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朱熹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宋代以后的儒家代表人物。他的学说很快传播到东南亚,影响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大约在明代中期、朝鲜的李朝时期,出现了一批传播和解释朱子学的学者,其中的代表就是李退溪。李退溪因传播和解释朱子学而被称为“朝鲜大儒”,而朱子学成为李朝时期的统治思想。现在,韩国有国际退溪学会,也有朱子后裔组织:宗亲会,经常来祭奠朱子墓。
(二)
朱熹19岁中进士。24岁任福建同安县主簿,是管钱粮的官。当时就有很多青年学子向他求教。虽然没有正式收徒讲学,但已经很有影响。就在这时,他拜李延平为师,而李延平就是北宋理学家二程的三传弟子。
(三)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思想家。他一生用力最勤的著作就是《四书章句集注》。他开始时将前人注解《论语》《孟子》的资料收集起来,编成《论孟精义》,以后又从《精义》中选出最重要的部分编成《要义》,最后在《要义》的基础上写《集注》。写成后又反复修改,以求贯通。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还在修改《大学章句》中的“诚意”章。这种著述的态度是绝无仅有的。
从此以后,“四书”就取代了“五经”的地位,成为科举考试的经典,而朱熹的注就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四)
社仓是朱熹所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乾道四年(1168)当地(崇安五夫里)大饥,朱熹和乡里有众望的人劝富户捐粮赈灾。后来这一做法坚持下来,建立社仓,储存粮食,遇饥荒便以低息救贫。三年后正式落成。1181年孝宗下诏书,在全国实行社仓法。于是社仓成为社会救济的一项有意义的特殊活动。现在还保存着社仓的房子,但这是后来在朱熹社仓基础上重建的。
(五)
朱熹为儒家经典《诗经》作过注(名叫《诗集传》)。《诗经》中有“国风”,是反映各诸侯国的民风的诗歌,其中郑风、卫风被以前的儒学家说成是“淫奔”之诗,之所以选入《诗经》,是为了进行讽喻,教化人民。但朱熹却认为,这些诗只是“男女相悦”之诗,也就是谈情说爱的诗。这是很不简单的。其中包含对人性中也有情感需要这一看法。
(六)
这是一个很可爱的充满人情味的传说。
1、表现了对朱熹在青灯下辛勤写作而无人照顾的那种孤单、寂寞生活的同情,通过这一故事寄托对他的怀念。
2、说明朱熹并不是一个严肃、古板、无情无义的道学家,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
3、胡丽娘虽是拟人化的形象,但她毕竟是狐狸变的,她是善良的、聪明的,人们应当改变对她的不好看法。
(七)
“存天理、灭人欲”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化地理解。
1、从来源讲,它来自《礼记·乐记》中的一句话:“穷人欲,则天理灭矣。”这“天理”指天所赋予人的本性。北宋程颐说过:“不是天理,便是人欲”,他认为天理和人欲是不相容的。
2、朱熹并没有完全接受程颐的说法。朱熹认为,饮食男女、穿衣吃饭是从天理中流出来的,“人欲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你如果要“吃美味”、“穿绫罗”,追求享受,那就违反天理了。
3、但朱熹毕竟说过“存天理、灭人欲”。这里,“人欲”是指私欲说的。天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封建的伦理纲常,从根本上说,天理是生命的法则,对人对万物是平等的。因此,人要关怀他人,也要关怀万物。
(八)
朱熹生活在12世纪,正是欧洲的中世纪,基督教占统治地位。基督教哲学中虽然也有理性的成分,但整个时代是信仰的时代。朱熹不仅达到了中国哲学的高峰,而且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中,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
(九)
朱熹学说的局限性是历史的局限性,当然也有理论上的局限性。
1、他的社会政治哲学是同专制制度相适应的。他把社会的治乱、安危寄托在皇帝的身上,而皇帝的好坏取决于“一人之心”。这是一种人治社会,很难发展出法治和民主。
2、他的学说提倡道德的理性,也有一些科学思想;但从总体上说,缺乏实证的科学精神和理性的分析方法。
3、他提倡普遍的美好的人性,缺乏对个性的重视;过分重视权威,忽略了个人的自由理性。
* 此文似是为某通俗读物所写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