久以杭州为例,探索了扩大民主参与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问题,认为"民主参与和政府职能转变相互促进的一个显著效果是,杭州充满活力,不仅是经济发展活力十足,政府、公众、社会都是如此。通过民主参与,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公众和社会不仅能够表达利益诉求,更能够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中体现自身的价值;政府在转变和调整中得到的认可和支持增多,主心骨的角色体现得更充分;互动的结果是双赢,真正的赢者是杭州这个整体。" 乔贵平认为,"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必须破除西方式民主的盲目迷信,树立中国式民主的自信,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之新路。关键是要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才是好民主,这条新路体现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和民族特色。 佟玉平,佟德志在《"democracy"的多重语义流变--以中国近代以来思想界民主观念的转型为例》中分析指出,""democracy" 一词的翻译围绕着主权者和意识形态两个维度形成了多重语义。'民主'的多重语义流变受到中国传统的民本观念、现代西方的民主观念和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念等三个主要力量的影响,表现出复合性的特征。"
四、政党理论研究
对政党理论的研究是我市政治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集中在党的建设,党内民主,政党认同等几个方面。
刘景泉、赵晓呼研究了近代以来的中国政党基本走向。他们指出:"中国政党的产生,与西方议会政党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政党不是伴随着议会政治的确立而建立的,而是适应中国政治环境需要而产生的。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政党承担了艰巨的任务,在政党形态方面,中国曾经进行过多种实验,最终发展演变为当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展望中国政党的发展趋势,必将从属于过渡阶段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党制度,逐步转换到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上来。"
由钟龙彪、乔贵平主编的《新兴社区党建理论与实践探索》对涉外社区、商务楼字社区、高档住宅社区、大学生社区、开发区社区、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失地农民集中安置社区、农村集镇社区等类型的新兴社区党建工作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
徐行,崔翔对党的监督问题作了研究,认为"加强执政党的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必须从调整结构,创新机制,实现多元互动入手。就中共的自我监督机构来说,应提高纪委的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党代会、全委会的监督功能,把党内功能性监督和结构性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就执政党的外部监督来说,应进一步健全法律监督、人大监督和行政监督机制,并与参政党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媒体舆论监督相结合,以强化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互动,实现各个监督主体的多远互动。"
在党际关系方面,徐行从对周恩来党际关系思想中寻找启示,认为周恩来的党际关系思想符合中国国情,其主要内容包括"在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各党派间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平等协商,互有妥协;广交朋友,充分信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周恩来的党际关系思想对于促进党际良好关系的巩固和发展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政治认同与政党认同的关系方面,徐行,杨鹏飞认为"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加速时期,经济与政治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与资源分配的变化、思想的多元化和价值观的转变等诸多因素不断冲击着人们原有的政治认同与政党认同观念,进而对两种认同的性质、功能以及功能塑造途径产生影响。"文章研究了社会转型背景下政治认同和政党认同的概念特征、功能定位、功能变迁,并从正确认识两种认同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之剑的关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作用,构建更具操作性的公民政治参与机制与平台,完善权力制约监督体系等方面探索两种认同
注释:
1.朱光磊:《政府职责体系构建中的六个重要关系》,载《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3年第6期。
2.朱光磊:《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论纲》,载《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3.朱光磊等:《服务型政府建设规律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
4.沈亚平,李洪佳:《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社会管理创新研究》,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5.朱光磊、侯波:《中国政治:基本面拓宽空间体制面做实改革》,载《理论视野》2013年第1期。
6.谭融:《政治体制改革的价值遵循》,载《人民论坛》2013年第10期。
7.史瑞杰:《当代中国政府正义问题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
8.程同顺、张文君:《网络反腐提升政治信任的逻辑批判》,载《理论探讨》2013年第4期。
9.金东日:《论行政体制及其改革方向:以建设政府公信力为中心》,载《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10.韩志明:《让权利运用起来:公民问责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
11.韩志明:《中国问责:十年风雨路》,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年。
12.杨龙、张彦华:《中韩地方政府跨国合作的现状与前景》,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13.常健、郭薇:《"人走政息"现象剖析》,载《人民论坛》2013年第1期。
14.马得勇:《测量乡镇治理--基于10个省市20个乡镇的实证分析》,载《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1期。
15.程同顺:《村民自治的时代特征及未来趋势》,载《人民论坛》2013年第9期。
16.谭融、郝丽芳:《论瑞士的直接民主》,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17.高春芽:《多元社会的政治重构--制度分析视野中的协合民主模式》,载《学术界》2013年第9期。
18.常士訚:《协商治理与民主建设--以东亚国家民主巩固为背景》,载《晋阳学刊》2013年第1期。
19.扈红英、马德普:《简论宪政民主体制在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适用性》,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20.佟德志:《人民的民主,还是资本的统治?--美国宪政民主理论与实践的一个认识误区》,载《政治学研究》,2013年第6期。
21.佟德志:《经济发展与民主化的进程--卢卡奇社会主义民主复合性理论评析》,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22.郭道久:《扩大民主参与与政府职能转变--以杭州为例》,载《杭州(我们)》2013年第2期。
23.乔贵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新道路》,载《求知》2013年第2期。
24.佟玉平、佟德志:《"democracy"的多重语义流变--以中国近代以来思想界民主观念的转型为例》,载《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6期。
25.刘景泉、赵晓呼:《论近代以来中国政党的基本走向》,载《史学月刊》,2013年第2期。
26.钟龙彪,乔贵平:《新兴社区党建理论与实践探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
27.徐行,崔翔:《机制创新与多元互动--关于加强执政党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的新思考》,载《理论探讨》2013年第3期。
28.徐行:《周恩来的党际关系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载《理论研究》2013年第3期。
29.徐行、杨鹏飞:《社会转型背景下政治认同与政党认同功能研究》,载《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