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文化建设”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一新的要求。这是对此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次总结与提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此后又对此进行多次论述,提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更是将“文化自信”写入党章,突出强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心,是要激发全党和全国人民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创造文化成果的历史自豪感,从而推动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认同。
“文化自信”源自“文化自觉”。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换句话说,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就主动自觉地承担起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历史使命。
“文化自觉”推动“文化自知”。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四个讲清楚”,同年11月26日在视察曲阜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重申了“四个讲清楚”的要求。“四个讲清楚”既是宣传阐释工作的新要求,同时也是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知”的必由之路。讲清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讲清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才能真正做到“守正创新”,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种必然结果。“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强”建设的前提和根基,没有强有力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建设就难以推进,也就难以凝聚起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进行文化创造、文化创新的强劲动力。所以,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必须增强“文化自信”的定力,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形成自强的文化氛围,最终必然会“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文化自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背景下的文化建设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所说:“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这样的角度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应当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决定了新时代建设的新文化一定会根深叶茂。
就“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文化资源而言,中华民族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因密码,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在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经过近十年的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这也增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成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文化强国建设的源头活水,成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务必要做好“两个结合”这篇大文章,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强调的“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将创新的文化成果融入新时代“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建设工程之中,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一道,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不竭动力和思想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先民们创造的智慧结晶。在探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方式、方法上,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涵,也就是要讲清楚中华文明最优秀的精神品格。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总结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这些优秀的精神品格“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应理直气壮地将这些思想智慧传承下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革损益,使其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伦理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人们常说的中华“八德”,也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通常被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被人们称为中华文化的“dna”,并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即便是在今天,也还没有哪一个人敢公开挑战它们的权威。从这样的角度来说,以中华“八德”为代表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立足于新时代,我们要做的核心工作,就是将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
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务必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聆听时代声音,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为更好地回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问题,为努力把学术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需要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思维、新方法、新视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的思想理念,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效地融入新时代,融入“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之中。
魏衍华,孔子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部长、研究员,首批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兼任中华孔子学会理事、论语学研究中心秘书长、《论语学研究》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