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高达18.7%。老人由于收入减少,健康恶化,相较于年轻人更容易陷入贫困。2020年我国已消除绝对贫困,保证了老人的温饱问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老人的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老人面临的困境也更加复杂。除却收入和财富水平,科技、金融、消费、健康、心理等其它物质或非物质要素对老人生活状况都在产生巨大影响。
使用a-f因子法测度老人多维贫困指标mpi(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综合现有文献,除了消费、收入、健康等常见维度的贫困之外,结合当代国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特点,创新性地加入了“信息科技”和“金融”两个维度:老人面临的“数字鸿沟”成为一个愈加突出的社会问题;老人由于健康水平的下降和劳动能力的减弱,收入相比退休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更加需要金融服务以实现财富的积累和增长,但是目前我国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非常突出,缺少针对老人的优质的普惠性金融供给,老人金融资产持有的形式多为现金与存款。数据来源于chfs数据库,样本为10626位65岁及以上的老人。
一、中国老人贫困状况的四个维度分析
对老人多维贫困贡献最高的四个维度分别为信息科技、金融、消费和教育,贡献率分别为21.42%、16.81%、13.53%、13.52%。“信息科技”和“金融”已超越传统贫困中的收入等因素,成为当今社会构成老人多维贫困的主要因素。
(一)信息科技对老人多维贫困贡献最高,科技适老化改革迫在眉睫
样本中老人互联网使用比率仅为16.07%,不会使用互联网导致老人在诸多场景中遭遇不便,也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渐渐边缘化。既要看到老人面临巨大“数字鸿沟”的社会现实,也要看到发展“智慧老龄社会”的机遇。如果能够提高互联网在老人中的普及率,即可在多个方面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从而构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基础。社交软件可以缓解空巢老人孤独的情绪,网购软件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商品,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网站可以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有些低龄老人甚至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创业。能否让科技进步为积极应对老龄化服务,关键在于实现手机、电脑等互联网信息媒介的适老化改革,未来可以引导企业开发简化版、无复杂弹窗的应用程序、具有朗读功能的智能手机,也可以组织社区志愿者为老人讲解智能手机的用法。
(二)老人金融资产持有匮乏,急需适应老年需求的金融产品供给
老人金融贫困程度也较高,各类金融资产持有率均在3.5%以下,金融财富聚集在少部分家庭中,大多数家庭投资不足。进一步拆解,金融资产持有的匮乏贡献了10.72%,高于金融素养贡献的6.08%。样本中持有现金、活期和定期的家庭占比分别高达84.5%、48.4%以及19.1%,老年群体事实上有较强的投资潜力。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和老人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之间的矛盾,与我国金融体系发展历程较为短暂有关,制约了养老财富向真实投资的转化,既阻碍了老人富裕程度的提高,也是实体经济增长的痛点和堵点。在人口老龄化的新形势下,发展养老金融体系迫切需要提高金融产品的供给水平,针对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设计多元化、专业化、收益率高、安全性强的金融产品以及提供财务规划、投资咨询等金融服务。发展对老年人群的普惠金融尤为迫切,农村老人距离银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服务网点的平均距离为5.67公里,应积极帮助养老金融进一步下沉,为更多老年群体提供优质的金融产品及服务。
(三)人均消费相对集中,部分老人仍处于消费贫困状态
老年人口人均消费具有高度集中且左偏的特征,仍有约26.9%的老人家庭人均日消费小于等于6元,处于消费贫困状态,他们每天仅保留生存性消费。老人消费贫困的成因复杂:首先,大部分老人养成了非常节俭的消费习惯;其次,对子女的利他行为也使得他们减少自身消费以补贴子女。在现阶段,缓解老人消费贫困,一部分需要依靠子女的反哺,通过对父母进行转移支付、帮助父母了解产品、为父母购买等方式提高老人对现代化产品的消费与使用;另一方面需要发展银发产业,形成规模经济,从而为老人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此外还需打造老年友好型消费环境,严厉打击针对老人的消费欺诈行为。
(四)受教育水平低下是老人陷入多维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样本中老人的文盲率高达18%,大多数老人的学历为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低下是老人陷入多维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不仅与中青年时期较低收入水平有关,还在老年时期通过互联网使用、金融、消费、健康等其它维度加重贫困。缓解老人教育贫困,首先要培育老人“活到老、学到老”的积极老龄观,鼓励老人挖掘自身潜在的人力资本;其次需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创新性供给,老年大学需要下沉社区,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上大学,也可以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向老人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教学资源;最后,老年教育必须具有针对性,开设投资理财、互联网使用、绘画书法、烹饪等种类的课程供具有不同需求的老人学习。
二、中国老人群多维贫困的异质性分析
从不同地区来看,各个地区多维贫困水平不仅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和当地人口基数相关,河南、安徽等省份由于人口密度较大,多维贫困更加严重。
从城乡的角度来看,由于人口城镇化、乡村空心化、基层组织效率较为低下等问题,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老人口多维贫困程度高,mpi指数是城镇的三倍多。
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女性mpi指数是男性的两倍以上,男女之间多维贫困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教育、收入、健康以及时间剥夺等因素。女性老人在上世纪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的年代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在承担生儿育女、照顾家庭的责任过程中更容易损耗健康,因而更容易陷入多维贫困。
从年龄的角度来看,8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不管是多维贫困程度还是贫困率,都远高于低龄老人,高龄老人往往失去了劳动能力甚至行动能力,如果无人长期照料,将会陷入较为悲惨的处境。
从养老金类别角度来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多维贫困最为严重。我国目前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络,但社会养老保险在不同群体之间依然存在不公平性,这也是造成老人口多维贫困异质性的重要原因。
三、政策建议
(一)信息贫困、金融贫困贡献了多维贫困的较大比重,这提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薄弱环节和前进方向。信息技术与金融的发展是中性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其用在满足老人生活需求上,用在促进老年事业发展上,用在提升老龄社会的运行质量上。实行养老金融服务业、养老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科技适老化的步伐、开办老年大学等措施都能化危为机,将老龄化的压力转化为促进经济增长、提高老人福祉的契机。
(二)从地区差异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人口密集地区是缓解老人口多维贫困的薄弱环节,需要加大对此类地区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从群体差异的角度来看,农村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以及乡村空心化的发展趋势,老年多维贫困问题尤为严重,需要在基层政府的组织下开展乡村医疗资源整合,积极缩小与城镇的差距;女性由于承担生育和家庭责任较多、早年教育水平低下,在健康、收入、家庭生活等多个维度呈现出明显高于男性的贫困状态,应促进社会对老人特别是老年女性的尊重和关怀;各养老金参保人员之间的多维贫困存在显著差异,需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进一步促进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实现老年人口的共同富裕。
(三)农村养老体系的建设是未来工作的重点,需鼓励多方力量参与农村养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供给;在养老需求增加而乡镇卫生院病床利用率不高的情况下,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合并乡村敬老院和卫生院,使得老人既能够得到治疗又可以接受养老服务;在没有条件形成规模养老的地方,可以实行“微养老”,利用农村低龄老人的资源,在农户中建设小型养老院,供失能、高龄老人入住。需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以及托底作用;继续完善“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职工、城乡居民积极缴纳养老金,引导更多人参与养老财富的积累,未雨绸缪防范未来的多维贫困;倡导敬老爱亲的社会风气,缓解老人多维贫困离不开中青年群体的支持,需唤醒全社会关爱老人的意识,认识到老人曾经的付出和贡献,特别是女性的牺牲和付出,坚决杜绝打骂、虐待老人的行为;关注85岁以上高龄老人严重的多维贫困问题,适当拓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领域和范围,保障高龄、失能老人的日常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需求,发挥好公办养老机构的托底作用;继续发展长期护理险,以应对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背景下大规模“高龄”、“超高龄”群体的出现;各级各地政府需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特征,积极出台养老政策,促进资源整合,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因地制宜缓解老年多维贫困。
作者: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人口所所长、教授 耿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荣研 来源: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2022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