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感召和理论伟力-米乐m6平台

顾海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感召和理论伟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73 次 更新时间:2023-03-06 20:51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顾海良  


摘要:党成立之初就坚信,只有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才可能变为现实。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对社会主义道路作出的居于首要位置的战略擘画,成为党始终肩负的历史使命。新时期“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提出及其“核心”地位的认识,集中体现了党的历史自觉和时代担当。新时代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进程,激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跃升。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是党的历史主动和历史自信、时代担当和崇高理想的宣示。从中国国情出发,与中国历史文化深相结合,走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选择的根本立场和原则。

关键词: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这一报告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升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习近平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对党的“中心任务”作出新的论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论断凸显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感召和理论伟力。

一、以现代化为指向的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难探索,为民族振兴上下求索、奋斗不懈。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奋进的必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百年砥砺前行,为实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接续奋斗。

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面对中华民族危亡和经济衰败的现实,中国思想界几度围绕“以农立国”和“以工立国”及其关系进行论争,希冀找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道路。“以农立国”论者认为,“工国运命,已濒厄境。若尚趋赴,何异自蹈陷阱中乎”,“以农立国”可以避免西方工业化国家生产过剩等诸多弊疾;加上“中国有长远之农史,广大之农地,良善之农民”[1]769-770。“以农立国”论出现伊始,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就提出质疑,对此作出严厉批判。

在这一批判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工业化-现代化问题的最初见解,实际上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关于“工业立国”和现代化问题的基本主张。在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弊端和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问题认识上,杨明斋提出,欧洲各工业国中出现的贫富悬殊现象,使得“劳资两阶级相对如寇仇”,但这“并不是工业生产的病,而是分配和财产权制度的病”[2]197。恽代英提出:“国家握大工业之权,自能吸收小工业而完成共产,用交通及其他如电化之类,则可联络各种独立事业,使成为互相倚赖,而同时使工人集中,且加增其经济地位上的重要。”[3]84在对中国工业化道路选择问题上,瞿秋白针对当时中国社会现状分析中指出:“中国的经济没有一个独立的前途,而只是在变成帝国主义的完完全全的附庸。只有工农革命的胜利,方才能够解放中国,使他在无产阶级的统治之下,用极快的速度,实行社会主义的工业化。”[4]764在旧中国腐败的政治社会制度下,根本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甚至连启动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都不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1933年《申报月刊》发起的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探讨,成为中国思想界对这一问题认识的缩影。1933年7月,《申报月刊》出版“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中国对“现代化”及“工业化”意义作出专门探讨。这一探讨中更多的观点,显然受到中国共产党相关思想的间接地或者直接地影响。

在对中国现代化“先决问题”的探讨中,有撰稿者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提出:“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并不如一般人所说的是缺乏资本与新式技术,而很明显的是国际帝国主义者,帝国主义的依生者,封建势力的余孽以及那些‘佛乘飞机’之西学为用的中西文化融和论者。”其中特别提到:“帝国主义的依生者,为军阀官僚,买办阶级之类,因为是寄生于帝国主义之上的,所以也随着帝国主义者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物。隐蔽于残存封建势力如下的土豪劣绅,甘地之‘手摇纺机’的崇拜者以及‘佛乘飞机’的中西文化调和论者,也都是在中国现代化路上所该铲除的障碍物。”[5]3-4显然,这些深受中国共产党相关思想和理论影响的观点,成为这次探索的最为显著的话语特征。

“社会主义式的‘中国现代化’”的主张,是这次讨论的重要话题。有撰稿者鲜明地提出:“中国现代化的方式应当采取社会主义的。要在有组织的生产,很公允的分配,使‘劳力’与‘资本’站在平等的地位‘。资本阶级’合‘劳力阶级’的划分,须积渐划除;私有财产制度亦应逐渐改革。于不破坏社会秩序之范围内,推进社会主义式的‘中国现代化’。”[5]6-7甚至还提出,选择“社会主义式”现代化方式和道路,就要“真正使中国的经济结构成为社会主义的,那它的先决条件也就不得不是:(一)排斥帝国主义在华一切势力,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二)消灭帝国主义在华的工具。”在这两个条件未能达到之前来谈中国现代化问题,只能是“纸上谈兵了”[5]10。

在《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的众多探索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工业化和现代化思想观念和话语特征的影响。无论是“中国现代化”,还是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等等,都植根于中国国情这一丰润的思想沃土之中。当时有的撰稿者深有感触地提出:“中国问题是世界问题的枢纽,中国问题而得解决,世界破晓之期当亦即在目前。那末,为了自己,为了民族,为了世界,为了历史的前途,中国人应该怎样地努力呵!”[5]73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只有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才可能变为现实。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分析工业化向现代化进展的条件与基础时认为,在“中国已经有大约百分之十左右的现代性的工业经济”的基础上,是能够“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同时,“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6]1430。毛泽东提出的“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6]1437的思想,绘制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最初路线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走过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这一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为标志的探索正式启程。1954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毛泽东提出了“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7]349-350的发展道路的构想。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作出的居于首要位置的战略擘画。

在这次全国人大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我国建设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问题,强调“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8]132在这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四个方面的“现代化”,是全国各族人民认同的中国“摆脱落后和贫困”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革命“目的”的牢固基础。

1964年12月,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正式宣告:“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8]439实现“四个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理论和实践的深刻把握,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1975年1月,在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再次宣告:“在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8]479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矢志不移,从来没有动摇过。

二、新时期中国式的现代化的进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和民族复兴的高度,对新时期中国现代化问题作出战略擘画。1979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客人时提到:“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之后,在讨论1979年国民经济计划和经济调整问题的会议上,邓小平再次提到:“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时期,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9]496-497他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总之,“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10]163-164

“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不仅成为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断的直接的思想前提,而且也成为邓小平在这一时期同时提出的“小康社会”的思想基础;而“小康社会”的构想,则进一步丰富了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内涵。1984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客人时提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11]54这些“新概念”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进程的“新概念”,是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现代化思想精粹的集中体现,也是贯穿新时期的以“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标识的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过程。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现代化道路“三步走”的战略规划。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第一步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的问题;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根据第二步战略目标已经实现的现实,不失时机地提出新“三步走”战略规划。这一战略规划提出:在20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三步走”的战略规划,第一次形成了“两个一百年”为节点的战略步骤,丰富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即将进入21世纪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恢弘构想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境界和思想智慧。

进入21世纪之际,中国共产党人以深邃的历史自觉和深刻的理论自觉,对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发展作出了三个方面战略安排,一是从新世纪“三大任务”上,肯定“现代化建设是核心”;二是以现代化要求,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想;三是把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为一体。其中的“三大任务”,就是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综观国际国内形势,进入新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抓好的三大任务。党的建设是实现这三大任务的根本保证。”在这“三大任务”中,“现代化建设是核心”,强调“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的总目标。”[12]1116在对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情势和格局分析中作出的现代化建设处于“核心”地位的新的判断,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和时代担当。

进入21世纪,“三步走”战略规划的第二步目标得到实现,我国人民生活已经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根据小康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一要求强调,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为内容的基本纲领。

1993年,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毛泽东同志、他的战友们和千百万革命先烈的伟大理想,是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论和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13]627进入21世纪,“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行并进中,更密切地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结为一体,高扬起新世纪中国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时代担当精神,提出了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着现代化的光辉目标前进,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进”[14]329的庄严使命。

2011年10月,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胡锦涛再次提到:“创造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全体中华儿女的团结奋斗,也是全体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职责。”胡锦涛豪情满怀地提出:“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15]526-527

一年以后,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回溯历史、展望未来,深刻地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6]8

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跃升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进程,激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跃升。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就对中国现代化的新时代意蕴作出阐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6]75

十年奋进,开辟了新时代“强起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时代提升了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四个伟大”,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在道路的选择和发展上,其内在逻辑在于:伟大梦想是主题,指引着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发的正确航向;伟大斗争是动力,为实现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向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进发,破解难题、扫除障碍,提供动力牵引;伟大工程是保证,为继续推进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政治保证;伟大事业是路径,宣示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的前进方向。回眸十年征程、感受十年辉煌,正是由于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党和国家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才能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才能坚定不移地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十年奋进,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这是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历史路标,也是第二个一百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启程的伟大时刻。

十年奋进,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处理和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要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与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相统一、相呼应,丰富了党的基本路线的目标内涵。党的十九大把党的基本路线的奋斗目标提升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根本上升华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一切为了人民的鲜明特征。

十年奋进,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化改革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作出的理论创新和改革蓝图。习近平指出:

“在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16]547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点就在于,适应时代变化,既要改革那些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要不断构建和时代发展新要求相适应的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是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和体制的基础和保证。

十年奋进,作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17]20 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完整勾画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不仅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而且提升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和要求,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了更加振奋人心的发展目标。

十年奋进,明确了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我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能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努力创造现代化建设的新奇迹。

在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局中取得辉煌业绩,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新时代内涵。2020年10月,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时,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8]825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特征和特色作出概述:

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同世界各国互利互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9]13-14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精粹和理论伟力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为系统的阐释,是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特别是在以下五个方面作出了最为显著的理论创新。

第一,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现代化强国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孜孜追求的夙愿和梦想。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夙愿和梦想才开始变为现实,经过70多年的顽强奋斗、砥砺前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探索和实践,经过十八大以来十年奋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创新突破,确立了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新进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历史主动和历史自信的宣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担当和崇高理想的宣示。

第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作出科学阐释,与习近平之前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特色的表述上,突出了保持历史耐心、顺应历史过程、传承中华文化、坚持永续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等创新性的观点和创造性的理念。

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特征上,提出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强调“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凸显“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特征上,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凸显“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特征上,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强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凸显“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特征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凸显“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特征上,强调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凸显中国现代化“坚决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己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科学阐释,提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从人类社会新形态发展的高度,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智慧。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讲话中首先提出的:“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9]“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样是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前提,以“五大文明”进步为主体内容,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基本过程和目标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新形态,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中国道路的新形态。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特色的概括,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概括,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在规定的集中体现。

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具有人类共同价值观和社会发展普遍性特征的新形态,有着更为广泛的世界意义。马克思在对以往社会文明形态特征概括时指出:“一方的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发展受到限制为基础的。迄今为止的一切文明和社会发展都是以这种对抗为基础的。”[20]21“4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只是基于中国社会发展形态的特殊性的概括,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形态一般性的理解,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有价值的思想资源的借鉴和吸收,体现了人类文明形态探索中的中国智慧。“人类文明新形态”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文明形态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奋斗中,特别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理论结晶和思想智慧,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成果。

第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内涵作出全面阐释。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对2035年中国式现代化要达到发展总体目标作出八个方面的规划:一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二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三是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是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五是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六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七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八是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习近平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17]21

第五,对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作出全面阐释。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据此,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五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中国国情,接续奋进、不懈探索的结果。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21]68百年奋斗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特征,都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独立自主探索精神的“中国道路”。马克思曾经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22]35这里讲的“具体情况”最重要的就是各个国家的具体的、也是变化的国情,也是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现实。从中国国情出发,走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精粹。

中国式现代化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最瞩目的理论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与当今时代发展要求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1938年10月,毛泽东就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23]534 1943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对共产国际解散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变化态势的判断时提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联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人“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24]318-319 这两个方面的“深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表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选择的根本立场和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凸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显现的诸如“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的诸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凸显的诸如“德不孤,必有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扶贫济困”等思想和理念,这就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5]5这些思想和理念在中国现代化选择和发展中同样有着永不消褪的作用,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21]68


参考文献:

[1]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下)[m].合肥:黄山书社,2008.

[2]杨明斋.评中西文化观[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3]恽代英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申报月刊:第二部第七号[j].1933-07-15日(3-4).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邓小平年谱(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7]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18]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4]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顾海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经济学家》2022年第12期)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125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米乐m6平台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米乐m6平台的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米6米乐体育app官网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