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认为,中国哲学是心灵哲学。但是,换一个角度看,中国哲学又是身体哲学。为什么?因为中国哲学是身心合一之学,心灵维度与身体维度同样重要,而且不能分开,实现二者的统一,则是其根本目的。中国哲学也讲超越,但不是绝对超越,即不承认有绝对超越的精神实体如灵魂之类。身心合一与天人合一是密切相关的(天不是精神实体)。天人合一既是最高的精神境界,又是生命存在的初始条件及“浑然与物同体”的存在状态:人与天地万物是生命整体。其中,身体维度是基础的。用西方哲学家怀特海的话说,生命存在有“物理极”和“心理极”,二者不可分离,本是和谐统一的。
中国哲学讲“感应”、“感通”。人与万物既不是因果关系,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关系,而是相互感应的关系。感应的直接表现是知觉、情感。情感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动于中而感于外”,它是感性的,同时又能通向理性。《周易·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阴阳”是这个哲学的基础范畴,“生”是这个哲学的核心范畴,“感”则是生命活动及相互联系的基本形式。“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最能说明这一点。因此,中国哲学很重视生命体验。体验是通过直接感受体会生命的意义,具有情感特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只是感知,而且是感情。儒学的核心价值是仁,仁既是精神境界,又是生气、生意,是身体生命的固有本质。这一点很少有人讲,但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仁的学说实现了存在与价值的统一,所谓“存在”,首先是指身体而言。
此文作于2010年7月,是向“身体研究的问题意识”学术工作坊提交的书面发言(蒙先生未到会),原稿题为“身体观问题发言提纲”。会议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发起并主持,于2010年7月12-13日在北京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