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排行
陈兴良:轻罪治理的理论思考
轻罪入刑意味着司法权一定程度的扩充和行政权一定范围的限制。轻罪入刑的同时应当畅通出罪机制、完善前科制度、规范附随后果。在我国历史形成的重刑结构下,应当通过司法解释扩张轻罪范围、限缩重罪范围,扩大和完善非监禁刑、缓刑、社区矫正制度的适用,从而限制重刑的适用。 ...
贾康:及时纠偏对资本和资本家的污名,才能更好发展经济
当下,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亟需对“资本”、“资本家”等概念予以解释、澄清,为切实贯彻中央反复强调的“两个毫不动摇”大政方针、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扫清思想障碍。要认识到“资本”的中性属性,承认其“逐利性”,才能更好地引导、鼓励其发挥健康的功能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
刘伟 刘守英:论新发展阶段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文从马恩经典著作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践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的阶段问题及其划分依据,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特征和重大意义,论述了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阶段,明确了新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阶段性目标与实现路径,讨论了新发展阶段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 ...
郑佳明:汤鹏与嘉道经世思潮
汤鹏是嘉道时期经世思潮的重要人物,研究他,对于我们了解经世致用的思想和嘉道经世思潮很有意义,对于了解湖湘文化的特点和湖南人的个性也很有意思。我谈三个问题:嘉道危机与经世思想,就是汤鹏所处的时代背景;汤鹏与嘉道经世派,汤鹏和他的群体的关系;汤鹏经世思想的特点。 ...
万振东 彭运石:批判心理学的本体论蕴涵
心理学的对象是人,心理学的主题是人,心理学的存在价值亦系于人。关于人的本体论问题一直是心理学先驱们探讨的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甚至成为一个流派或思潮得以立足、发展的理论前提。其中,关于“人是什么”或“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更是成为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作为一种发端于哲学并随心理学发展至今的批判心理学研究,其在澄明、消解、重构研究者主体性研究立场、研究目的的过程中蕴涵着诸多关于人之本体论的观点,主要包括“前定本性”与“种本性”、“自为本性”与“类本性”两种。这不仅继承、拓展了既往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还促使心理学研究者从“种”观念转向“类”观念来理解人,对从不同角度解答人之“斯芬克斯之谜”,以及从“类本性”角度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均有一定价值。“前定本性”与“种本性”以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费希纳(gustav fechner)等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批判心理学在澄明、批判哲学心理学、人文科学心理学中的“非科学性”研究偏见后,主张立足自然科学立场,来实现获取主观完全符合客观事物本来面目,且纯之又纯的客观真理的研究目的。这无形中坚持了人与物共有的“种本性”,凸显了人的“前定本性”,即个体生命存在的性质是由自然赋予的,人及其心理、行为是自然世界(生物、物理、机械)的一部分,服从自然物种法则,具有相对凝固、普遍、不变的客观本质,遵循客观、普适、永恒的发展规律。朗格在《朗格唯物史论》中提出,完整的心理学知识应遵循达尔文的引导,并尽可能地研究与心理现象有关的躯体过程,甚至借助动物心理学来研究人,重视心理学认识的经验性;艾宾浩斯主张立足一定客观事实经验来获取客观心理学知识,采用因果解释原则说明人类心理产生变化的原因;费希纳以物理学为模版,试图通过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来实现说明人之心理规律的目的等,均折射出其坚持的“种本性”前提。可见,早期自然科学批判心理学秉持的“种本性”本体论具有明显的还原论(生物、物理等)倾向,试图以生物学、物理学等低级运动形式规律来说明人高级形式的本性问题,极大地迎合了心理学对自然科学地位的追求。这一观点被后续自然科学心理学家继承,并进一步推行更彻底的“种本性”本体论。以华生(john watson)为代表的古典行为主义与以斯金纳(burrhus skinner)、托尔曼(edward tolman)、赫尔(clark hull)等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极其推崇心理学客观性,批判充斥着意识、心理、内省法等主观因素的心理学是“伪科学”,主张心理学应基于事实做出预测并实现控制,以严格的机械决定论(s-r或s-o-r)来揭示普遍、客观的人性本质,人成为机器一般的绝对客观存在。“自为本性”与“类本性”以狄尔泰(wilhelm dilthey)、罗杰斯(carl rogers)等为代表的人文科学批判心理学率先揭露、批判自然科学心理学中渗透的“非人性”偏见,强调立足人文科学立场,达成获取关于人之真实本性的知识或促进个体实现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目的。这种观点意味着其坚持了人具有普遍意义的“自为本性”与“类本性”的本体论前提,即个体生命本性是在后天自为的社会历史活动中创造而成的,人的心理、行为等普遍受到人类历史发展规则的影响,遵循着历史发展规律。狄尔泰在批判艾宾浩斯忽视人之心理生命的基础上,主张采用体验、解释、理解等方法来达成对人之经验性社会文化本性的理解,强调个体在社会历史中发展并拥有统一心理生命的独立本性,倡导人类普遍的历史文化性。罗杰斯批判斯金纳的客观认识论蕴涵着人似机器的人性观,提出人性是个体在充分发挥机能的“成人”(becoming)过程中形成,并由“自由、自发性、责任心、自主选择”等构成的“美之为美”的东西,弘扬了人的机能性。二战后,克劳斯·霍尔茨坎普(kluas holzkamp)、珍妮·马雷切克(jeanne marecek)、马丁·巴洛(martín-baró)等“新一代”批判心理学家在继承类本性的前提下,不再拘泥于探究普遍意义上的“类本性”,而是立足更细分化的主体性立场探究人成为何种“样人”的特殊类本性。换言之,诸多特殊的社会条件会限制与制约个体的人性选择。人的地位、身份乃至生活于什么样的民族境域,或者接受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教育等因素,最终将丰富、拓展、定型于什么样的人性,凸显了类本性的特殊性、可变性、民族性。德国批判心理学揭示了主流心理学中渗透着工具理性主义、个体主义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其将人视为只从事谋生劳动,主观能动性受到束缚并处于异化状态的抽象孤立存在。对此,心理学应立足无产阶级立场,探究社会劳动与支配关系等社会机制给予人的“意义性”影响,通过弘扬个体主体性来实现人性解放与自由的目的。如霍尔茨坎普倡导以“一般性行动能力”取代“限制性行动能力”,呼吁个体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积极参与、创造、变革社会关系,成为能自由决定行动的人。女权主义批判心理学澄明传统心理学中隐藏的“生物决定论”偏见,批判其以生物结构特征决定性别本质来维护男权,主张立足女权主义主体性立场,研究人在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互动中被建构的性别本质,强调人应成为能与社会环境需求积极互动而非被动接受的存在。珍妮·马雷切克认为,生理上的“男人”或“女人”拥有社会意义上“男性”或“女性”的性别特征,是在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环境需求的互动中被赋予的,如为弥补孩子缺失的母爱,离异单身父亲更容易具有“女性化”倾向的行为(缝补衣服等)。后殖民主义批判心理学将本体论问题落脚在“种族”问题上,批判西方心理学将种族视为一种科学生物学概念,从而达成输出西方文化价值观与再次殖民、奴役非西方世界的目的。因此,心理学应立足后现代多元文化立场,将“种族”或“民族”概念归属社会文化范畴,力求在超越有机体的文化情境中分辨、确定“一类人”的本质,达成摆脱西方文化殖民与提高本土文化认同感的目的。拉美解放心理学家马丁·巴洛主张,应融合解放神学思想且站在拉美文化立场,打破“外部控制”或“习得性无助”等术语中隐藏的宿命论,通过恢复拉美民众的历史文化记忆,助其成为认同本民族身份、文化的一类人。批判心理学本体论蕴涵的学科价值在心理学学科建设中,批判心理学坚持的本体论经历了从普遍的种本性到普遍的类本性的转向,继而又转向特殊的类本性,即“样人”问题。毋庸置疑,研究者坚持的本体论前提既是关于“人是什么”的伦理问题,又是研究者立足何种立场来建设心理学的哲学基础问题。不同的本体论主张,映射出自古以来本体论问题中蕴涵的自然规定与超自然规定、前定本性与自为本性、种本性与类本性等诸多对立关系,为心理学研究者回答“人是什么”“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提供了思想源泉。不止于此,基于不同本体论前提,心理学研究者不仅立足不同研究者主体性立场获取了关于人性不同维度的知识,而且从专注于象牙塔的学术研究转向付诸社会现实的实践研究,注重心理学家承担的社会责任。然而,整个批判心理学坚持的本体论存在一个共同弊端,即均以一种非此即彼的二歧视野看待人的本性,将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理性与感性、客体性与主体性、男性与女性、西方民族特性与非西方民族特性等诸多两极对立起来,人性本质未得到全面揭示。同时,在成为“样人”问题上偏执于某一种“类性”,甚至试图以某类本性作为揭示、描述人类普遍本性的元理论,忽视了人在多样性选择中形成的人类特殊类本性。显然,超越批判心理学本体论弊端的合理之道在于,研究者树立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视野,实现从“物”的研究思维向“人”的研究思维的跃迁。一方面,心理学研究者应认识到人来源于自然。这决定了人与物一样有着被自然赋予的相对固定的、普遍的种本性,为个体形成类本性提供前提。如衣食住行等自我本能决定的先天规定性。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者也应清晰地意识到,人在对象性社会实践活动中与对象世界进行本质交换、意义交换和价值交换,实现了对自然本性的突破、超越和升华。人不仅展现了其在创造历史能力中积淀的社会本性,而且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促使个体解放与自由,实现生命意义与价值,甚至在文化上“求同存异”,在寻求互帮互助、互相尊重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展现出“类文明”共性,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促进人性充分自觉。总而言之,在本体论问题上,心理学研究者应将人视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包含前定本性与自为本性、种本性与类本性、客体性与主体性等诸多对立两极集于一身,又能辩证存在的“否定性统一体”。以此观照未来心理学建设,我们有理由相信,其终将在展现人之完整形象的同时,又能真正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刘兆佳:美国会不会以和平方式衰落?
我们也殷切期待,美国最终因为明白到为了保持霸权而遏制中国不但会失败反而会引火烧身后而幡然改图,从而改为选择找寻与中国和平共存之道。然而,即便如此,美国、中国、美国的盟友和世界也会因为美国的不和平衰落而要受到极其巨大和难以弥补的伤害。 ...
董德刚:《哲学和社会主义新论》选粹(下)
《哲学和社会主义新论》是我的第4本正式出版的个人文集,东方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30万字。本书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社会主义问题探索”、“出国考察报告及其他”三个部分,前两部分均系本人“耳顺之年”以后发表的作品,系长期思考的结晶,可谓“花甲十载结新果”。 ...
常修泽:蓝色产业、蓝碳交易与搞活海域使用权
这里,我想结合当前发展蓝色经济面临的新形势和海南实际,就蓝色经济进行新的探讨。重点探讨三个关键性问题:一是蓝色经济的“十环”到底在哪里?二是海洋碳汇(即蓝碳)这个市场怎么建?三是怎么搞活海南乃至我国的“海域使用权”? ...
韩文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
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是决定大国兴衰的关键因素。必须从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理解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 ...
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
张宇燕: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关于当前的国际形势与全球治理
长时段的气候变化,中时段的产出水平、技术进步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作为短时段标志性事件的乌克兰危机同时出现,使当今时代面临三个时段叠加共振的“巨变”状态,表现为当今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的加重。 ...
刘小妹: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中国道路:权力监督的法治化
约束权力是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方法。权力制衡和权力监督是约束权力的两个维度。在民主集中制的权力结构模式下,我国以权力监督作为约束权力的主要方式,并找到了民主和自我革命这一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约束权力路径。 ...
童之伟:从尊重传统到反映当代法律实践
作为法的一般理论的雏形,汉语实践法学采用绝对方法和在唯物史观指引下的本质主义方法构筑自己的范畴体系。法权概念的对应实体,是进入以宪法为基础的当代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各种“权”。以法权为核心的7个基本范畴构成实践法学话语体系的基础。实践法学适应了当代中国对现代化的和本土的一般理论的需要,具有充分的正当性和明显的比较优势。 ...
黄玉顺:何谓“当代儒学”
“当代儒学”所说的“当代”,就是这个意义的“当下”。因此,我的理解是:《当代儒学》的“当代”并不是一个历史学的概念,而是一个历史哲学的概念;换言之,“当代”并不是一个与“古代”、“近代”和“现代”相对的概念,而是一个与“前现代”甚至某种“现代性”相对的概念。 ...
方宇军:权力与权利的关系
权力与权利的内在联系,不止在于权力因个人权利的普遍对立而起,还在于权力的正确行使,必须依循权利自身的运行规律,想权利之所当想,行权利之所当行,遵循权利,规范权利,为权利保驾护航,让权利得以正当的行使和实现。而不是说权力可以对权利颐指气使,任意规定权利、限制权利,当然,更不能侵犯权利、践踏权利。 ...
董德刚:《哲学和社会主义新论》选粹(中)
《哲学和社会主义新论》是我的第4本正式出版的个人文集,东方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30万字。本书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社会主义问题探索”、“出国考察报告及其他”三个部分,前两部分均系本人“耳顺之年”以后发表的作品,系长期思考的结晶,可谓“花甲十载结新果”。 ...
林少阳:章太炎的学术史著述及其与章学诚的关联
《国故论衡》是章太炎最为系统的学术史著作。该书中卷承接《汉书·艺文志》”目录学学术史谱系,章太炎有选择地将此谱系应用于与今文学派的论辩、对西学的迎拒和“文”、“史”概念探讨,可以为“径取旧学,间法西学”提供借鉴,对反思人文学科强分畛域的学院制度,亦不无裨益。 ...
欧阳哲生:蔡元培在五四运动中的真实角色
蔡元培对五四运动的论述带有某种超越党派的性质,他不仅超越了自身党派属性,而且超越了各种意识形态。正像他在五四运动中比较纯正的历史表现一样,他对五四运动的阐释也表现出一个单纯教育家的品性,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之处。 ...
沈卫荣:陈寅恪与语文学
他所倡导的“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准确地表达了人文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的科学和理性的语文学态度和立场。他所追求的“不古不今、不中不西之学”是一种打破古今、中西的崇高的学术观念和理想,是他对自己的学术实践和方法做出的一个总结。陈寅恪今天依然是我们这一代中国学者的学术楷模。 ...
俞可平:权力意志批判——尼采政治思想评析
尼采公然主张人类是野兽、民众是“群畜”、道德是骗术、民主是劣治、平等是谎言、历史无正义、强权即公理、不要工作要斗争、不要和平要战争。尼采政治思想的实质,是企图借“权力意志”,彻底摧毁基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之上的现代政治价值。 ...
王利明:论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
近几年来,社会上开始出现了一些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不妥当言论。民营经济“工具论”“退场论”“阶段合理论”等论调开始出现,导致一些企业家心存忧虑。一些歧视民营企业和漠视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情形时有发生,侵害民营企业财产权利的现象也屡禁不止。本文拟就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
董德刚:《哲学和社会主义新论》选粹(上)
《哲学和社会主义新论》是我的第4本正式出版的个人文集,东方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30万字。本书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社会主义问题探索”、“出国考察报告及其他”三个部分,前两部分均系本人“耳顺之年”以后发表的作品,系长期思考的结晶,可谓“花甲十载结新果”。 ...
张耀铭:挑战与进路:数字时代的同行评议
20世纪90年代,同行评议被大量应用于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评价的实践。同行评议引入中国之后,也出现了行政主导、人情渗透、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定量评价强势介入等异化现象。“破五唯”后如何“立新标”?如何建构数字时代中国同行评议的新范式? ...
柯华庆:马克思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法学发展
本文宏观地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学理论、苏联的法学理论和法律体系、改革开放前对苏联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接受、改革开放后对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接受,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法学面临的挑战等五个主题,回应了“何谓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核心问题。 ...
许倬云:儒家思想如何分野和演变?
儒、道、佛三家思想合一,使得中国文化中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三家思想的影响: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中国的王朝起起伏伏,不断改朝换代,中国社会的结构也时时发生很大的变化,然而,儒家和与它相应的佛家、道家却长期主宰了中国人的思想。 ...
眭纪刚:科技机构改革与新型举国体制建设
当前,国内外环境变化对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管理体制,以及国家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进一步理顺科技管理体制,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我国在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
潘岳: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两者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植根于历史的中国,它们都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从中华民族数千年璀璨文明中汲取精华养分,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深刻回答了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时代之问。 ...
方宇军:中华法系的重建
近代以来中华法系的陵夷、西方法系的僭入,不仅让中华法系的光辉蒙尘积垢,而且让西方法系登堂入室、喧宾夺主,非但不能扬中华法系之所长,还得罹西方法系之所短,辗转百年,实为憾事。中华法系的重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绍继中国古风,接通世界新潮,在传承中谋新生,于外引中得发展,让中华法系再放光芒。 ...
常修泽:科研重在探索“未知”——“广义产权论”研究的一点体会
在长期探索未知中,我逐步形成“砸核桃”的治学方法,即遇到某一概念、范畴,我主张“砸开”它,以探析其“底里”全面深刻的含义和内在奥秘。做学问核心在于一个“创”字,要探索未知领域,就必须尽力做到“想别人之所未想,言别人之所未言”。 ...
渠敬东:山林与社会
社会存于人世间,也存于人世外。任何一个文明体的存在,都需要拥有一种超越性的精神世界。中国文明始终以政统和道统的双重体系而发展,而山林文化系统则是承载道统的本体构造。这个理想的世界将一种恒久的精神力和神圣性注入人的心灵之中,成为了道统的依存之所。 ...
- ...