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人口闯关失败,中国将重蹈日本覆辙-米乐m6平台

梁建章:人口闯关失败,中国将重蹈日本覆辙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630 次 更新时间:2016-05-05 10:20

进入专题:   计划生育    

梁建章  

4月14日,人文经济讲座第十期在北京成功举行,著名人口学专家、人文经济学会理事梁建章博士做了题为“人口与创新”的精彩演讲。

梁建章结合实证研究数据指出,由于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年龄结构效应的存在,人口对创新、创业存在非常显著的影响。梁建章认为,中国的自然生育率已经低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亟待完全放开生育或鼓励生育。

以下是梁建章演讲实录:

非常高兴人文经济学会提供的这个跟大家分享交流的机会,尤其要感谢几年前我在做人口研究时茅老对我的支持,他帮助我做了很多关于人口政策方面的呼吁跟推动。

今天讲的题目是“人口与创新”。第一个问题,创新为什么重要?当代学者对这个问题研究已经很多了,因为创新可能是一个国家变得富有的一个关键因素。大家都是经济学的爱好者,不妨回顾一下,一个国家变得富有需要哪些要素?这个问题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当然,很多条件都很重要,比如要有稳定的政局,完善基础设施,发达的金融体系,优质的教育,浓厚的创新氛围等等。这些要素都非常重要,但哪个实现起来最难?我们不说非洲那些最不发达国家,因为它缺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就来看一下中等发展程度的国家。一般而言,中等发展程度的国家前面几个条件是相对容易做到的,像政局、基础设施、金融、教育等方面的条件都能做到。比如泰国这样的国家,它的大学生比例也很高,教育也基本上能够普及到相当的人群。但是中等发展程度的国家跟发达国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创新能力,所以中国未来能否步入发达国家行列,还是要看创新能力如何。

因此,我们马上可以追问下面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制度或什么样的条件能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刚才茅老也提到了,中国人一直有一个情结,工业革命以后的两三百年,西方有这么多的科技创新,但中国却完全落后了。其实古代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至少一千年前中国是领先世界的,比如当时的赵宋王朝非常富有,最繁华的城市也在中国。为什么西方在进行工业革命时中国落后了?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个也需要从创新的角度去研究、去发掘,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的。这个我们先不讲,留到最后去总结。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讲的话,创新的速度是在加快还是在减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你怎么衡量创新。实际上我们知道,创新的速度是在加快的,不是爆发式的加快,而是在稳步加快。虽然说每一个创新都是意外,但总的来讲,创新的投入越多,它的速度也就越快,产出也就越多。先不说别的,单从创新的投入来看就在不断增长,等会儿我们可以看一些数字。


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创新的难度也在增加,这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看几个关于申请专利的数字:从专利申请人的年龄来看,申请者第一次申请专利时的年龄越来越大。而从跨界的角度看,跨行业申请专利的概率在降低,也就是说人变得越来越专了。但是又有一个现象,每个专利上面的共同发明者在增加,一个专利以前可能就一两个人一起申请,现在可能是四五个人。

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实际上创新是越来越难了。为什么?这个其实也很自然,人类的学问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大树不断长高,像一个巨人一样不断长高,要在巨人肩上创新越来越难,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现在你想搞创新,一般都要念到博士,不到30岁也得二十大几了,而且越来越专。以前可能还有达芬奇这样的大师,在好多学科领域都有成就,现在的博士肯定是只能在一个很细的专业发掘。

但同时,创新又是一个意外,这个意外往往是你在组合了几个不同的学科才能得到的意外发现,对跨界的要求反而是越来越高了,虽然你有了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专业的知识,但是对跨界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刚才看到,平均每个专利的发明者人数在增加,合作的人数在增加。所以,从这几个角度来说,创新是越来越难了。未来机器人能否创新是另外一个话题,现在先不讲。当然,如果机器人真的能够代替人来创新的话,那真的说明机器人是比人聪明,但现在还看不到,机器人能干别的事情,但是创新似乎还只能是人来干。

创新现在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到底什么因素能够加快创新的速度?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政策来加快创新?很多学者、研究者都花了很多心思去研究,但实际的研究成果是不太理想的。我是在斯坦福大学读的经济,斯坦福本身就在硅谷,是创新创业非常活跃的地方,我自然想学这个学科,但看看过去经济学领域对创新的研究,其实是很少的,只有很少的理论涉及。而且一些现有的观点也并不一定都被数据论证过,比如教育对创新到底有多少的影响?很多人说中国的教育制度不利于创新,但实际上很少有真正的数据驱验证这一点,创新似乎是跟教育没有太大关系,无论是教得再好或者教得不好,对于孩子未来是否能成为一个企业家似乎没有太大关系。既然创新和教育没有太大关系,教也教不会,那还教什么?创新的课没法教。

什么样的制度有利于创新?其实政府也很难起很大的作用,我们现在在搞供给侧改革,意思好像是要鼓励创新,提高效率。但其实政府能改什么呢?除了喊口号号召万众创新以外,其实也很难做别的事情。创新是一个意外,没有办法预测,如果政府偏向某个行业,认为这个行业肯定是未来的方向,去花钱扶持这个行业,反而很可能是错误的。比如以前中国政府就花了很多钱去扶持新能源领域,也亏了很多钱。实际上,政府只能让创新者或创业者自己在市场上拼搏,最后让市场来决定谁是胜出者。所谓的供给侧理论,其实是政府干预越少反而越有利于创新。上世纪的美国总统里根也搞过供给侧改革,里根最重要的主张就是减税,减小政府规模,把钱留给民间,让创业有更高的回报,这是在通过减税的措施来鼓励创新。当然政府是不大愿意听这个的,这个改革比较难。

当然了,关于创新也不是说没有一点研究成果,我的导师就曾在技能方面研究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创新跟创业有微妙的关系,关于它们的区别我们一会儿再讲。我的导师写过一篇很有意思的论文,他研究了斯坦福的mba,发现那些选不同领域课的人最后有更高的概率成为企业家,比如有些人喜欢学一些看似无用的经济学,在mba课里,经济学是最不实用的东西。比如学了金融、营销的人,比专门学金融专门学营销的人更容易成为企业家。这个是少数在技能方面对创新因素的研究,很有意思,实际上跟我上面讲的现在的创新更强调跨界是吻合的。而且创新的人有更强的求知欲、好奇心,喜欢涉足不同的学科,这个也是成立的。

除了上述的内容以外,确实很少有很明确的研究来指导如何去鼓励创新,当然,这确实也很不容易,如果容易的话很多国家都能办得到。还有两个可能的因素就是市场跟人口。市场跟人口也有关系,人口多市场就大。因此我今天主要讲后两个,也就是市场的规模跟人口的结构可能对创新有很大影响。这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也是我在斯坦福的博士论文的一部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怎么测量创新,现在中国的创新到底在什么样的水平。关于创新有很多衡量的标志,比如从投入来讲,有r&d的投入,从产出来讲有专利数量、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量或学术杂志的论文发表量等等。这张图蛮有意思的,如果用刚才这些指标去做一个综合的加权平衡指标,我们可以算出每个国家的创新指数。这里的纵坐标就是每个国家的创新指数,横坐标是每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中间的每一个圈就是代指国家。圈的大小就表示这个国家的大小,在英语国家,国家大小一般是指人口的规模而不是指土地规模。从图上可以看得出来,首先总的来说是一个正相关关系,越是富裕国家,人均收入越高的国家创新力越旺盛,这是很自然的,越是富有的话就有越多的时间去投入研发,去研究新的东西,反过来也是一样,越有创新力可能越富裕,肯定是正相关的。

按照人均收入、创新力的平均状态,所有国家被分成了三大区域,最上面的区域是发达国家,最大的圈是美国,既很富有又有旺盛的创新力。然后,实线的两个又有两个大圈,上面那个圈是一些相对于它的人均收入,创新力很旺盛的国家,下面那个圈则是相对于其人均收入,创新力不旺盛的国家。在这里中国是最大的圈,中国在八千到一万美元的人均收入水平上创新力最为旺盛,远远超过同水平的国家。印度也不错,印度收入在2000美元左右,相对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它的创新力也是很旺盛的。

创新力不太旺盛的国家反而是拉丁美洲的国家,比如巴西。从图里也看得出,很多资源比较富有的国家,但是创新力不旺盛。因此,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讲,中国的创新力都是非常旺盛的。而且还可以看到一个观点,图上没有增长率的数字,如果你把增长率的数字放进去的话,如果你的创新力相对人均收入是超前的,那你的人均收入还有非常强劲的增长后劲。如果创新力落后于人均收入的话,肯定后劲不足,可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从图中还能看出一个不是很明显的现象,圈越大的国家,人口越多的国家,它的创新力相对于它的收入水平来说更加旺盛一些。这个待会儿解释一下是什么道理。


下面来具体看一些数字,第一张图表现的是r&d占gdp的比例,就是创新的投入。中国是条蓝线,可以看出最近几年这个数字在非常快速地增长。最上面的黄线是韩国,从图中可以看出,韩国其实是后劲非常足的,虽然它现在还不是最富裕的发达国家,但可以看出它的r&d的投入非常大,实际已经超过了某些发达国家。下面的两条线是两个拉丁美洲国家,一个是巴西,一个是墨西哥,他们创新投入比在十几年前就被中国超过了,现在更是远远落在了中国后面。实际上,从人均收入看,他们现在还比中国高一些,因此相对于他们来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后劲、中国的创新力应该是很强的。第二张图是说的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这部分中国也很强,现在已经超过了图上的拉丁美洲国家,接近到了韩国的水平。最上面的黄线是韩国。第三张图表现的是每百万人里面的科研人员数量,中国也是远远超过巴西跟墨西哥这样的国家。

刚才说了创新,我们再花一点时间说创业。创新跟创业是什么样的关系?创业会更好地培育一些颠覆性的创新。其实如果只是有比较有明确方向的渐进性的改进,大的企业都可以做得不错,但是对于一些颠覆性的创新来说却往往由新的企业来做,比如像携程这样的企业,用互联网的手段去颠覆原来整个旅游行业,像易到用车去颠覆打车的行业,这个往往是新的企业去做的。为什么?这个我就不详细讲了,总而言之,大企业有大企业的问题,大企业往往在其米乐m6平台的业务范围中已经是做得很大了,它自己肯定没有动力去颠覆自己的行业模式,而且大企业的官僚机构,人才制度等等都不利于这些颠覆性创新。

创业对于创新很重要,在经济学里面为什么要创业其实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大家可以稍微思考一下,到底什么叫创业?有一个定义是,你自己注册了公司叫创业,但现在其实有的东西不需要注册公司,像图中的专车司机算不算创业?淘宝店算不算?papi酱也算不算?google的alphago算不算?携程的内部创业算不算?创业的定义是什么?从现在来看还不是很明确,创业这个词大家都在用,很难给出一个经济学层面的严格定义,尤其是现在各种形式的创业都有。我的定义是通过不确定性的创新,取得不确定的比较高比例的额外的收益就是创业。我不单说股权,有些情况下并不一定是股权,现在的一些淘宝店并不是有股权的,papi酱也不一定有股权,携程内部创业是虚拟的股权,就是一个承诺,是说你未来取得的成就有很高的比例可以归个人所有。

为什么要给他高比例的回报?原因在于不确定性。如果未来的趋势是件确定的事情,大家都能预见得到,按部就班去做就行,那我为什么还要给你很高的比例回报?因此,能获得高比例回报的必然是一些不确定的事情,通过你的冒险,通过你的创造力获得较大收益,这样的话就可以取得比较高的回报比例。到底多少比例算多呢?1%、2%可能不算,80%肯定算,10%、20%应该算,至少这个比例可以说是创业。大学教授不能算创业,他不是获得很高比例的经济回报,他是获得名誉上的认可。携程内部创业可以算,携程内部的创业创新可以获得比较高比例的收入,至于google我就不知道它给多少奖金了。淘宝店算不算要看是不是有创新,如果真的有创新,那我觉得应该算创业,如果仅仅把这个产品放上去可能不能算是创业。创新和创业的关系很密切,大的创新需要比较高的激励,具有颠覆性的创新就需要一些机制把它做出来,所以创业跟创新的关系还是很紧密的。

人口与创新到底是什么关系?今天我想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讲,一个是规模效应,一个是集聚效应,还有年龄结构的效应。现在来讲讲规模效应。人口越多越有利于创新的培养,这个就是规模效应。同样研发一个东西,比如说携程做一个app或者拍一个电影,市场越大分摊到每个人的成本就越小,携程可以花几千个人的研发团队去研究这样一个旅行的app,但如果你在韩国,人口只有中国人口的几十分之一,那你就只能弄几百个人去开发一个韩国旅行的app,台湾人口更少,只能花几十个人。人口市场规模越大的话,对创新是越有利的。中国高铁确实拥有比其他国家更有优势的发展环境,因为它具有世界上最多最大的市场。所以中国高铁的创新,虽然是政府主导的,但是也做得不错。

制造业跟服务业还不太一样,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很强,我造一个东西,但并不一定局限于本国的市场,我可以把它卖到世界各地去。当贸易壁垒比较低,运输成本也不高,实际在一个小国也可以享受到全世界的大的规模效应,比如诺基亚所在的芬兰只是一个小国,但它的手机可以卖到全世界,有巨大的规模效应。因此,在制造行业,小国面对大国在规模优势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劣势。但是我们知道,现在服务业变得越来越重要,服务业占全部门的比重越来越高。服务业的创新状况似乎是大国的优势越来越大。

从制造业层面看,美国、日本、欧洲国家都有一些全球知名的品牌,日本和欧洲国家跟美国比要小很多,他们的制造业一样可以实现规模效应。但在服务行业,美国的品牌就比日本强大很多,比如我比较熟悉的酒店业,美国的五星级酒店、高端酒店或连锁酒店品牌占全世界的比例非常高。为什么这样?因为服务业需要在服务消费者的过程中进行摸索创新,当市场规模最大的时候,你最先能够达到一定的规模,就能最先使得服务流程和整个业务形态创新更早,最早能够达到规模效应,就能够在本土市场率先获得成功,然后可以把这个模式逐步复制到全世界各地。美国的这些服务业品牌,无论是酒店品牌还是星巴克还是媒体的一些品牌,往往是在本土市场取得成功以后就能比较容易的复制到全世界,而小国想做到就会比它晚。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公司更是这样,因为美国市场最大,像亚马逊、google都最容易在本土市场取得成功,然后相对比较容易的占领其它国家的市场。中国现在的互联网规模已经超过美国,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规模,因此中国现在也有一些竞争力很强的互联网公司,比如阿里腾讯,当然我们携程还稍微差一点,因为中国的旅游市场比起美国的旅游市场来还小一些,中国的人均收入比较低,人均旅游次数比较低。在购物领域,阿里的规模已经世界第一,未来凭借它在中国积累的这些创新有可能能够在世界上其它地方获得比较大的成功。随着服务业的兴起,大国的优势越来越大,规模效应越来越强,这是很多经济学家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的。因此,中国市场的规模效应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常大的优势。

第二个效应就是集聚效应。我们可以看到,尤其是最近几十年,世界上的房价出现了两极分化,越是中心城市的房价涨得越快,越是小城市房地产市场越萎靡,这个现象在中国也是很明显的,最近大家都知道,一线城市涨得很厉害,三四线城市就不行。这是为什么?我认为这跟现在的创新业态很有关系,现在的城市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的中心,而创新的集聚效应越来越凸显出来。

从美国来看的话,创新中心只有几个,我们知道科技创新中心是在硅谷,金融是在纽约,媒体是在洛杉矶,绝大部分这些行业的创新就发生在这几个中心。硅谷占了全美大概一半的高科技投资。为什么当人聚集在一起创新效率就高?现在学术界比较公认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就业保险的作用,如果某地有很多创业公司的话,即便创业者创业失败,也很容易找到另外一个工作,创新的风险就会比较低,所以很多创业公司聚集在一起有这个好处。另外就是交流碰撞的作用,现在的创新往往是跨界的、跨行业的,所以很多不同行业的人聚集在一起更容易出成果,各行各业的人才聚集在一起是一个很好的思想碰撞,会有更多更好的想法冒出来。现在我不知道硅谷是什么情况了,十几年没去了。但我十几年前在硅谷的时候正是硅谷最火的时候,晚上去吃饭,就会看到一桌一桌全是it男坐在一起谈创业。这个文化氛围是美国其它地方很少能够看到的。

再来谈谈房价的问题。这张图上横坐标是这个国家的人口数量,纵坐标是该国家最大的城市人口数量。既然说聚在一起肯定是效率更高,那为什么不是所有的人都在一个城市?大家想想,如果现在的地球毁灭了,我们所有的地球人搬到另外一个星球上,是不是会均匀分布在那个星球上?估计不会,估计会集中在一块儿。现在这个世界的人口跟城市的分布和历史经济结构有关,在农业时代,人口肯定要相对均匀的分布。而到了工业文明时代,肯定要接近于矿产、自然资源,而当服务业、高科技产业成为最主要产业的时候,人口必然会集中在一些创新中心。为什么过去这么多年房价一直在涨,大城市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国家越大,最大的城市也越大?因为现在国与国之间的人口流动还是受很大的限制,而国内的人口流动除了中国以外,在其它国家基本上是不受限制的,所以必然会向大城市集中,基本也是正相关,越是大城市、中心城市就越能发挥它的集聚效应。

以人口计算的话,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东京,3700万人口。韩国的首尔有2300万人口,而且还在增长。而北京、上海相对于全国的人口规模来看,显然太小了,日本只有中国1/10的人口,但它最大的城市比我们最大的城市还要大,显然北京、上海太小了。太小带来的结果,就是创新的集聚效应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当携程这样的公司在上海招工程师,如果这些工程师在上海买房子或小孩入学有困难,那肯定是一个问题。北京的话问题更加严重,尤其现在我们的会场,中关村一带。特大城市是不是一定就有城市病,就会环境恶劣、交通拥堵呢?其实不是的。去过东京的人都知道,东京的交通是非常好的,因为地铁密度非常高,环境也非常好,空气也很好,只要规划足够超前,这些都不是问题。像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最大城市只是按照两千万人口来规划,仅相当于首尔这样的城市规模,那显然是不够的。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划,那土地肯定也供给不足,基础设施也供给不足,城市就会变得非常拥挤,房价就会变得非常高。现在就是这种状况。

第三,人口年龄结构和创业的关系。我第一次注意这个问题是我在做研究的时候,当时我开始研究日本的创业创新数据。日本的创新其实还是不错的,因为很多大公司还在不断研究一些东西,有不少专利。这些创新都是改进性的创新,使得这些公司的数码相机做得越来越小、越来越精致,但是确实造不出像iphone这样的颠覆性产品,所以导致最后日本的高科技企业都不是很成功,又不像美国这样不断有新的高新企业冒出来,我认为这是日本经济出现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很多人说日本经济萎靡是因为金融危机或房地产危机,但金融危机不可能持续时间那么长,现在日本经济出现问题已经差不多25年了,都两个半年代了。因此我觉得日本经济肯定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出了问题,是创新创业的问题。而且和我的观点相吻合的是,日本在90年代以后又遭遇了老龄化的快速加剧,这其中的关联耐人寻味。日本跟其它发达国家有一点差别,它在二战以后没有婴儿潮,每个妇女生小孩的数量在二战以后没有明显增长,而且在70年代开始快速下降。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最早的国家,这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日本的老龄化是在90年代开始加剧的,所以在七八十年代,日本的创业活力其实还相当旺盛,从每一百个现有的企业有多少企业是新注册的数字可以看出,日本的创新活力在80年代后期下了一个台阶,新增的企业少了很多。日本最好的高科技企业,像索尼、松下、日立、任天堂这些企业都是很早以前就被创办的,最晚也是50年代末。而美国的高科技公司,除了ibm、惠普这些现在混的不怎么样的,大部分是年轻的公司,像google不到二三十年,都是很年轻的公司,由当时比较年轻的企业家来创办的,日本过去几十年显然没有这样新的企业冒出来,而美国有很多这样的企业。所以在我看来,日本经济的主要问题是颠覆性的创新或创业的缺失。

日本企业1966年至1999年期间设立和注销情况

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统计表明,创业活力最旺盛的是30岁左右的人,我本人也是30岁左右开始创业。当然也有一些人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大学没毕业就开始创业,但是绝大部分人是30岁出来创业。为什么30岁创业?一方面创业需要有一定的资历,一定的经验,有一定的行业知识、人脉还有资金。同时创业者的家庭负担也不会很重,一般刚成家或没成家,还没有太重的养小孩的负担,因此愿意冒险,同时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等等,可以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而30来岁正好是两个窗口的交汇期,所以30岁是比较好的创业年龄,各个国家都是这样。

我一直说应该让人们早一点去上学或早一点毕业,早一点去工作,工作的同时还可以自学一些东西,可以不用熬到二十六七岁、二十七八岁才博士毕业,不然再加上还要到职场上长几年经验,估计那时候已经过了30岁,具有最旺盛创造力的年纪已经过去了。美国的比尔盖茨跟马斯克能够在大学没念完就去创业,这个跟他们的教育体系有一定的关系,他们上的中学里就能够开始学很多大学的课,最好的中学可以让这些很天才的学生选大学的课,而且大学录取不是依据高考,而是综合了学校成绩和很多额外项目的综合评价,虽然并不是通过考试选拔,但这些学生竞争也很激烈,尤其是进名牌大学的竞争很激烈。像比尔盖茨、马斯克在上中学的时候已经学完了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等在大学呆了两年,编程什么的早就会了,他们退学时候的水平估计已经相当于我们这儿的一个小研究生了。因此,正是因为美国教育体系比较灵活,可以让有天分的人更快地进入这个领域。总而言之,30岁左右最容易创业。

但是有一个例外,日本30岁的人不怎么创业,总体来说日本整个创业的概率都非常低,尤其是30岁的人创业活力还不如50岁的人,所以不少日本人是到了50岁才想起来应该去创业,30岁的人反而很少创业。这是为什么?这跟日本企业过去几十年晋升体系的变化有关。

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在70年代还有30%多的人可以在35岁以前升到经理级的职位,经理级在日本叫课长,是社会上比较标准的一个级别。20%以上的人能够在45岁以前升到部门经理,这个似乎看起来还是不错的。但过了十年后,这个数字降得非常厉害,到80年代只有18%的人能够在35岁升到经理,只有7%的人能在45岁升到部门经理。如何衡量你是不是有一定的资历、一定的行业知识和人脉?升到经理级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标志。但是在日本,大部分人升到这个级别时已经40岁了,早已过了最黄金的创业年龄。日本创业活力在最近20年下降很厉害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人口的老龄化,老人比年轻人多,一个企业里面肯定也是年长的人比年轻人多,呈现一个倒金字塔形。以前人口膨胀的时候是一个正金字塔形,你进公司之后,后面还会陆续有很多年轻人进来,你可以升得很快,还能够30岁升到经理,但如果是倒金字塔形,进到一个公司后下面的年轻人很少,上面的老人又很多,你就会被压在下面,等你升到经理时的年龄就很大了,直到此时,你资历也有了,行业经验、人脉也具备了,觉得可以创业了,但是人已经老了,已经过了创业的黄金期。所以现在日本整体上创业活力很差。

另外,老龄化也会影响到公司的内部创业。刚才说了,创业没有明确的定义,公司内部有一些创新的项目也是一定意义上的创业。但如果是在一个老龄化的公司里面,年轻人是处在整个组织机构的下面,如果有一个新的内部创业项目的话,那可能就得听年纪比较大的人的,可能是40岁以上的部长,但这些人对于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对于新技术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冒险精神可能就要差于30来岁的部门经理。因此,比起一个相对年轻的公司,老龄化公司内部的创新活力会下降。日本公司的问题不光是很少有年轻人办公司,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本身这些大公司的内部创新能力、颠覆性创新能力也在下降。因此在我看来,日本经济之所以出现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人口结构导致的。

接下来我们扩展一下,不只看日本一个国家,而是看所有的发达国家。这里的横坐标是年轻人口的比例,也就是说整个社会的老龄化程度,年轻人口指的是20岁—40岁的人口,横坐标显示了他们占整个工作人口的比例。纵坐标是每个人创业的概率,看的出来这是一个正相关的关系。在所有这些国家里面,日本是比较低的,是最老创业和创业活力最低的国家。而创新力比较旺盛的国家,像美国、韩国,现在的人口还是比较年轻的。

不光是发达国家,即便是把所有国家都拿过来比较的话,也是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越是年轻的国家,它的创业活力就越旺盛。下面看看中国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中国现在的创新力还是非常旺盛的,这个跟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人口结构其实是倒金字塔形,但是是比较有突变的一个倒金字塔形。60后、70后跟80后是一个很大的人群,平均每年新出生的人口在2500万,最多到2800万,平均在2500万—2600万这个水平。而到了90后、00后金字塔一下子下了一个台阶,缩到平均每年在1600万左右,一下子少了将近30%到40%。

中国的很多经济现象完全可以用人口结构的变化来预测,比如说买房,虽然各国情况有些差异,但根据国际上的经验,一般来说人们买房是在三十五六岁的时候。而整个消费什么时候最多?40多岁,这时人们钱比较多,对住房要求也比较高。过了40多岁,消费就开始下降,因为要为养老做一些储蓄。但是有个例外,有一项消费是一直往上升的,而且一直升到60多岁,大家可以猜猜是什么?没错,是旅游,所以我坚信我们携程还是有很好前景的。

中国80后现在正好30多岁,中国人好象买房的年龄比起其它国家要早,常常是不到30岁就在考虑,而这个年龄段的出生人口明显是要下一个台阶的时候,所以近几年从全国来看房价不涨了,当然一线城市是例外,因为一线城市的集聚效应大,而中国一线城市偏小,规划的太少,所以供应房子和土地都不足,一线城市的房价还在涨。但总体来说,这两年开始全国平均的房价已经不涨了,因为中国买房的需求下了一个台阶。这是从需求方面来讲的,其实很多行业都可以从剧烈的人口变化的角度研究对需求的变化。

从创新角度来讲的话,30岁是最好的创业年龄,也是对社会活力贡献最大的年龄组。现在80后正好是30岁,中国的80后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十年以后90后进来,因为90后的人少了很多,社会活力肯定要下一个台阶,而等到 00后进来,60后、70后退出,创业活力就会又下一个台阶。所以未来中国的情况真的很不乐观。

这张图是中国跟日本的人口结构对比,中国是黄线,日本是蓝线,中国跟日本很像,但是时间差了差不多35岁左右,所以日本出现足以影响经济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在90年代初,而中国要到2025年,也就是十年以后。而且,未来中国人口结构问题的恶化程度是非常不乐观的,可能要比日本还严重,这是为什么?因为中国从90年代开始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使得生育率出现了非自然的迅速下降,远快于同样发展水平的国家。这也是我近些年一直在通过做研究,写书等渠道呼吁关注人口问题的原因。六七年前我开始研究日本这个问题,继而又发现中国的问题更加严重,确实非常让人担心,因此我一直在联合众多学者呼吁关注这件事。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已经放开二胎了,相对以前这是个进步。未来我相信,随着人口结构问题的日益严重,中国政府最多会在两三年内完全放开生育。但即便是完全放开生育,中国到底能生多少?按照其他国家的经验,中国的自然生育率肯定是小于1.5的,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过,随着收入的提高,城市化、妇女工作、妇女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的生育意愿越来越低,按照台湾、韩国、新加坡这些华人比较多的地区和华人文化圈地区的经验,他们当年处于现在中国发展阶段时,自然生育水平是降到了1.5以下,韩国是1.3,台湾是1.2,香港只有1,新加坡比1略多一点,因此中国的自然生育率肯定会比1.5更小。

也就是说,中国必然要像其它国家一样去鼓励生育,因为1.5的生育率是不可持续的,1.5的水平基本就是日本现在的水平,意味着每代人要减少20%—30%,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因此中国必然要像其它国家一样去鼓励生育。如果中国没有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就会重蹈日本覆辙,因为人口结构问题而拖累国力、创新活力和综合经济水平的提升。

有哪些鼓励生育的政策?一个是财政补贴,政府给钱养小孩。第二个是提供教育的便利,让小孩上学入学、入幼入托更加方便。第三,给妈妈的福利,比如增加产假天数。政府出钱补贴生育是否公平呢?当然,这个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从纳税人,包括不生小孩的纳税人的手里征上来的。所以就有观点认为这样不公平。但是现在的社会跟传统社会不一样,传统社会的政府是不介入养老的,养儿防老是生小孩的动机,政府不管你,反正是你自己的问题。现代社会的养老是社会化的,现在的年轻人交的税,包括社保,是养现在所有的老人,不管这个老人过去有没有小孩。因此,如果现在的父母多生一个小孩的话,对未来的社保贡献就差不多是15%,因为社保跟医保加起来是gdp的15%左右,公平的话国家应该给抚养小孩的家庭15%gdp的收入补贴。如果说占gdp5%的教育已经补贴了5%,那还应该补贴10%左右,10%是多少?一个城市白领的收入是十万,那就要补贴一万。一年补贴一万,还是远远不够抚养一个小孩的,但应该还是有效果的。

图中的横坐标表示的是一个国家给有小孩家庭所发的补贴占gdp的百分比,刚才我们提到,即便是10%都是公平的,但目前各国基本是2%—5%,还远远不到10%。纵坐标表示的是生育率,可以看出基本上是一个正相关关系,补贴越多生育率就越高,如果你能够把你的补贴从0提到5%的话,你的生育率就能够提高0.3%到0.4%,还是有一定的效果。做的比较好的是欧洲的福利国家,他们会花很多钱来鼓励生育,像挪威、荷兰、瑞典。比较差的反而是一些亚洲国家,像日本、韩国,虽然生育率很低,小孩不够,但政府还是比较吝啬,不愿意花太多钱补贴给家庭,这可能和日本政府财政状况本来就差有关。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像南欧国家,政府财政状况本来就差,没有钱去补贴家庭鼓励生育,但越是这样新生儿就越少,未来经济就越差,老龄化就越严重。而越是财政状况良好,越是富裕的国家就越有钱去补贴养小孩的家庭,生育率就越高,经济发展就越有可持续性,经济状况就越好。

刚才说的是直接用钱补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补贴方式就是通过教育补贴,比如提供丰富的良好的教育资源,提供便利的入学条件,这方面中国做得很差。现在的北京是一个特大城市,但它当初规划时没考虑到有这么大的集聚效应,仅仅按照几百万人口规划,现在来看确实是不够,不光是房子不够,基础设施也不够,道路也不够,小学、幼儿园都不够。以前我在上海的家附近的一两公里有好多小学,现在都并掉了,只剩下一两所,但是上海的人口增加了很多,小学数量却没有太大的增长,这是很大的问题,教育资源的规划和提供方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很多人说农村其实小学多出来了,让农村人多生一些小孩就可以了。这个其实是不成立的,因为年轻人都在往城市里涌,年轻人需要参与创新,需要找更好的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必须往城市流动。未来虽然说一二线城市的人口可能只占了中国总人口的20%左右,但如果只算年轻人的话这个比例应该会高很多,如果再具体点只算高素质的年轻人口的话这个比例会更高,因为绝大多数高素质的年轻人口都会聚集到一二线城市。如果一二线城市本身规划不足,尤其教育资源规划不足的话,这些城市的年轻人就养不起二孩,就不能生很多小孩,那对于中国的影响是非常致命的——如果中国最优秀的年轻人生育意愿很低,那将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大城市的规划问题我最近也提了很多,因为从长远看,这对中国发展非常重要。

下面谈的这个问题是比较有争议的,是关于非婚生育的问题。听传闻说奥巴马是非婚生育的,好像乔布斯也是被领养的,当然这是个案,但也足以说明,非传统家庭出身的孩子也可以非常优秀。这张图表示的是不同国家的非婚生育比例,蓝的是1980年的数字,绿的是2007年的数字,看最近几十年的话,非婚生育的比例提高很快,尤其像冰岛、瑞典、挪威、法国、丹麦等北欧和西欧国家非婚生育率很高,这些非传统家庭出身的小孩并不一定就低人一等,有很多是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比较高而不愿意结婚的高素质女性所生。

现在结婚的人越来越少,结婚率下降也是一个全世界的趋势。反观一些现在结婚率比较高的国家大部分都比较穷,印度、中国的结婚率还是相对高,但随着收入的提高也会下降。而结婚率最低的是澳大利亚还有一些西欧的国家,他们的非婚生育率很高。中国未来肯定也是结婚率不断下降,城市里面很多人很晚才结婚,剩女也很多,离婚率也比较高。因此,不歧视非婚生育的家庭或小孩,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提高生育率的措施。现在日本的剩女率差不多有20%,也就是说20%的人不结婚,如果剩下的人全部生两个的话,那生育率才1.6,何况剩下的也不可能全部生两个。日本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国的明天,所以怎么样让这些没有结婚或没有丈夫的女性愿意生小孩,这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比如延长产假,比如扩大补贴范围,不光是补贴有孩子家庭,也给单亲妈妈发补贴,再比如发展高科技,可以让现在不想生的女性把卵子冻起来,等想生了再用。

最后我要提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观点,应该鼓励女生早点完成学业。我发现在小学、中学里面,男生普遍在成绩上没法跟女生竞争,女生学的太好了,应该鼓励女生们跳级。我刚才举了比尔盖茨跟马斯克、扎克伯格的例子,他们之所以能创业,也得益于中学里面学了很多大学的课,实际上相当于跳级了。既然女生们的时间也这么紧迫,反正可以学得那么好,为什么不能提前毕业?上次讲到这个观点时候,有个女生就说深有同感,说你说的真对,我现在已经28了,刚刚博士毕业,如果早点开始工作的话,说不定能提早创业,而且能够兼顾家庭和小孩。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中国的人口结构问题。这里列出了每年出生的新生婴儿的数量,最高的2800多万发生在70年代,到90年代开始下了一个台阶,从2500万下降到了1600万左右。后面还有一个高峰,是一个预测,是以前一些人口学家做的。当时大家估计全面放开的三年内会有一个高峰,一下子多五六百万人,当然这对于整个中国未来经济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件事。这已经算很乐观的预测了,但实际上我们也知道要放的话也是慢慢放,不可能一下子放。如果仅仅放开二胎的情况下,每年不会多五六百万人,每年可能也就多两三百万人,持续的时间长一些,过五六年会有一个回升,五年以后又会下一个台阶。为什么?因为现在这个台阶是前面那个台阶打下的基础,前面的台阶是80后、70后,是他们作为育龄夫妇生小孩。等我们到2020年以后就要90后来生了,但90后本身的育龄夫妇数量已经下了一个台阶,而且这些90后又大多在城市里面,生育率不高,最多生1.3到1.5。根据目前的状况,要达到2.2才能平衡,可见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阶梯趋势如果一直发展下去不能扭转,问题就会很棘手了。

很多人说,中国人再少也不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中国终究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只能说中国人口现在还是第一,马上就不是了,印度在五年到十年之内就会超过中国。也有人说至少在比较富裕的国家里中国还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肯定是美国,中国人口还是美国的四倍。但这个事并不一定这么乐观。第一美国的生育率是比较高的,平均一个家庭生两个左右,而我们只有1.3到1.5,过两代人就会有一倍的差距,过四代人的,也就是差不多一百年以后就是差不多的水平。

而且,美国有另外一个中国没有的优势,它有大量的移民,每年有一百万的移民,而且还是优质的移民,如果完全放开的话,说不定每年可以吸纳好几百万人。美国的移民有两种,一种是家庭团聚的移民,这种移民拉丁美洲的较多,但还有一种是高科技移民,全世界最大量的高科技移民都到了美国。美国有1/3的高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不是本土出生的美国人。在美国的博士生里面,自然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创新领域的博士生一半以上也是外国出生的,中国是最多的输出国,占了三分之一左右。美国每年能够吸引几十万优秀的人才,这是个巨大的优势,中国反而会流出很多人才,当然一小部分的流出是好的,这些人可能还会回来交流,但大部分的流出可能是回不来的。如果中国大城市的年轻人生不起小孩,或者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可能到国外去留学的数量就会增长得非常快。韩国当年最高的时候,每年毕业生里差不多有20%的人到美国留学,现在的数量下来了一些。将来如果中国有10%—20%最好的人才往美国流的话,那肯定中国难以承受的,因为我们自己的年轻人本来就不够,还要大量流出,这肯定会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最后,让我们回到一开始时留下的那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在近两三百年的科技创新中没有赶上世界的潮流,远远落后于欧洲?我们现在再来看一下这个问题并试着回答,这是我的个人观点,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当然学术界也没有太多公认的观点,所以我的观点应该也是可以的,大家听听无妨。刚才已经讲到了,首先,创新需要更大的市场。第二,需要更多的人在一起碰撞。往往什么地方会成为创新的中心?人流跟物流的中心就会成为创新的中心。世界地图哪个地方是人口中心?就是欧亚大陆的地中海那边,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是中心,有三大宗教都是从那里发源的,而且据说人类是从非洲走出来的,那也是一个关键的要塞。但是这个中心会发生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因为通信跟交通技术在不断变化。

后来,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地中海的区位优势体现,变成了物流和人流的中心。当年地中海一带的罗马文明应该说跟中国的汉朝差不多,中国的汉朝也是人口聚集地。后来中国的人口逐步增长,尤其是到了宋朝的时候,中国的贸易范围已经远至东南亚甚至印度,唐宋时期中国人口的规模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人口中心于是移到了中国。当然欧洲中世纪的衰落有其它原因,但单从人口角度来讲,中国的贸易已经远播到东南亚和印度,世界人口中心在东方。

再往后,航海技术又一次进步。现在中国的大部分世界地图是有些问题的,世界主流的地图一般如上图。等到航海技术进一步发展,跨越大西洋已经不成问题了,但跨越太平洋还是一个难题,所以由于地理阻隔,中国的航海就遇到了瓶颈,没地可去了。而欧洲则凭借区位优势,跨越大西洋发现新大陆,视野、物资、人口、物产都有空前的扩展。所以随着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欧洲又重新成为世界的中心。

所以,为什么近代中国落后了?我认为没有必要说中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没必要讨伐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根本上是地理上的运气问题。欧洲地理区位优于中国,运气也更好一些。当然,现在已经有飞机了,世界上就没有中心了,这也促进了竞争的公平性,通过发达的航空体系,世界上的货品可以非常便宜地运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世界是平的。在公平的竞争中,就要看谁的城市建的最好,谁的城市规模最大,能把所有有创造力的人都聚集在一起,这就是世界的中心。中国其实很有优势,因为中国本身腹地人口多,只要能把城市建好,建立起几个创新中心,就能掌握很大的先机。在中美竞争中,最后谁能占得优势,人口的规模、人口年龄结构都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中国未来应该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前提是中国能够把人口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虽然过去两三百年我们落后了,但是两三百年不算什么,我们还有可能为世界做出贡献,占有一席之地,而这个前提,就是需要先解决人口问题,有人口才有未来。

最后这个图表示的是各大文明人口占总人口数的相对比例。我刚才说了,西方在两三百年前还不如中国,人口没有中国多,但发现新大陆以后,其实西方文明圈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中国。现在西方有钱了,不生小孩了,而中国在70年代、80年代快速成长期生的小孩还是蛮多的,我们那代人中国人口还能占世界的20%几,现在是18%、19%左右,但未来中国的人口占比就可能只有10%了,因为现在中国生的小孩太少,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中国人口会减少得很厉害。比较令西方文明担忧的是伊斯兰文明,伊斯兰文明生的小孩比较多,原因就不讲了,在欧洲,平均每个伊斯兰文明家庭生2点几到3个小孩,其它白人家庭生1点几个小孩,伊斯兰文明的人口比例会迅速增加。

虽然最近一段时间放开了二胎,但我认为远远不够,我还在一直研究人口问题,还是不断提倡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中国早晚需要走这条路,中国的小孩肯定是不够的,即使完全放开也是不够的,中国必须尽早推出这些政策,必须推出财政补贴的政策、促进教育便利的政策和提高妈妈的福利跟社会地位的政策。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

    进入专题:   计划生育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人口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931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文经济学会,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米乐m6平台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米乐m6平台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米乐m6平台的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米6米乐体育app官网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