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思想“博大精深”。其“博大”的一面,涉及当代不同学科的各个方面,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其“精深”的一面,关涉到当代哲学文化的许多深层和前沿问题,更需要深入探讨。要挖掘朱子思想的现代意义,其关键也在这里。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朱子思想有不同层面的内容,越是深层的内容,越具有普遍性意义。在历史的、社会政治的、文化的、哲学宗教的等方面,既有现实层面的问题,又有理论层面的问题,就理论层面而言,又有深浅之分。朱子并不否定现实层面的存在,但是,他更强调以其理论“转化”现实。这也是儒学的一贯传统。这里既有批判意识又有理想成分,这即是朱子的“理念”世界。如果像马克斯·韦伯那样,将朱子思想和整个中国传统思想解读成为现实存在进行论证的“政治实用理性”,那就很难深入朱子思想的深层意蕴,更遑论其现代意义了。
朱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理”,朱子哲学因而被称为“天理论”。但是,何谓“天理”?长期流行的一个观点是,“天理”就是将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提升为宇宙本体,从而为封建专制主义进行论证。事实如何呢?朱子确实说过,天理“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1]这样的话,这显然是指“天理”落在现实层面而言的。对此,我们无疑应当持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剥离与批判。其中,“三纲”是完全现实化的政治伦理,但“五常”则关系到人性问题,而人性正是一个哲学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从深层理论上说,“天理”的真正含义是“自然之理”,而“自然之理”的实质则是“生理”或“生生之理”,正是“生生之理”展开为“所以然之理”与“所当然之理”,其核心不是别的,就是仁。这才是中国的“天人合一论”。它既肯定了自然界的生命意义,又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将存在和价值统一起来。这不仅是对孔子以来的儒家学说的一次总结,而且是对人类哲学的一个重大贡献。仁作为朱子和儒家思想的核心,具有超越历史的永久价值,在现代社会,对于营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社会要可持续发展,人类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应当从这里汲取智慧和价值资源。
其实,在朱子思想中,蕴藏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丰富内容。比如,在其作为基本理论前提的理气论中,他究竟主张两个世界,还是一个世界?他提出心的不同层面的学说,是如何解决理性与情感、德性与知识的关系问题的?其“格物致知说”究竟是“横摄”系统,还是“横贯”与“纵贯”的统一?他关于“敬”的学说,对孔子“敬畏天命”之说作出了怎样的发展?有何生态意义?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扎扎实实地做深入探讨。
[1]《读大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