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古城海德堡的郊外,丛林掩映之中的半山腰上有一条著名的“哲学家之路”。当我漫步其上,眺望奈卡河边的古城和小山上的古堡,体验哲学家们的不凡跋涉时,两句熟悉的海德堡民谣油然涌入心田:“我的心已失落在海德堡。我的心,它在奈卡河畔跳荡……”
海德堡是德国的文化名城,德国境内建立起的第一所大学即是创建于1385年的海德堡大学。在这座德国高等学府的摇篮中,哲学家云集,思想、学术极为活跃,经六百年的积淀而达到本世纪的厚积薄发,产生出像伽达默尔这样的思想大家。
怀着对这些哲学家的敬意以及与他们志同道合的感觉,我利用在海德堡短暂停留的机会而直奔城外,顺着山坡攀援而上,信步来到这条貌似平凡的山道上。的确,我喜欢海德堡的山山水水,对其在山谷中蜿蜒起伏的哲学家之路尤感一种特别的亲切。
漫步在哲学家之路,思绪随着山风而飘荡、聚散。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对于“路”都有着独特的感情。
屈原在其《离骚》中留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绝句。鲁迅先生在其《故乡》一文中也曾有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圣理名言。马克思关于只有在崎岖的小路上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顶点之精辟分析,曾激励了几代人的艰苦奋斗、锲而不舍。而现代哲人海德格尔那脍灸人口的《林中路》亦诗化了哲学,给人带来幽邃之美。
林中路,哲学家之路,并不是平坦的大道,也难见川流不息的行人。这种山间、林中小路上的常客往往会是大智若愚、似非而是的独行者。他们的一生可能会寂寞相陪,孤独相伴,甚至摆不脱贫穷、困苦之阴影。他们或许不被同时代人所了解,不为其亲人、邻居所理解。但在其内心的丰富中,他们感到了人生的充实和伟大,并会以其不为时空所限的胸襟、气魄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把人类的智慧表达得淋漓尽致。
既然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抱负,他们认为这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人生命运虽复杂,又简单,故对此想得透彻,处之坦然,有一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之心”。这些人有的并不属于现在,他们既超越了自我,亦超越了时代,为未来人类思想的走向埋下了伏笔。
这些人有的则用其敏锐的洞见来贯穿古今,使过去、现在和未来一线相连,首尾呼应。他们乃以文会友,以思聚情,一方面作为古代先贤的认知者而陶醉于与远古的共鸣,另一方面又作为永恒思想的发现者而静等着未来的知音。
在西方思想史上,苏格拉底、奥古斯丁、库萨的尼古拉、布鲁诺等人曾因其思想超越了其时代而被误解,遭冷遇,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们人生的孤寂和悲剧并没有令其思想的光芒黯淡、泯灭。这种光芒穿破时空,超越生命,给人类求知送来了永恒的火花和温馨。
在哲学家之路上,人们会有徘徊、有小憩、有回首、有展望。他们虽有探究宇宙及人生奥秘的共同志向,但其路向却各有不同。有的人为寻找真理而四处漫游,行万里路、破万卷书。
有的人则为其思之专一而终守故土,如以“认识你自己”而完成从“自然”到“自我”之转变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未曾离开过雅典,而以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出名,提出“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可以希望什么?”和“人是什么?”这四大问题,完成了哲学史上“哥白尼式革命”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亦从未离开过其家乡哥尼斯堡。这一动一静,相得益彰,使我们对哲学家的风骨、禀赋亦有一种辩证的体认。
在海德堡的当代思想家中,我曾聆听过哲学解释大师伽达默尔与法国学者利科在慕尼黑大学礼堂中的着名对话和答辩。这位与本世纪同龄的哲人以拒绝旁人搀扶之姿而稳健地迈上讲演的舞台,给台下的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代表着作《真理与方法》先后被两位中国学者译成中文,这亦说明其理论对当今中国学界所具有的魅力和感染。
另一位为我所熟知的海德堡学者是宗教学家兰茨科维斯基,他曾为当代宗教学泰斗伊利亚德的《宗教思想史》编写了原始资料集。他与我多次谈起孔子,并说孔子因明德、崇德而乃“德”国人。这在中德思想文化交流中也可说是一个颇有意趣的小插曲。受其启发,我亦喜用“德君”为笔名,除了对“道德”之寓意的领悟外,还因为我之辈份为“德”字,我的家乡在常德,而我本人又恰好有留学德国之经历。三“德”皆有,故为“德君”,何乐而不为!
林中路的乐趣或艰辛,只有行路人本身才得以真实体验。上路需要有勇气,而在路上坚持下去则更需要毅力。哲学家之路乃一种灵性的体认、精神的经历。它可超越人世,却并不脱离人世。其实,生活中并无旁观者,每个人都在走着自己的路,有着自己的思。最近看到定居大洋彼岸的一位朋友所写的美国梦寻,亦深感人生之路的不易。他以《在天堂和地狱间徜徉》为书名,试图表达一种笑看人生、笑谈世界的空灵、轻巧之境。但掩卷静思,我仍感到有几分沉重和惆怅。
哲学家的超越不是凭空超越而有其生存基础,而哲学家的终极关怀亦不离对人世的现实关怀。人们在总结本世纪哲学认识的重大进展时,曾指出有对人之深蕴心理、语言之理解意义和哲学的实践价值这三大发现。哲学对宇宙和人生的解奥揭秘并不只是一种诠释功能,解释的哲学只有与实践的哲学相结合才能保持住其生命力,实现其真正价值。这样,哲学家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之过程中走的并非一条世外桃源之路,其脚步声应对人的心灵产生震撼,应给人生之旅送来真情。
反之而言,思辨的冷静、清高或孤傲并不意味着思辨者不需要温情,不必要理解。恰恰相反,对这种人间情、理解心不抱奢望的哲学家们从根本上乃不排斥人们对其的询问、关怀和热心,并乐于与大家共享其发现真理后的喜悦,感激人们在其遭受挫折时的安慰、帮助和鼓励。没有哲学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而没有温情的世界则更是不应该的。社会给思想家们送来理解,使他们的孤寂得以解脱,这正是社会进步、人类进化的象征。当这个世界充满了理解、充满了热爱,人类的共在、共荣就不再是幻想。
海德堡郊外的山中小路仍在延伸,我品味着“哲学家之路”的蕴涵,在超越自我、超越时空的遐思中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