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心灵境界问题的学术著作。
本书从中西哲学比较的角度,从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的问题意识出发,探讨了中国心灵哲学的内容、特点及其意义,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观点、新见解,这些观点和见解是针对当前中国哲学研究中的普遍性问题提出的,是有理论意义的。
心灵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哲学中的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目前又重新引起哲学家们的重视。但中西哲学之间有很大差别。西方哲学一直重视人的心智,目前有以心灵等同于心智的发展趋势;但中国哲学则比较重视情感以及与理性的统一,是情感型的而不是理智型的。我提出这一看法有助于说明中国哲学为什么是关于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的哲学而不是知识论的哲学,并有助于改变用西方哲学模式研究中国哲学的做法。与此相关,知性问题被置于与情感相关的地位去处理,形成直觉体验式的存在认知,而不是对象认识,这也是中国哲学未能开出科学认识论的原因。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德性主体而不是知性主体,原因也在于此。
基于心灵问题上的不同侧重,中西哲学的形态也不完全相同,西方哲学是实体论的或实在论的,中国哲学则是境界论的。境界论的特点在于心灵与形体的统一,而实体论与实在论的特点则在于二者的分离。冯友兰先生提出中国哲学的境界问题,却又用实在论的观点研究中国哲学;牟宗三先生则用实体论的观点研究中国哲学。冯先生认为,只有中国的佛教哲学是境界形态的,牟宗三则认为,只有先秦道家是境界形态的。我无疑吸收了他们的成果,但经过研究,发现中国哲学整个地就是境界形态的,而不是实体论或实在论的。此观点成立与否,可以继续研究,但我认为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而且有助于揭示中国哲学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理应不断提高心灵境界,这是中国哲学对人类的贡献。
中国哲学所说的心灵境界是整体性的境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比如知识与价值、存在与价值,一直是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按照西方传统哲学,二者是分离的,但在中国哲学看来,二者是统一的,无论知识与价值,还是存在与价值,都在境界中得到统一。这既是中国哲学的缺点,也是它的特点,由于缺乏分析,这种理论具有原始性,但境界的整体性追求,又具有极大的创造性与前瞻性,能给现代人以很多启迪。
心灵境界与伦理道德有内在联系。人们都承认,中国哲学有丰富的伦理道德内容,甚至有人说,中国哲学是道德哲学或伦理学(特别指儒家)。但它是什么样的伦理学,这一点却从未有人认真研究过。我通过对心灵境界问题的研究,终于发现,它既不是通常所说的“规范伦理”,也不是某些人(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社会政治伦理,更不是西方传统的“宗教伦理”,甚至也不是康德意义上的“义务伦理”,而是一种“德性伦理”。德性是心灵的存在问题,境界是心灵存在的方式问题,伦理则是心灵境界的实现和应用问题。
关于“超越”问题,我也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因为这是实现最高境界的重要途径。国外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哲学缺乏超越意识,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心灵境界的超越不同于西方式的超越,不是“外在超越”;但也不使用“内在超越”(牟宗三)的说法,而是强调其“自我超越”。“内在超越”除语言表述上的问题之外,还有“实体论”的问题,而“自我超越”则没有这样的问题,因为它始终没有离开形体之我而又超越了形体我,这是中国哲学的“辩证法”。至于超越的方式,中国哲学强调的是陶冶性情、培养道德情感以及生命体验和直觉,这在提升境界方面自有其价值。与此相联系的是,中国哲学虽不是宗教哲学,但又有一种宗教精神,这就是在“超越”中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写此书的用意之一,在于说明,人类有共同的本性,也有共同的问题,但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确实不同,因而形成中西哲学的差别。在今天面临重建人文价值的时代,中西哲学的对话与互补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首先要深入研究中国哲学的特殊性,正是特殊性之中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价值。中国哲学的心灵境界说,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的精神资源,需要我们重新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